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聽錯,"水滸"在彝族話中,叫做矣得谷

你沒有聽錯,

矣得谷雙胞胎水井

在雲南嵩明,有著一些稀奇古怪的自然村落名,充滿濃郁的彝族風。

比如本納克,扯米莊,老習扯,乃卜村,阿革勺,米納多,積足矣,阿左村。。。

那些獨特的地名,約定束成,千百年來流傳至今。

讓人費解的是,這種一頭霧水、奇怪的名字是什麼意思?

你沒有聽錯,

鄉親

本納克,彝語,本為山,納為黑,克指凹地,意思是凹中黑彝族居住的地方。

扯米莊,扯米為彝語,扯為稻子,米指田,意思是稻田多的地方。

老習扯,彝語中老習為尖刀草,扯為稻子,意思是有尖刀草、稻子的地方。

阿革勺,阿革是彝族人名,勺指地方,意思是阿革居住的地方。

米納多,米為田,納為黑彝,多為栽秧,意思是黑彝種稻谷的地方。

積足矣,彝語積為羊,足為養,矣指水,意思是水邊養羊的地方。

阿左村,阿佐為彝族人名,意思是阿左居住的地方。

你沒有聽錯,

鄉親

讓人費解的還很多,如卡喇谷村,匡羅卜村等等。。。

更讓人難以質信的,還是這個名字,矣得谷。

"矣得谷"為彝語,矣為水,得為出,谷為窪地,指出水的窪地。意思是靠近龍潭窪的村子。換種說法,就是指水邊的小村子。

起源於水邊,在水邊生養生息、命運與共的小村子,就叫"水滸"。

你沒有聽錯,

《水滸傳》

你沒有聽錯,可以說,"水滸"的彝族話,就叫做矣得谷。

唯一不同的是,矣得谷指水邊,那個山坡上的小村子。而不是小說中八百里水泊邊的山寨,住著一百單八將英雄的梁山。

追根溯源,在千年的時光深處,尋找矣得谷水邊的一景一物,那些消失的記憶。

你沒有聽錯,

歲月如歌

矣得谷,發源於龍潭窪的自然村居,分為大、小矣得谷,兩個自然村落。

那些居民住在山坡上,村中出水,有井可飲。

至到如今,大矣得谷村中還有一對雙胞胎古井。透過古井這雙眼,我似乎又看見水邊的情景。

記得小時候,我看見的那對雙胞胎古井,就是全村子人唯一喝水的水源地。

老椿樹下,那對唇齒相依的一對古井,像極了這個自然村落的一雙眼睛。

然而,一口井是清水,另外一口井是渾水,兩口井水相通,卻清水不犯渾水。在清水井取水解渴,在渾水井取水洗衣服。

井邊,也就是水邊。雙胞胎古井的水,出水量很大,流向水塘,塘中有魚,鴨子嘎嘎叫著。水塘中有島,島上有柳樹。

流出的井水匯聚成的水塘,波光粼粼,彷彿是這個小村子的眼睛。

水塘北邊,古廟裡供奉著文昌帝君。天井中,有一對紫薇花,婆娑搖曳。

古廟對面,是一個木樓土牆的四合院,古韻悠悠。

山坡上,曾經有奇石名叫石將軍,帶著一列石頭士兵,飛來山麓。

曾經的記憶,只留下這一對雙胞胎古井,深邃的眼睛,深不見底。然而看不清,這個小山村最初的模樣。

水邊有井,噴薄而出,我順著水流的聲音,卻找不到這個小山村彝族的痕跡,哪怕一點點,除了“矣得谷”三個字。

這裡,沒有水滸傳中的英雄夢,卻有流露出別樣的風情。

其實,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太久,太久。

它們曾經是彝族聚居的村落,後來漢族入住,彝族不知所蹤。

現在,僅剩下的唯一的一個村名,一直在延續,延續。

這些稀奇古怪的彝族名自然村落,起初為黑彝族聚居住地。明代朱元璋時大量漢族戍邊屯兵雲南,就在這樣一些的彝族部落,留下水邊的故事。

你沒有聽錯,

明太祖朱元璋

這些故事,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故事。

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書名中的水滸,就寫水邊的故事。

