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一張紙條

古時候,有個縣太爺要擺酒請客,隨手寫了一張紙條,命手下人去買豬舌。但直到快吃飯的時候,還不見去買豬舌的人回來。又等了許久,才見那個人帶著一批人喧喧嚷嚷地趕了一千口豬回來,縣太爺看到大吃一驚,便問:“我叫你去買豬舌,你怎麼去買豬?”那手下人說:“太爺,你自己寫的條子,要買豬千口,我以為你這回要大宴賓客,派了大批人滿城奔跑,才買到這一千口豬呢。”縣太爺接過條子一看,原來自己的條子寫得過於潦草,把“舌”字上面的“千”字拖得太長,而下邊的“口”字又離得太遠,“買豬舌”變成了“買豬千口”了(直行書寫)。縣太爺無言以對,啼笑皆非。

漢字趣談:一張紙條

如果不想重複這位縣太爺的笑話,我們在書寫漢字時就要注意它的間架結構。“舌”字是合字型,它是上下結構,上下相等,縣太爺把這個字寫得上長下短,變“舌”為“千口”兩字,以致鬧出笑話。

《戰國策·趙策》中有一篇《觸讋說趙太后》,其中有個“讋”字,由“龍言”兩字寫得太攏而造成了誤會。在這篇文章中,這個“觸讋”的人名只出現過一次,以後被稱為“左師公”。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不叫“觸讋”而叫“觸龍”。到底哪一個對呢?請看原文: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願見”只是一個主觀意願,還未變為行動。太后何以如此氣沖沖呢?太后還不知他何時到來,也用不著等候(胥)的。這在情理上不那麼妥當。

漢字趣談:一張紙條

但如果叫“觸龍”的話: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觸龍在門外“言”,太后在室內聞知,於是盛氣,人已到門口,只好接見,這似乎更合情理,更自然此。

這裡“龍言”寫得太短,使兩個字變為一個字:“讋”了(直行書寫)。

漢字大多是合體字,上下左右各個構件又往往是不均衡的,所以手寫時很容易比例失調,而且漢字上下左右構件有時又彼此獨立成字。直行書寫,上下兩個構件一分裂便會成為兩個字,如:

舌—千、口

愁—秋、心

如果改為橫行書寫,上邊兩組誤會就不會出現了,但橫行書寫又會出現另外一些差錯。如:

好—女、子

知—矢、口

所以,寫字不能太馬虎,要注意字型的間架結構。間架結構是漢字內部結構的合理佈局。間架距離要有適當的比例,使結構勻稱美觀。

漢字趣談:一張紙條

(摘自《語林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