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

一一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十三勢架·勢架程式:懶扎衣。單鞭。提手上勢。白鵝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摟膝拗步。手揮琵琶。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單鞭。肘底看捶。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雲手。高探馬。左右起腳。轉身踢一腳。踐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腳。蹬一腳。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斜單鞭。野馬分鬃。單鞭。玉女穿梭。單鞭。雲手。下勢。更雞獨立。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雲手。高探馬。十字擺蓮。上步指襠捶。上步懶扎衣。單鞭。下勢。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轉腳擺蓮。彎弓射虎。雙抱捶。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解曰】雖說“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遊》),但名稱並非不重要,名稱在哲學上叫做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公孫龍子·指物論》),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透過概念表達的,每個概念都是各自獨立的,並不依賴別的概念而存在,沒有概念物也就不是物了,如果沒有“太極拳”這個概念,太極拳也就不是太極拳了,而太極拳“凡此皆是意”(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是以意識為主導作用的拳術,故名稱的問題尤為重要,如此篇《十三勢架·勢架程式》的標題和每個著勢,一系列名稱當中的確有大秘密。

此篇《十三勢架·勢架程式》中的“十三勢”這個名稱,是太極拳的三大名稱之一,首見於王宗嶽《太極拳釋名》,這三大名稱各有各的秘密:太極拳,是總而言之,追求絕對真理、知行合一的武術;長拳,是就技擊特點而言,“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又有放長擊遠、長有餘地、兼備眾長之義;十三勢,是就修煉內容而言,以八卦五行為數學模型的技擊全自動化的動力學系統。

而十三勢架,一般認為是指專練十三勢的拳架,或太極拳最基本的拳術套路,這都沒有錯,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拳架與套路都是技擊攻防姿勢動作的連續組合,有其共同之處,也有其不同之處,套路的範圍較大,拳架的範圍較小,拳架肯定是套路,但套路不一定是拳架。套路包括了單練套路和對練套路、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等,又可以按用途分為實用套路、表演套路和實用而兼表演,或表演而兼實用的套路,而拳架則專指實用的,而且能夠集中體現某一門派技擊特點的最基本的拳術單練套路。

拳術的單練套路,一般多稱為拳,或捶、掌等,稱為架的較少,但不是隻有太極拳才稱為拳架,如八極拳中就有一個單練套路,稱為小架,歷來為習練者所重,認為更為簡單實用。架,指物體的支撐結構,如《詩經·周南·鄭箋》:“鵲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力作用於物體的方式,一般分為拉力、壓力、擠力(或推力、衝擊力等)扭力、剪力等,故在工程建設上,要求從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中達到架構的穩固,而不是單獨依靠某一樑柱的作用。拳術單練套路稱為架的道理也是如此,是專指某一門派實戰技法的集中概括,而又具體實用,少而精,具有技術支撐作用的姿勢動作之連續組合。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從“勢架程式”四個字來看,是由勢架和程式兩個獨立片語構成的聯合片語,而勢架與一般的拳架又有所不同。武術的門派雖多,但實戰技法來說,無非是踢打摔跌拿而已,以踢打為主的拳架,其力主要是衝擊力;以摔跌拿為主的拳架,其力也離不開拉力、壓力、擠力、扭力和剪力,而在具體的技法和著勢運用中,也仍然是一種或一兩種力的組合,同時進攻和防守都是相應,這是由交戰的方式以及相應的一般規則所決定的。

勢架所要應對的是包括踢打摔跌拿等各種技法在內的各門派的一切打法,而獨具優勢,故特別強調勢的作用,“勢,盛力權也”(《說文解字》),即各種力的精妙組合,而不是單一的或一兩種力。十三勢的每一勢都是各種力的精妙組合,並由十三勢組成一個總勢,同時十三勢的練法和用法都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而更有力。