“水滸”的一個說法,源於《詩經》。《詩經·大雅·緜》中記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說商朝時期,有一個“周”部族,這個部族生活於黃土高原和西北邊陲。這個地方土地貧瘠,還經常受到少數民族的侵略,生活很窮苦。於是“周”部族的領袖,也就是周王亶父帶領部族西遷,他們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在這裡安定下來,發展壯大,最後成為了周王朝。

《詩經》中的“水滸”,就是指他們當初的定居地點周原。由於周王朝在周原發展壯大,後來“水滸”就被引申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我們看看這部小說中所講的故事,就是寫水泊邊,梁山眾英雄尋找出路的歷程。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水滸”二字與寨名有關,水泊梁山的寨名就叫水滸。因為“這行者景陽岡曾打虎,水滸寨最英雄”。而元雜劇中就有詞:“……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來小倭,威鎮梁山,寨名水滸,泊號梁山”,意思是梁山的寨名為水滸。

簡單歸納一下,水滸的意思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水邊發生的故事,一百單八將尋找出路的歷程。另一種說法是各路英雄齊聚梁山的故事。

窺一斑而知全貌,

透過一個彝族名的自然村落名"矣得谷",我們就可以讀懂雲南民族大融合的變遷史 ,以及水邊發生的千年故事。說白了,漢文化是根植在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

你沒有聽錯,"水滸"在彝族話中,叫做矣得谷。

你沒有聽錯,

軍屯民俗圖

弄懂了這些獨特的地名,我們就可以從四個分支,全面解開嵩明文化的脈絡,乃至全雲南的

一是自然文化。

最直觀的地名,比如大麥地,三轉彎,三岔河,三尖山,九龍衝,打鷹山,雷打坑,蛤蟆井,鷓鴣村,爛泥箐,黃泥屯,野豬塘,馬鞍山等自然村落地名,來源於山川地理特徵。曾經的嘉麗澤古湖泊邊,七叢龍,後白龍,前白龍,矣賞龍,矣納龍,阿古龍,太平龍,波化龍,木作龍,查白龍,烏雲龍,老沙龍十二個帶龍的村名,就與八河匯成的嘉麗澤之水息息相關。

二是民族文化

。如上列舉,那些稀奇古怪的彝族村名,就不一一列舉。而漢族的村名,如漢人屯。回族村名,回輝(回回)村。棘族村名,白子(僰子)村。以地方土司名命名的,如李官村,汪官村,楊官村,羅榮莊,匡郎,中衛等。

三是軍屯文化

。四營(上營,下營,羅家營,王家營合稱四營),東屯,馬旗屯,董官營,丁宮屯,吳官營,張官營,李官營,沈官營,八里營,老餘屯,大樹營等,基本都是明代戍邊軍屯的村名。

四是地域文化

。以百家姓命名的,如陳家村,保家村,龍家村,史家街。以賣柴趕街特色命名,如賣柴街。以水利命名的,如黃土田,秧田村,甸頭村,甸豐村,甸尾村。以生肖命名的,如兔街,青龍街,狗街(今龍街)等,各俱特色。

戰國楚將“莊蹻入滇”以來,北方漢族大量湧入雲南定居,特別是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民國和現代,就有大量中原和江、浙等全國各地的移民落腳到雲南各地,嵩明就是其中之一。

你沒有聽錯,

大明地圖

如果說,

一部《水滸傳》演繹的是,探索出路的英雄夢。那麼,名不見經傳的一個"矣得谷"彝族村名,道出的卻是一段歷史的深藏著的隱痛,它濃縮了中國歷史上種族大遷徙的歷程,刻下了一道道歲月和文化的印痕,永遠揮之不去,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