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經過民間流傳

午門成了處決死刑犯的場所

然而經過文史工作者的考證

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在電視劇中經常會見到“推出午門斬首”的臺詞

其實,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這要從午門的來歷說起

午門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門

即故宮的正門

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上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午門”一名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呢?

元末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在南京稱吳王

開始修築宮殿

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

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

這是“午門”之名第一次出現

後來朱元璋稱帝后

又大修南京皇宮

決定把皇宮的正門稱作午門

直到明永樂帝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

在北京修建紫禁城

一切仿照南京皇宮建制

皇宮的南門

也沿襲南京皇宮稱“午門”

此後,直到清代,始終沒變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午門整座城門成“凹”字形

取古代宮門雙闕之意

左右兩側向前突出部分“凹”,為雙闕

雙闋是天子專用

午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5。6米

城臺正中是重簷廡殿頂城樓,九五開間

兩側各有通脊連簷的明廊各13間

明廊南北,各有一座四角攢尖鎏金寶頂的崇樓

午門坐北朝南,正門三間

東西兩側另開有闕左門和闕右門

城臺下左右兩側開東西向的掖門洞

午門整體從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門三間

從北往南看是五間

這種叫“明三暗五”

這樣一來

午門看上去是五個城樓

所以人們又叫它“五鳳樓”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在古代,講究以高為貴

金鑾殿的建築高度達35。05米

午門是建在14。7米高的城垣之上的樓閣

總體高度達35。6米

簡直可與金鑾殿試比高

午門的建築規制是很高的

大門畢竟是帝王家的第一道臉面

但建築物建高了也有壞處

比如容易遭受雷擊

發生火災的時候救火的難度也大

據《明史》記載

紫禁城曾13次遭受雷擊

其中有三次是擊中午門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皇帝家的大門口

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走的

午門在明清兩代為宮廷禁地

擅入者要嚴加治罪

作為進出紫禁城的南大門

午門城臺的五個門洞

對於進出者的身份和等級有著嚴格的要求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中間門洞平常只有皇帝能走

此外,皇帝大婚時

明媒正娶的皇后進入紫禁城時

可以走一次

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出宮時可走一次

兩側的門洞官員可走

在舉行大朝禮時或隨皇帝出入紫禁城時

三品以上文武官員走東門洞

宗室王公走右門洞

三品以下文武官員分東西班次

從左右掖門進出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朝廷舉行殿試時

參加考試的考生,按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進紫禁城

雙數走右掖門進紫禁城

舉行傳臚大典時

(科舉制中,殿試以後由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

科舉考試考中的進士

按單雙數,從左右掖門進出紫禁城

午門隨便走不得,可見其地位之高

在古代,午門有什麼用途呢?

明清時期,皇家的一些正式典禮在這裡舉辦

每年臘月初一,舉行“頒朔”典禮

主要是將第二年的黃曆昭告天下

的遇有重大戰役的大軍凱旋歸來,要在此

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獻俘禮是為了安撫民心,顯示國威

皇帝親自參加,康熙雍正都曾登臨午門

舉行受俘儀式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此外,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

還要午門口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

除了以上正式典禮,還有一些民俗禮在午門舉行

在明代,每年端午節

群臣在無門外享用朝廷發給的粽子和酒

《菽園雜記》所記:“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

酒敷行而出。”

由以上午門的功用可見其地位規制很高

很難與“斬首死人”聯絡在一起

民間廣為流傳的“推出午門外斬首”的說法難道是假的?

“推出午門外斬首”

其實,就是假的

推出者誰?

午門不可能隨便進

普通百姓是進不去的

更何況要推出斬首

此外,普通百姓的所犯罪行

一般由地方官府衙門審理

怎麼可能讓皇帝勞心費神呢?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既然不是普通百姓

那麼從午門外推出的就是官員了

但是, 明清官員犯罪在午門外斬首的

並無明確史料記載

相反,帝王弒殺朝臣大都選擇在鬧事口

明代的刑場多設在熱鬧的街市

明初洪武年間宰相胡惟庸在街市被斬首

明末抗清將領熊廷弼、袁崇煥也是被斬於市

地點在今北京西四一帶

清代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如戊戌變法中遇害的譚嗣同等六君子皆在此問斬

古代執行死刑

將屍體暴露街頭,稱為“棄市”

所謂“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有的犯十惡不赦之大罪的人即使被斬首了

官方也不允許家人收屍

這種血腥不吉利的場面

皇帝怎麼可能會將刑場設在自己家的大門口呢?

這可是犯了風水大忌

再者,午門是宮城四門中最豪華最壯觀的門

軍事大禮“受俘禮”,農事大禮“頒朔”禮在此舉辦

皇帝是不可能將關乎社稷民生的“午門”設為刑場的

因此,“推出午門外斬首”必然是錯誤的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那麼這種說法在民間為什麼廣為流傳呢?

有人說是以訛傳訛

那這“訛”是什麼呢?

民間之所以將午門與刑場聯絡起來

與明朝的“廷杖”制度有關

而廷杖就在午門執行

廷杖,是指皇帝責罰大臣

犯錯的大臣被扒了褲子打屁股

開始是墊上墊子,只是象徵性的打

後來脫去衣褲拷打

確有許多大臣承受不了,死於廷杖下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明代,最為人熟知也最嚴酷的廷杖有兩次

一在正德十四年

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

群臣上諫勸阻,惹得皇帝大怒

結果舒芬、黃鞏等146 位大臣受廷杖

有11人被當場被打死

另一次是嘉靖三年

初登大寶的皇帝朱厚熜

欲追封其生父興獻王為帝

群臣為爭大禮,100 多人哭諫於左順門

皇帝下令施廷杖懲罰,當場斃命 17人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可見,這些大臣被“推出午門”是史實

斃命午門外也並非虛造

民間由此附會出“推出午門斬首”的傳言

也就不足為奇了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 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此外封建時期

維護皇權的刑訊體制是很完備的

皇帝要處置某位犯下重罪的大臣

是不能草率下令“推出午門斬首”的

即便當場判定其死罪

也不會立即拖出去外砍頭

期間要經過刑法機構嚴格的審訊,方能定罪

因此,民間 “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

很可能是有意神化帝王的權威而杜撰出的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