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今天(7月11日),新華網刊發了《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的報道,講述了貴陽市近年來將分段式汙水治理等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體治理,南明河汙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報道如下: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一度曾水體黑臭、汙染嚴重,中心城區段水質長期處於劣Ⅴ類。近年來,貴陽市將分段式汙水治理等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體治理,南明河汙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貴陽也成功探索出一條城市母親河綜合治理新路徑。

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7月10日拍攝的南明河一景。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從“末端兜底”到“沿途分處”

貴陽市依南明河而建,城河相依,是長江與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南明河中心城區段長約50公里,流域人口約310萬,佔貴陽市總人口的62%左右,是流經全市人口最密集、商業最活躍、生產生活最集中的河段。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南明河流域生態“欠賬”增多,水質惡化、汙染嚴重,一度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國內外絕大部分城市汙水處理的方式都是大規模、大集中,也就是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建設大型汙水處理廠,這樣的模式已經延續100多年了。”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日前在貴陽接受採訪時說。

南明河也未能免俗。以往南明河汙水處理,主要採取沿線集中收集、長距離輸送至下游集中處理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工程建設和管護難度大,截汙溝和末端處理易超負荷執行,沿途難免出現汙水滲漏、溢流而造成汙染。

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7月10日,人們在南明河畔休閒散步。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尤其是對貴陽這座地處喀斯特發育地區、同時面臨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城市來說,這一模式就更不可持續了。”貴陽市水務管理局副局長劉楚霞介紹,南明河的地表徑流量本就不大,因此下游汙水處理完之後,需要補充到上游河道內,“但透過管道向上遊輸水的執行成本極大。”

2012年,啟動南明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後,貴陽市改變傳統思路,按照“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原則,分段處理、化整為零、工程前移,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線汙水量大的區域就地、就近修建汙水處理廠,並要求沿線新建小區必須配建汙水處理設施,推動原有“末端兜底”向“前端減量、沿途分處”方式轉變。

2017年以來,貴陽市把南明河治理問題納入財政保障的優先方向,累計投入75。91億元,新建了五里衝、小關、六廣門等20座再生水廠,目前為止,南明河流域再生水廠已達到34座。

從地上到地下 16座地下汙水廠成生態“正資產”

汙水就地處理就必須就地建汙水處理廠,但是傳統地上式汙水處理廠,不僅存在噪音和臭氣的問題,而且佔用大量城市用地,限制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

為此,作為南明河綜合治理專案社會資本方的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反覆調研,提出“環境友好、土地集約、資源利用”的分散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也就是把汙水處理廠從地上轉入地下建設。

走進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廠,廠區明亮乾淨,綠化密佈,不少老年人在廠區內休閒、健身,這裡儼然是一座城市公園,絲毫看不出汙水處理廠的影子。青山再生水廠是貴陽市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廠,其核心汙水處理系統深埋地下20多米,汙水處理規模為5萬噸/日,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準IV類標準。

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鋒介紹,原方案中,青山廠將在下游30公里建新廠,徵地、管網等費用共計7。35億元,年調水費1700萬元。“我們的方案是原址下沉,地面建設生態公園、水環境科技館、停車場等,在徹底解決鄰避問題的同時,實現了再生水100%回收利用,其中部分再生水還用於地面公園的綠化澆灑。”侯鋒說。

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青山汙水處理廠航拍圖。新華網發

侯鋒介紹,為儘量減少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下沉式再生水廠全部安裝了空氣淨化系統,最大限度保證了再生水廠排放的氣體達標。

據悉,南明河流域下沉式再生水處理系統的應用,共節省建設用地及衛生防護帶用地共計1053畝,節省管網建設、徵地投資約15億元,每年節約調水補水的執行電費約3000萬元。

據貴陽市水務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南明河沿線的再生水廠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150餘萬噸生態補水,年補水資源達5億餘噸。此外,貴陽市還實施了南明河流域19條排水大溝整治工程,透過溝口改造、大溝清淤、生態系統構建等措施,封堵自來水量3。6萬噸/日,分出清水3。3萬噸/日入河,在補充河流生態流量的同時,有效降低了截汙溝和汙水處理廠負荷。

“目前,南明河全流域25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7條主要支流水質全部達標,中心城區段水質穩定達到Ⅳ類,部分割槽域達Ⅲ類標準。”劉楚霞認為,南明河治理新模式的成功,為同類型城市母親河的治理貢獻了“貴陽方案”。

不僅解決黑臭 更追求復原生物多樣性

“一般汙水處理廠的功能是把汙水引進來,經過微生物或物理手段處理之後,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進行排放,就算完成任務了,可是貴陽的目標不止於此。”孔海南作為行業專家,深度參與了南明河治理過程,在他看來,南明河原來的模樣不僅是水清岸綠,還應該有一個完整生態系統。貴陽的目標正是全力讓南明河長治久清,還市民群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治理過程中,透過改造翻板壩,控制河道低水位執行,增加水體溶解氧,一方面抑制因厭氧反應產生的汙染物在河道中沉積,另外也為南明河中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環境。

劉楚霞介紹,南明河以往每隔兩年都要進行大規模清淤,“開展綜合治理工程之後,水環境持續向好,南明河已經連續8年時間未開展大規模清淤了。”

“我們在治理過程中還在河底種植了水生植物,當陽光照進河底,水生植物就會自然生長,現在南明河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在80%左右。”孔海南感嘆,經過8年的系統化治理,現在的南明河已經重現生機,每每在河邊行走,還能看到白鷺群飛。

從貴陽南明河蝶變看城市母親河治理的路徑之變

7月10日,一隻白鷺在南明河上捕食。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為什麼白鷺會來?因為水中的魚、蝦等動物數量在逐漸恢復,白鷺可以在南明河捕食,這也是衡量水生態環境是否良好的一個直觀體現。”孔海南表示,下一步,技術團隊還計劃恢復南明河中更多的原生動植物。

為了提升南明河的生態景觀功能,貴陽市還沿河道建設了溼地公園、休閒廣場、濱水空間,實施了景觀改造、燈光亮麗等工程,著力實現自然風光與水城人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讓南明河成為一條美麗的城市風景線。

南明河由汙轉清,在河畔生活了20餘年的貴陽市民朱阿姨真正享受到了“鄰水又親水”的生活。“以前南明河腥臭味很大,我們這的住戶都繞開河邊走,這幾年變化太大了,水清了,臭味沒有了,風景還好,我現在基本上每天都要沿著河邊走一大圈,就當逛公園一樣。”

編輯 柴瀟蕾/編審 李楓/簽發 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