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是“青楓浦”

張若虛寫道:“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浦在哪裡呢?

何處不是“青楓浦”

關於“青楓浦”,常見有兩個解釋:“湖南瀏陽市瀏陽河的長滿楓樹的水邊”“長滿楓樹的水邊”。

兩個答案,區別在哪兒?

我們發現,限制的詞越多,範圍越窄;限制的詞越少,範圍越寬。“湖南瀏陽市瀏陽河的長滿楓樹的水邊”這一解釋,限制多,只能指湖南瀏陽河這一個地方;“長滿楓樹的水邊”,限制少,中國處處皆是青楓浦。

何處不是“青楓浦”

我的青楓浦,我悲傷。拋棄“我”這個詞語的限制,原來天下有情人都在悲愁。我悲傷著,我更悲憫天下人的悲傷。這是怎樣的人生境界呢?博大、仁愛、浩蕩。

想起了一個故事,“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到“人亡弓,人得之”,再到“亡弓,得之”,最終“亡,得”,詞越少,心胸越開廣。“長滿楓樹的水邊”遠比“湖南瀏陽市瀏陽河的長滿楓樹的水邊”更博大、仁愛、浩蕩。

何處不是“青楓浦”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兩句境界極高。月是仁愛的阿育王,水如眾生,萬水印月,無分深淺;人不分貴賤,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人人都應受他的恩澤;萬物不分高低,一頭大象,一個乞丐,一隻螞蟻,一個僧人,都可以到他的餐桌上吃飯,都可以赴他的宴會,甚至,一片落葉,都可以到達他的筵席。

何處不是“青楓浦”

還有史懷澤,也活出了千山同月的境界。史懷澤說:……擺脫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慼與共……

張若虛拋棄了偏見,他因自己的流浪,看見了所有不能回家的扁舟子,他因為自己的愛人,看見了所有的相思明月樓。青楓浦,怎麼能狹隘地限定為“湖南瀏陽市瀏陽河的長滿楓樹的水邊”呢?

何處不是“青楓浦”

張若虛,是何等的胸襟!唐朝感謝你,你給了唐朝氣度,讓大唐浩蕩。

何處不是“青楓浦”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中國人的心中,何處不是“青楓浦”“楊柳岸”呢?

秋天的夜晚,想起了張若虛,想起了聞一多,想起了“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