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我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出生的,現在算是42歲了,家裡是農村的。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一年都要放麥假和秋假,兩個假期都是半個月左右,如果事先確定的時間不夠,還要延長。

因為那個時候全校的老師大多數都是民辦教師,家裡都種了大量的麥子,並且都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到了麥熟的時候,都要回去收麥子,甚至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小學生都要拿個小孩子用的鐮刀幫助家長收麥子。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那個時候收麥是農民一年中最重要的勞動,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還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誰都沒有見過什麼聯合收割機(收麥子),各家各戶的麥子全部靠人工收割,是人工用鐮刀一下一下地割下麥子,放成一排一排的,收麥是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持續時間20天到一個月。

河南省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氣溫高得很,基本上都在35攝氏度左右,各家各戶不論大人小孩,都要頂著烈日在麥地裡收麥,常常熱得汗如雨下,但是也沒有辦法,而有的人防護不好就會發生中暑現象,從早上7點趁涼快的時候開始收割,一直持續到將近中午12點,然後將收割下來的麥子裝到架子車上拉到打麥場。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中午吃完飯休息一個多小時,然後到下午2點多又開始去地裡收麥,這種作息時間要持續大約20天到一個月,人人都累的夠嗆,我曾經因為收麥太累,連續睡了40多個小時,不吃不喝。

打麥場是在收麥前一星期左右,由隊裡的幹部負責找一片比較平坦的地,大小主要由該生產隊戶數的多少決定,打麥場要先用拖拉機翻耕一遍,然後用石滾子碾壓若干遍,直到壓的足夠硬,這樣打麥場就做好了,並且打麥場也不固定,每一年都可能換個新地方。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打麥要透過抓鬮,有個先後順序,輪到誰家打麥了,那就用生產隊購買的打麥機打麥,這樣收回來的麥子就被打成了麥粒。

由於收麥時節比較忙,還恐怕下雨,往往很多家庭都是晚上都不休息,什麼時候輪到了就什麼時候打麥,有的人晚上兩三點還在麥場打麥,麥子打完了,然後就是晾曬了。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打麥場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用打麥機將麥子打成麥粒,另一個功能就是晾曬打好的麥粒,但是80年代後期以來,人們住房條件的改善,人們往往將打好的麥粒送到房頂上晾曬。

晾曬好麥粒,然後將家裡事先準備好的缸缸瓦罐一類的容器擺放好,將麥粒裝進去,然後密封好,既防止受潮,又防老鼠,因為那個時候住房條件不好,房子都是土地面,老鼠往往會鑽地爬到缸上,往麥缸裡鑽。

另外在秋季雨季過後,還要再檢查檢查,看看是不是需要再晾曬一次,因為雨季天氣非常潮溼,擔心麥子是不是受潮了,如果麥子受潮了,就容易變發黴,變壞,就不能磨麵食用了。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的人真是辛苦,日子過得真是艱難,為了那個不能為家庭帶來一分錢收入的麥子,一年要忙活一個多月,秋季和第二年春季要檢查,如果防護不好還要再攤開晾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會有家庭由於防護不好,出現麥子發黴的狀況,並且每家每戶都有一部分糧食被老鼠給偷吃了,生產生活條件有限,沒辦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收麥子的聯合收割機越來越多了,大約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村大約是1994年開始實現了收麥的機械化。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各家各戶都僱用聯合收割機收麥子,在地裡就打成了麥粒,麥稈被粉碎撒在了地裡,人們只需要用準備好的袋子將麥粒裝進袋子裡,然後拉回家裡放到房頂上晾曬,曬乾了裝在麥倉裡就行,這樣收麥快多了,幾乎一個星期就可以將麥子收好曬乾裝在麥倉裡。

關於兒時收麥的記憶

從那時開始,收麥往往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在外打工的,就根本不用回來,收麥幾乎不用費多大力氣,需要往房頂上送,有起重機,而大多數家裡院子裡都打成了水泥地面,直接在院子裡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