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鐘樓街上海飯店:洗盡鉛華煥新彩

太原鐘樓街上海飯店:洗盡鉛華煥新彩

歐式拱型花色玻璃門窗、彩色琉璃的各類吊燈、復古懷舊的老式傢俱……別具一格的復古風情,讓人一進門就有一種回到老上海的感覺。“目前,我們正在進行開業前的最後準備,品牌重塑指日可待。”上海飯店現任經理郭江對老字號的重新開業信心滿滿。

說起成立於1956年的上海飯店,可能一些年輕人感到陌生,但對於老太原人來說,它是幾代人的記憶。這裡不僅見證了太原經濟的繁榮,更是太原餐飲界的一張名片。如今,上海飯店涅槃重生,在鐘樓街原址開啟了新徵程。

從鴻運樓到上海飯店

作為第一任經理,84歲的邵之英對上海飯店懷有很深的感情。邵之英是上海本地人,13歲就到“鴻運樓”當學徒。他清楚地記得,到太原組建上海飯店時,地點定在了鐘樓街一處三棟樓房組成的小建築群,很是氣派。“正樓是一座明清風格的樓閣式兩層建築,正面十根紫紅色大圓柱矗立在十個石礎上。門楣上懸掛著金光閃閃的牌匾。”邵之英感慨萬分。

上海飯店的前身是上海市久負盛名的“鴻運樓”酒家。1956年,經商業部批准,“鴻運樓”酒家成為支援內地建設的企業之一,同年10月3日,“鴻運樓”酒家啟動內遷山西工作。“當時我們帶著全套廚具和38個員工來到太原。”邵之英回憶說,同年11月底,“鴻運樓”酒家內遷完成,建在太原市最繁華的鐘樓街,並更名為“上海飯店”。

老字號一般都有獨門絕技。同樣,上世紀60年代,上海飯店吸取江、浙、徽、粵各菜系的烹飪特點,因其“選料精細、刀工精巧、配菜講究、烹製獨特”的特色,一躍成為太原市的知名飯店之一。隨後,它又兼收幷蓄太原本地流行的晉、豫等菜系口味,逐漸形成了“集百家菜系於一身,冶千家精粹於一爐”的“新上海菜”。菜餚四季有別,風味清鮮,淡而不薄又甜鹹適中,可謂南北皆宜。

回味片兒湯和小籠包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普通老百姓一年去不了幾次飯店,只有逢年過節或遇到他人吃請才有機會“下館子”。當時如果能去一次上海飯店吃飯,那真是值得逢人就唸叨唸叨的美事。

“上世紀60年代初,鐘樓街特別繁華,吃早點的顧客人山人海,經常凌晨三四點就有人排隊。”邵之英回憶說,“當時早點‘片兒湯’最有名,熗個花椒油,甭提多香了!”有時候見一家大小一起吃早點,每人喝碗8分錢的片兒湯,就像過節似的,一家人其樂融融,那種滿足和幸福感,現在仍然記憶猶新。“早點從7點到9點,每天100斤面的片兒湯不到兩個小時全部賣光。”

同樣熱銷的還有鮮肉小籠包。“小時候,只要爸媽發了工資,我們就會纏著去上海飯店吃一頓‘鮮肉小籠包’,那是許多‘70後’的美味記憶呀!”太原市民廖興光說道。

邵之英介紹,這種包子由從事飲食業40多年的名廚解澤林師傅在技術和工序上把關,由從業30年的名廚師馮連生制餡,具有皮薄餡大、滷汁飽滿、鮮美可口、入嘴“一口湯”等特點,受到國內外賓客的稱讚。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上海飯店重新改造,“改造後,我們最多一天開過108桌喜宴,最便宜一桌飯也得十幾塊錢。”邵之英說,2元一份的什錦砂鍋是每桌必點的菜品,如果能點一份2。4元的全福魚翅那就很上檔次了。

努力打造特色城市餐廳

淡出視野20多年,如今,上海飯店終於重新開業。在鐘樓街東段復建的上海飯店,一眼可見明清風格的中式飛簷翹角,室內是民國式裝修風格,別有一番韻味。一進大廳,歐式拱型玻璃的門窗映入眼簾, “開業後,店內再配上彩色琉璃吊燈、擺放上覆古懷舊的傢俱擺件,再播放一段古典爵士風情的音樂,老上海的味道會特別濃。”郭江說道。

變化日新月異,但傳承永不落幕。開業前,上海飯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來的味道找回來,“目前已選用了一批掌握地道上海菜的廚師,外加以前店內老師傅們的指導,爭取儘快帶出讓大家滿意的廚師隊伍。”郭江說,屆時,“三鮮脫骨魚”等老招牌菜將回歸,擦亮這個老字號品牌。

老字號的價值在於“老”,劣勢也同樣在於“老”,因此,其出路必在於“新”。“我們提倡健康飲食,開業後,除了以上海傳統本幫菜為主外,還會結合江、浙等菜系的特點,逐步推出新的菜品。”郭江說,要爭取將上海飯店打造成太原特色城市餐廳+文化名片的網紅打卡地。

期待開業後的上海飯店再展雄風,前程燦爛。

本文來自【太原市融媒體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