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掌故】回族的姓氏

回族的姓氏,推敲起來,有它的獨特來歷。

瀋陽回族中有許多姓,如:穆、丁、哈、馬、麻、白、伊、海、索、脫、沙、回、黑、李、信等等。雖然在《百家姓》中也有,但這卻和幾百年前回族在中國形成初期所使用的外來姓氏有著密切的關係。

【瀋陽掌故】回族的姓氏

回族,基本上是由外來人和當地民族的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民族。本來外國人的名字說起來就是一長串,如:元代天文學家紮馬魯丁、軍事家阿老瓦丁亦恩馬因、建築學家亦黑迭爾丁、政治家賽典赤瞻恩丁等。後來,由於長期與漢人雜居,為方便交往和漢語的普遍使用,漢姓漢名也就逐漸代替了原來一長串的姓名,演變成單姓漢名了。

不過回族這一姓氏的演變,既保留了原來姓氏的痕跡,又明確地使用漢姓。這就是把外來的阿拉伯語人名中抽出近於漢姓、又自己滿意的首音、尾音或中間音,定為自己的姓。如穆罕默德的穆,阿里的李,艾哈邁德的哈等等。瀋陽回族中的脫姓,據其家譜中記載,是從蒙古人“脫脫”名字中引用一個“脫”字為姓的。

過去瀋陽的回民中,小孩一下生,就要為其請阿訇給起個“經名”,結婚時請阿訇證婚,也要用這個“經名”。其實,這些“經名”都是伊斯蘭教歷史上名人的名字。男女名就那麼一些,大家都重複使用,往往一家人中就有重複的,不過日常人們並不使用它,而仍使用漢文名字。只是,宗教界人士,在某些宗教活動、對外交往或在宗教刊物上,才偶爾使用“經名”。

史載,明初以來,各處回民“多已更姓易名,雜居民間”。時間長了,已經“相忘相化”不易認識了。然而從更姓之初與原外來語之聯絡和至今在特殊場合、特殊情況下仍使用“經名”的情況,都表明了回族來源之歷史的遺蹟。

【瀋陽掌故】回族的姓氏

人名,一般來說只是一個人的稱謂和代號,但阿拉伯語人名在我國對考察和確定一個人的族源和民族成分時,往往會被認為是重要的,有時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和可靠的旁證材料。

日本史學家桑原騭藏對公元十三世紀南宋末年官居泉州市舶使的蒲壽庚,經過多年研究,確定他是阿拉伯人。桑原在《蒲壽庚考》一書中說:“就壽庚姓蒲推之,彼蓋阿拉伯人,而亦回教徒也。二十餘年前,德人創一說,謂中國記錄之蒲姓外國人,其蒲字為阿拉伯普遍人名Abu(Abun)之音譯,則蒲庚壽之蒲,當以不外此例”。

和這個“蒲”字有關的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對蒲松的民族成分有幾種說法,其中有說是回族的,其主要根據是,蒲松齡自撰的族譜序說自己的祖先是“蒲魯諢”,而“蒲魯諢”是阿拉伯語的漢音譯,蒲是Abu的漢譯,魯是Rbu(靈魂)的漢譯。

【瀋陽掌故】回族的姓氏

我國史學家向達教授在考察三寶太監鄭和的家世和民族成分時,就是依據明永樂三年華亭李至剛替鄭和的父親撰寫的一篇墓誌銘中說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姓馬,名“哈只”,因而確定他是回族。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漢譯是對朝覲過麥加的人的尊稱,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語的姓氏在我國之特殊用途。

作者: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