我們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現,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歸宿,都是由勢決定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五十一章》),武術實戰的勝負也是如此,並由我勢和敵勢構成一個勢,能夠掌握主動即為得勢,勝券在握,勢架即為在實戰中能夠得勢的拳架,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孫子兵法·勢篇》),這也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科學原理。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程式”,提到程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計算機程式,實際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講程式的,也就是做事情的步聚、先後次序。“程者,物之準也”(《荀子·致仕》),引為法式,如《漢書·高帝紀》:“今獻未有所程”。“序,東西牆也”(《說文解字》),引為次序,如《孟子·滕文公》:“長幼有序”。“勢架程式”,即以八卦五行為數學模型的技擊全自化系統之建立、應用和加速的法式和具體操作步驟。

各個著勢動作的名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形象化的名稱,即借形寓意;一類是技術術語的名稱,即直接表意。形象化名稱,與外家拳的象形拳是有本質區別的,以表演為主的象形拳當然要刻意模仿動物等類的形象,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以實用為主的象形拳則要模仿動物的攻防本能,而進入較高階段就要得意忘形了,故任何武術到了高階境界都是以意打人,但形象化名稱對於意的訓練具有特殊作用,是值得重視的,這與現代的各類體育比賽等活動無不重視心理素質訓練是相通的。

十三勢架55勢中,形象化的著稱名稱有15個(不包括重複的),即:懶扎衣。單鞭。白鵝亮翅。手揮琵琶。抱虎推山。倒攆猴。雲手。高探馬。斜單鞭。野馬分鬃。玉女穿梭。更雞獨立。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彎弓射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懶扎衣,又稱攬雀尾,這兩個名稱自太極拳傳世二百年來一直是並用的,各有各的妙用,我見過不少前輩在給學員抄寫拳譜時,遇到學技擊的就寫作懶扎衣,遇到學養生的就寫作攬雀尾。為什麼呢?一想到懶扎衣,就進入臨危不懼的戰鬥狀態;而一想到攬雀尾,就進入輕鬆愉快的境界,似乎在樹林子裡玩鳥。

懶扎衣之名,最早見於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臨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根據圖文,可知懶扎衣是一個交戰時的預備姿勢和動作,可因敵變化而直接轉換成下勢、一霎步、單鞭等任何著勢,而重在突出藝高膽大,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故十三勢架仍以懶扎衣為第一勢,而後太極拳各流派也大多如此,就是繼承了戚繼光拳經的實戰精神,同時根據太極拳兼顧養生的需要,新創了一個攬雀尾的名稱,但在練法和用法上都是一樣的。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更重要的是,在十三勢架中,懶扎衣是十三勢的總勢,其他著勢都是懶扎衣的因敵變化。一般認為,懶扎衣的技擊用法是掤捋擠按,即所謂四正,而實際上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都在裡面了。要想贏人就必須意在人先,這就是採;使敵上下不能相隨,這就是挒;敵掤我肘,我即以肘制之,這就是肘;敵以雙手按我胸部,我鬆開手臂,放敵進入內圈,而以胸部接敵以制之,這就是靠;同時每一動,進退顧盼定也都在裡面了。在武式太極拳的炮捶中,還有一個“變勢”,即懶扎衣裡圈外圈的變化用法,是對戚繼光拳經“變下勢霎步單鞭”的進一步發展。

野馬分鬃則體現了勇猛頑強的戰鬥精神,“野馬分鬃往前進”(《各勢白話歌》)。而在技擊用法上,一般認為是採挒肘靠,即所謂四隅,但同時也不能沒有掤捋擠按,不能沒有進退顧盼定。如我以野馬分鬃攻敵,敵必欲走化,我有掤捋擠按同在,則敵化我亦化,使敵莫能化,採挒肘靠乃能奏效。反之,敵化我必被引進落空而為敵所乘。若敵以野馬分鬃攻我,我仍以野馬分鬃接敵,只要我有掤捋擠按同在,勁由內換,則在上在下,內圈外圈,都是一樣的,敵靠我即我靠敵。太極拳的奧妙就在於要每個著勢動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勢,所謂“掤捋擠按皆非似,妙手一著一太極”。

