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 會理那些以“箐”得名的地方

小黑箐有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小黑箐的“長號”和“蹢腳舞”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龍節活動每年都要舉行,吸引著不少遊客的到來;每年春節期間有不少人來到竹箐河,在古橋上拍照留影,到古橋下喝酸水,遊人絡繹不絕;竹子箐的婚俗,保留了許多傳統程式——請媒人提親、舉行定婚儀式、置辦三天大酒席、回門、謝媒等。

會理縣以“箐”得名的地方還有很多,各自保留著不同的禮儀、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民族風情,它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箐”的字意指山間的大竹林,泛指樹木叢生的山谷。一般來說,以“箐”得名的地方,其境內山脈橫亙,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谷間樹木叢生,生態環境好。

人文地理 | 會理那些以“箐”得名的地方

小黑箐的“長號”和“蹢腳舞”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會理縣,以“箐”得名的地方很多,如“小黑箐”“竹箐”“竹子箐”“黃柏箐”“鑼鍋箐”“馬槽箐”等。

小黑箐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端午節期間,筆者隨“中國詩歌萬里行”的詩人作家一行,去有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的小黑箐採風。

小黑箐位於大黑山麓,全鎮總人口一萬四千餘人,彝族佔總人口的46%,民族風情濃郁。這裡的人們能歌善舞,有“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能跳舞”的美譽。

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到了目的地。迎接客人的長號隊伍早已分列村道兩邊,高亢雄渾的長號悠然響起,立刻讓人感受到主人的那份熱情和友好。

從幾十只長號搭建的迎賓隊伍裡走出,迎面而來的便是熱情的“入村儀式”——“攔門酒”。每人須喝完一碗酒,方能進入這道門。好在,碗裡盛的是村民自家釀造的米酒。甘醇的酒碗剛剛端起,姑娘們就亮開歌喉唱起山歌,歌聲悠揚婉轉,聲情並茂,讓來客前腳還未踏進門檻便有了幾分醉意。

這是小黑箐迎接遠方客人的最高禮儀。禮儀還未結束,好戲便開始了。

民族文化廣場上,一群彝族青年男女在富含節奏的笛聲中跳起歡快的蹢腳舞。遠道而來的詩人作家們在一浪高過一浪的熱烈氣氛中,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歡快的隊伍中,體味獨具特色的篩糠、山歌對唱、潑水及其舞蹈等文化習俗。

隨行的村長介紹,小黑箐是中國紅彝族文化的發源地,保持著傳統的語音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在院壩的迎賓席上,情真意切的祝酒歌一首接著一首,酒隨歌走,歌隨人走,讓客人感受紅彝族酒文化的歷史悠久。

有歌舞相伴的時光,有美酒相隨的日子總讓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大半天時間一晃而過。

太陽西斜,就要離開村子了,深情的酒歌再次響起。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送行酒,重情重義的小黑箐人在歌聲中將客人送到村口。

人文地理 | 會理那些以“箐”得名的地方

小黑箐的“長號”和“蹢腳舞”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長熱情邀請詩人作家們再次來做客,參加村裡的“祭龍節”。他說,祭龍節活動每年都要舉行,吸引著不少遊客的到來。

竹箐山間鈴響馬幫來

竹箐,位於會理縣東南部,隔金沙江與雲南省相望。因原鄉政府駐地有一條竹箐河,故而得名。

竹箐河又叫酸水河,河上一座石拱橋因此取名酸水橋,橋身由一條形似飛躍中的石龍托起。石拱橋看起來十分古舊,顯然有些年份了。橋面的石板上有深淺不一的馬蹄印。

跨過酸水橋,便是一條古道。向北經會理可達成都,朝南跨過金沙江便是雲南。過去竹箐一帶山道崎嶇,交通極為不便,原住地人們和那些來往的商隊馬幫就從這座古橋上經過,沿小炭山、過轎子巖,山谷中會聽到水聲轟響,經小銅礦、老通安中學就到達通安五一橋。

山間鈴響馬幫來,古橋石板上一串串蹄印正是這樣由來往的馬幫一步一步踩踏出來的。走在這條古道上,彷彿看到了馬幫的來往,聽到了商隊的吆喝,它們從遠處漸漸走來,又從這裡慢慢離去。

