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文言文虛詞“雖”字如何翻譯?

“雖”,作為讓步連詞,可以譯為“雖然”和“即使”,但是,什麼情況下譯為“雖然”,又什麼情況下譯為“即使”呢?二者是否可以互換呢?

顯然不是。一般字典裡面是這樣解釋的:

“雖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並不因此成立。

“即使”,表示假設的讓步,在正句裡常用“也”呼應,說出結論。

我經常分不清楚某個地方到底該用“雖然”,還是該用“即使”,大多數情況下,似乎這兩個詞可以互換,意思的差別並不太大,所以,就一直糊里糊塗地憑感覺來譯。

比如,在《古文觀止》卷四戰國策選文中,“莊辛論倖臣”裡有一句“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裡,豈特百里哉?”

這句中的“今楚國雖小”,似乎可譯為“如今楚國雖然小”,亦可譯為“如今楚國即使小”,到底用哪個呢?

又比如,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一句是——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這句話中的“雖少”,可譯為“(我兒)雖然小”,也可譯為“(我兒)即使小”。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教給孩子,讓他們用某一個標準來判別應該使用哪個連詞最貼切呢?我一直都沒有找到。我琢磨過很多本不同的虛詞詞典,都覺得很繞,不夠簡單粗暴,不要說孩子,就是我,每每碰到這個“雖”字,我心下都要一緊。

直到我翻到楊伯峻的《古漢語虛詞》P162,其中有一個方法很管用,即:

“雖”字句說的是事實,就譯為“雖然”;如果“雖”字句說的不是事實,就用“即使”。

我們再來看上面兩個例句。“今楚國雖小”,“楚國小”是事實嗎?顯然不是,楚國很大,是五霸之一,所以,應該譯為“如今楚國即使小”。

“十五歲矣。雖少”,“十五歲,少”是事實嗎?顯然是,所以,應該譯為“十五歲了。(我兒)雖然小”。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有一句是——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其中,“雖然”是固定片語,其中的“雖”譯為“雖然”或“即使”,“然”譯為“這樣”;合起來譯為“雖然這樣”或“即使這樣”,那麼這裡應該譯為哪一個呢?

我們仍然可以用上面楊伯峻先生的方法。“以大易小,甚善”是事實嗎?顯然不是,安陵君不想交換,不覺得很好,所以不是事實,應該譯為“即使這樣”。這一句完整翻譯為——安陵君說:“(承蒙)大王施予恩惠,拿大面積的土地來換小的安陵,很好;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裡繼承了這塊封地,(就)希望始終守住它,不敢換!”

我終於不用害怕連詞“雖”了!我想,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小朋友,他們就不會再覺得文言文難了。所以,孩子學不好文言文,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教孩子的人的問題。

說一說文言文虛詞“雖”字如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