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種生普都能存二十年的

很多茶友認為,只要是生普,就一定可以長期存下去。

三十年前,這種認知是對的,但今天就很有可能存錯茶,因為近三十年來,生茶的製作工藝發生了很大改變。

那什麼樣的普洱茶值得存?首先當然是料要好。

選料決定茶的特性——是不是古樹茶,是頭春還是二春、三水茶,這些都是選料時要注意的。

那是不是料好的茶就一定有收藏價值呢?不一定。

有些選料好的茶,贏在起跑線,可是很多年過去,轉化非常緩慢,甚至越存越不好喝,這又是怎麼回事?

按儲存期的長短,我把普洱生茶分為三個型別:短期飲用、中期儲藏和長期收藏。

第一類:短期飲用型

這類茶由於製作原料及工藝所限,茶青所受傷害較大,喪失活力,故不耐存放,只適合在3年內飲用完。

這種茶大多數由高溫殺青、高溫烘乾而成。

高溫殺青的溫度達200-300℃,殺青快,高溫殺青,高溫烘乾,初製品香甜,陳化後口感酸薄淡,偏苦。

高溫烘乾則是將茶葉水分烘乾,香氣能進一步提升。烘乾時溫度達到130-150℃,高溫殺死了茶葉殘餘的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凝固了茶葉內的多酚類化合物,失去了進一步發展變化的條件,使酶迅速失活,後發酵的因子消失,讓普洱茶失去生命,只適合短期品飲。

這類茶初期茶底偏青綠,湯色青綠帶黃,三年後葉底會微黃,幹茶香不足,口感上新茶清甜,香氣高飄細銳,苦澀度低,後期偏苦

▲ 高溫烘乾的幹茶

第二類:中期儲藏型

部分茶種(如臺地茶,80年代推廣的無性繁殖灌木型),天然屬性關係,香氣會日久喪失,或因工藝製作原因,僅適合3-7年記憶體放,再久放反而價值降低,越發不好喝。

這種工藝是在殺青揉捻後裝入竹簍進行發酵(類似熟茶的渥堆,但沒有灑水加溼),讓茶葉轉紅褐色,隔天再攤曬,半乾時再揉捻一次,然後再曬乾,即所謂的深度揉捻。

與傳統制法相比,適合中期儲藏的新茶葉呈黑褐色,口感香氣跟傳統制法的新茶有很大不同,泡發更快,湯色更深,香氣和口感更濃。

常有商家把一、二類的新茶當作陳化幾年的茶來賣,說白了就是用工藝去替代傳統生茶的陳化過程,但又不可能完全替代,口感較自然陳化的茶會顯生硬,畢竟這是歲月賦予的價值。

不過一般茶友很難分辨,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買新茶,邊喝邊存。

▲ 深度揉捻+發酵的幹茶

第三類:長期收藏型

在保證原料(古樹最佳,大樹次之)的基礎上,必須是傳統的民族工藝所制的茶,才符合生普“越放越好喝”的特性,才有長期收藏的價值。

傳統民族製法,是將鮮葉放入熱鍋內手炒殺青,後倒竹蓆上揉捻,再攤開曬乾。

炒青的新茶色澤灰綠、幹香,沖泡後會散發鮮香。

殺青鍋溫度約160℃,殺青時必須悶抖結合,使茶葉失水均勻,高溫快速鈍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殺青時間視鮮葉含水量來定,一般在15-20分鐘,待鮮葉變得柔軟而有彈性,色澤不再碧綠的時候就可以了。

殺青的過程中,鍋溫常常達到180℃,但是因為茶葉在迅速翻抖過程中,所以葉面溫度可以一直控制在60-70℃,這也是普洱茶後發酵的前提因素:

的活性只是在殺青的過程中被鈍化,而不是“殺死”。

乾燥溫度低於60℃能更好的保證普洱茶多酚類的轉化,茶褐素的積累和特徵香氣成分的生成。

曬青新茶呈墨綠色,香氣帶太陽味,淡青草香、花香,帶苦澀感,三五年期幹茶香明顯。

本次拼團的生普,屬於第三類。

這款茶雖然屬於布朗山,但是很少有布朗口感的重。

廣別老寨和老班章隔著水庫,山場環境及樹種更近賀開,但行政上還是被歸於布朗山。

布朗山茶多數是剛烈苦味重的,她卻另類地甜綿柔細,就像在眾多的男子中一下子出現一個窈窕淑女。

所以廣別茶有“布朗遺世獨立之妖茶”一說,確是蠻有意思的一款茶。

最後說一下存放。

其實生普的存放應該是所有茶種類裡面最簡單的,不用冷藏,不用密封。

決定普洱茶陳化狀況有四個要素:溫度、溼度、通風情況、是否會串味;而最適合存放普洱生茶的環境,溫度應在20-40℃之間、相對溼度65~75%、通風無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