再如單鞭,則示以徒手與器械無別的太極拳技擊特點,周身節節貫串,用手臂發出剛猛脆快鞭勁,更體現了腹內有書皆錦繡,手中無劍亦鋒芒的儒俠本色,名士風流。白鵝亮翅(白鶴亮翅)、手揮琵琶、雲手等,都體現了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特點和輕靈、空靈的境界,所謂“白鶴亮翅飛上天”(《各勢白話歌》)。抱虎推山(抱虎歸山)、下步跨虎、彎弓射虎,則有助於加強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功力訓練之意念。倒攆猴、高探馬、玉女穿梭、上步七星,以喻著勢用法之巧妙。更雞獨立(金雞獨立),重在獨立二字,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周身一家,同時全身的每個部位又是各自獨立的,不得互相借力以維持平衡,即所謂不偏不倚。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

對於彎弓射虎還有必要多講幾句,太極拳的發勁都是三尖相照,彎弓射虎是唯一的例外,用的是側勁,讀李亦畬《講三齊》,就明白其中的用意了:“講三齊。手與足齊,肘與膝齊,肩與胯齊,乃平日行功走架之規矩。如死守其法,打手必僵硬,無圓活之趣。手與足是首與尾的關係,首尾相應,互相默契、配合,中以胯虛和磨腰,才能進者得機得勢,退者靈動圓活,無抵硬之病。膝與肘,肩與胯,也同此理。百骸如出一心,才能發之有效”。這裡講得十分明確,平日走架要嚴守規矩,而在實戰中是靈活的,再看彎弓射虎之名,弓矢是用機關發射的,並非全憑射手的本力,故只要得機得勢,側勁也可以贏人。

十三勢架55勢中,技術術語的著勢名稱有18個(不包括重複的),即:提手上勢。摟膝拗步。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肘底看捶。三甬背。左右起腳。轉身踢一腳。踐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腳。蹬一腳。下勢。十字擺蓮。上步指襠捶。轉腳擺蓮。雙抱捶。同形象化著勢名稱一樣,技術術語著勢名稱也是一名有一名之深義,一字有一字之妙諦,兩類名稱混用就更為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如摟膝拗步的“拗步”二字,就隱含著接手時如何做到捨己從人的技擊心法秘訣。

實際上,不僅摟膝拗步,每個著勢都包含順步與拗步的變化,很明顯,順步的姿勢在接手時更容易得機得勢,而每個拳手又有左撇子或右撇子的不同習慣,如果不善用拗步,就可能會遇到很多不能適應的對手,所謂“接點不接面,接面兩不便”,就是這類拳手的經驗,但不接的結果就是頂抗,最後只能是力大的一方獲勝。如果善用拗步,就可以舍形得勢,“給點給面在人,便與不便由己”,“來啥接啥,要啥給啥”,“吃啥吐啥”,即挨何處何處可擊,打手法有頂步和順步兩種方式也是同樣的道理,雙方以頂步方式接手時總會有一方要處於拗步的姿勢,不善拗步就很難做到捨己從人,故拗步之名就在於提示習練者一定要重視拗步訓練。

還有一個逞勢,是十三勢架後來增加的技術術語著勢名稱,“逞,通也”(《說文解字》),實現,“何所不逞欲”(《左傳·昭公十四年》),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武禹襄《太極拳解》)這一技擊心法秘訣的具體練法和用法,是高手對高手的著勢。高手對高手也有輸有贏,而輸贏的關鍵仍為是否能夠得勢,“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莊子·山木》),任何高著、妙著和所謂絕著,也都只有在得勢的條件下才“足以逞其能也”。太極拳追求的是“英雄所向無敵”的功夫,而英雄分為豪傑和聖賢兩類,“豪傑而不聖賢者有之,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一》),故王武李而後太極高手多了,這就不能不認真研究高手對高手的打法,逞勢之名的意義就在於提示高手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藝無止境,如果你真想做英雄就不要逞英雄,而要先逞勢。(連載竟)

名稱裡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勢架·勢架程式》集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