聽當地人說,每年春節期間有不少人來到竹箐河,在古橋上拍照留影,到古橋下喝酸水,遊人絡繹不絕。有人說酸水中含有的某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益,有人說是為了祈福除病,有人說是為了消災辟邪,也有人說就是為了圖個熱鬧。

竹箐河裡的酸水千年流萬年淌,流淌出一份濃濃的鄉愁。出門當兵的青年,遠行求學的學子或是在外打工的人們,臨行前都要帶上一瓶竹箐河的酸水,無論在天涯,無論在海角,喝了它,鄉音不改。

竹子箐青棚裡的浪漫多情

竹子箐位於關河鄉紅花村三組,四面環山,植被茂盛,裸露的岩石不多,但特別堅硬。有歌曰:“好個竹子箐,水冷石頭硬,去時騎白馬,回來拄柺棍。”這是當地很早以前流傳的一首關於竹子箐的調侃歌謠,說的是竹子箐山路崎嶇,交通不便。

竹子箐當然有竹子了,村落中民居房前屋後,溝箐兩邊都種有竹子,供編織籃子、撮箕、簸箕、筲箕、大籮、篾帽等生產生活用具,竹子箐因此得名。

竹子箐境內有長山溝、小箐溝、滑石板溝、木家溝、馬桑溝、綠房溝、蠻子溝等眾多溝箐。每條溝箐兩邊,都是起伏的高山。溝箐中溪水清澈,一路向北,流歸紅石井河,最後流入城河。因為植被過於茂盛,山高坡陡,日照時間短,因此氣候冷涼,故而有“水冷石頭硬”的說法。

竹子箐有五十多家住戶,彝漢雜居,其中彝族佔80%以上,許多彝族傳統傳承得很好,一直傳承到今天。

比如竹子箐的婚俗,保留了許多傳統程式——請媒人提親、舉行定婚儀式、置辦三天大酒席(第一天叫相幫,第二天叫正酒,第三天早飯後叫散客)、回門、謝媒等。

置辦大酒席的那三天是最熱鬧的,男方家女方家都要搭青棚。在用竹子、灌木和松枝搭建的青棚裡,悠揚的笛聲響起,小夥子大姑娘們,大爹大媽大嬸子們,三姑三婆二姨媽們,從各家各戶聚攏來,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和著笛子的節拍,跳起熱鬧歡快的蹢腳舞,邊跳邊走,邊轉邊唱:“你爹不合心,你媽不合意,不合心、不合意,娃兒哪裡來……”浪漫多情的氣氛從青棚裡瀰漫開來,飄散在周邊大大小小的溝箐裡……

黃柏箐 螃蟹箐 鑼鍋箐各具特點

黃柏箐,是根據歷史俗稱黃柏箐而得名,原太平黃柏鄉所在地。漫山遍野的杜鵑和佈滿山脊的風車是黃柏箐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吸引著不少遊客的到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是黃柏箐最熱鬧的日子,這裡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和鬥牛、鬥羊、賽馬等活動。

螃蟹箐,第一次知道會理有這個地名是在“會理出行”的“購票資訊”欄目中看到的。心想,那裡的螃蟹一定是很多的。既然那裡通班車,說明那個地方並不偏僻,有機會了到那裡捕捉螃蟹去。經打聽方知,此箐隸屬鹿廠白雞鄉。

此外,會理縣以“箐”得名的地方還有鹿廠蠟蟲四五組“鑼鍋箐”,愛國鄉的“楊家箐”,果元熱水村十組“馬槽箐”,通安新發“大箐”“小箐”,通安小米四組“螞蟥箐”,楊家壩莊房“小箐”,益門魏家溝六組“鑼鍋箐”,等等。這些帶有“箐”字的地名,從唇齒之間念出來便覺得賞心悅耳,給人以美好的想象。

會理縣的“箐”,各自保留著不同的禮儀、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民族風情。同時,它們又有著相同的特點,這些地方天然植被多,生態環境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人文地理 | 會理那些以“箐”得名的地方

素材來源|四川學習平臺

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若有侵權,請聯絡小編刪除

目前100000 人已關注我們

人文地理 | 會理那些以“箐”得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