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與“最早的中國”(上古神話與洛陽)

在文字記載出現以前,上古史是與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媧補天……溯源華夏文明,這也是一座座繞不過去的“高山”。

對上古史的解讀,人們一向見仁見智。作為“最早的中國”,洛陽又與這些神話有著怎樣的淵源?

最早的天文學家

在上古神話中,夸父逐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然而,夸父為什麼要拼命地追逐太陽?可能沒幾個人說得清。

關於這個神話,人們最熟悉的版本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顯然,太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正因如此,當夸父在追逐太陽的途中死去時,他也就成了一位悲情英雄。

不過,能流傳至今的上古神話,通常都儲存著人類的某種原始記憶,並非無中生有。那麼,夸父逐日的原始記憶是什麼?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著這個神話的另一個版本:“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日景即日影,指太陽的影子。禺谷也作隅谷,相傳是太陽落山的地方。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中,也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最終渴死在途中。追有依據、因循的意思,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夸父逐日的本義並非追逐太陽,而是根據太陽的執行軌跡來測日影。

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作者鄭文光就說,夸父追的是日影:“(他)追隨著太陽的執行,不斷測量太陽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夸父可說是最早的天文學家,把他神話了,就變成了追逐太陽的巨人!”

古人透過圭表測影來制定曆法,指導農時,觀測儀器為三根表木。測影之表的基準長度是八尺,因八尺為一尋,表木又稱尋木。

在《山海經》的記載中,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是什麼?清人畢沅解釋為桃林,但原文中稱其為“二樹木”,即相鄰的兩棵樹,與它們相距不遠的,是長達千里的尋木。

《中國天文考古學》的作者馮時認為,夸父的手杖顯然就是測影之表。“二樹木”加上尋木,就是夸父測日影的三根表木。

“測日影”與“正地中”

登封告成有“周公測景臺”,相傳是周公定鼎洛邑時,為“測日影,正地中,定四時”所建。

古人擇天下之中而建都,如《荀子》中說:“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呂氏春秋》中也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國”。《尚書》中有“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的記載,南宋學者蔡沈解釋稱:“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1963年,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在陝西寶雞出土,其銘文“宅茲中國”中的“中國”,指的就是洛陽一帶。

自古以來,人們在洛陽測日影以定地中,到宋人樂史著《太平寰宇記》時,還引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話說:“今洛陽告成縣以土圭測天地之中也。”從甲骨文看,“中”字本身就是由測影之表演化而來的,測日影對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圭表測影,早期用的是土圭木表,即壘土為圭,立木為表。根據圭表所測日影的長短規律,古人可以確定冬至、夏至的準確時間,從而將一年的歷法制定出來。

胡大軍是《伏羲密碼》一書的作者,他認為在上古時期,人們有了測日影的表木,就相當於架起了通天的階梯。

確實,《山海經》中還描述有“百仞無枝”的建木,《淮南子》中解釋,建木可以通天,“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無論是建木還是夸父的手杖,其實都和表木一樣,是“測日影,正地中,定四時”的工具。只不過它們出現在奇書《山海經》中,就成了神話的一部分。

近年來,不少學者重新解讀《山海經》,發現其中的《山經》較為寫實,可歸為地理著作;《海經》和《大荒經》主要是“看圖說話”,與天文曆法關係密切。也就是說,《山海經》的內容並不神秘。

在《失落的天書》序言中,作者劉宗迪說,自古迄今,人們一直用神秘的眼光看《山海經》。其實,這可能只是一本平淡無奇、質樸無華的書,講的是古人司空見慣的事情,後人因為不知道,才將它們當成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從夸父逐日的神話看,也許他是對的。

首陽山下說夸父

“神都俗人”楊官朋在bilibili網站(簡稱B站)講上古史,《山海經》是他解讀的一個重點。

在《山海洛荒》系列影片中,他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上古時期一次大洪水過後,洛陽盆地被淹,人們四散逃到周圍的山上,《大荒經》描述的內容都與洛陽盆地及四周山峰有關。

“荒”字的原始含義,是洪水氾濫、家毀人亡、田園荒廢。從這個角度看,《大荒經》在“看圖說話”時多描述四周山峰,對中間的“海”卻一筆帶過,也是情有可原的。

夸父逐日的故事出現在《大荒北經》中。楊官朋認為,《大荒北經》描述的是洛陽盆地北邊的邙山,其上有顓頊墓所在的附禺之山,有鯀堵水時挖土的程州之山,有陽山及“始州之國”,還有“尋竹生焉”的有嶽之山……

尋竹即尋木,是測日影所用的工具,可與夸父逐日的故事相對應。不過,測日影並不需要追著太陽跑,相反,為了保證資料準確,觀測地點應該是固定的。

楊官朋從《大荒北經》中所述的位置推斷,夸父選擇測日影的地點就在陽山腳下。夏至日影短,冬至日影長,夸父在這裡最先確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古時的陽山,現在叫首陽山。這裡的始州之國,就相當於‘最早的中國’。”他說,“夸父發明圭表測影,產生了根據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天文曆法,即陽曆。二里頭時期使用的六龍歷就是陽曆。”

《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仲夏即夏至,也就是說,古時的夏至又稱端午。據民國學者聞一多研究,端午習俗多與龍有關,是一個“龍的節日”。至於後人在這一天紀念屈原,則是另一回事。

楊官朋也詳細解讀了端午節與龍、夏至的關係。他說,端午節的由來與夸父測日影有關,這比紀念屈原的時間要早得多。

“但願有一天,人們在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時不僅能想到屈原,還能到首陽山下紀念逐日的夸父。”他說。

是啊!讀懂《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已經不易,想讓人們將端午節與夸父聯絡起來,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席記者 張廣英)

【來源:洛陽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