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姑孰怎麼讀

姑孰在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十件石錛、石鏃 、石鐮、石鏟、石鑿等生產器具,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當塗地區生存與繁衍。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姑孰大地農耕文明久遠。早在” 三皇五帝” 時代,這裡的先民就已經漁獵農桑、種植水稻。這裡曾是三江交匯的大澤,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區,不僅有大禹治水的古“中江”、“塗山”等遺蹟,還發現了五千年前的漁網墜等漁獵工具。大禹治水後,這裡以漁獵、水稻和桑蠶為主的農耕文明更是日趨發達,人民富庶,形成了以米飯為主食、以魚蝦水產和蔬菜為主要菜餚的飲食結構。

一、地理位置

當塗縣歷史上或為六朝畿輔,重若馮扶;或是五代名郡,顯如莒邾。名勝古蹟,俯拾皆是。謝公祠、李白墓、太白祠為中國國際吟詩節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每年有數萬名中外遊客前來憑弔、觀光、遊覽。縣內不僅有黃山塔、濟美坊和千年重陽木“中華紅楊王”等國家、省、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多處,還有當塗民歌、太平府銅壺製作技藝、湖陽打《水滸》、松塘採茶燈、護河丁府龍等為代表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點綴其間,為其增色,體現了江東歷史名縣厚重的文化底蘊。

總而言之,無論是在久遠的歷史上,還是在文明的現代社會中,作為“安徽菜——姑孰菜系”,當塗縣的飲食文化是以文化積澱厚重而獨步華夏,更以中華千年古縣、江東名城而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更有那典型的江東魚米之鄉之美稱。

二、分佈區域

隋開皇九年(589),省丹陽郡置蔣州(今南京);廢淮南郡,並襄垣、於湖、繁昌及西鄉4縣更置當塗,徙縣治姑孰,屬蔣州,自是姑孰之當塗縣始定;又並僑置當塗、浚遒等縣置宣城縣,屬宣州。十一年(591),廢丹陽縣,以其地及溧陽縣一部置溧水縣,隸蔣州。大業三年(607),復改蔣州為丹陽郡,轄當塗、江寧、溧水三縣 。

作為與安徽菜一脈相承的“姑孰菜系”,姑孰(當塗)地區是發源之地,其獨特的區位條件使姑孰美食具有彙集沿江、沿淮、皖南、蘇揚、金陵風味為一體的姑孰菜系特色。起源於丹陽郡,東吳、兩晉、隋唐之初,興於唐、明清、民國時期鼎盛,作為六朝古都和十代都會之京畿之地的當塗姑孰地區,乃是當時著名的踏青、訪友“飲食文化”中心。

三、歷史淵源

姑孰大地農耕文明久遠。早在“三皇五帝” 時代,這裡的先民就已經漁獵農桑、種植水稻。這裡曾是三江交匯的大澤,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區,不僅有大禹治水的古“中江”、“塗山”等遺蹟,還發現了五千年前的漁網墜等漁獵工具。大禹治水後,這裡以漁獵、水稻和桑蠶為主的農耕文明更是日趨發達,人民富庶,形成了以米飯為主食、以魚蝦水產和蔬菜為主要菜餚的飲食結構。

商周時代,太伯、仲雍採藥至這裡的古南嶽“衡山”,開創古吳。仲雍取字孰哉,就是取“饔熟之意”(乾隆版<當塗縣志>),其十九世孫——吳王壽夢,取字孰姑,這便是“姑孰大地”得名之由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南巡至此,因見此地多紅楊,而將此三江交匯之大澤呼之為丹楊湖,並在這裡設立了全國首批建制縣之一的“丹楊縣”。漢代,這裡發展成為了丹陽(楊)郡的核心地帶。丹陽候劉敢、候孫策等得此封地。

三國時代,孫權黃武初年在此築姑孰城。琅琊王孫休食邑於此、封於此,孫休接吳景帝位後,安排手下人嚴密在丹陽湖核心地帶圍築官圩——今大公圩的前身。唐代大詩人李白《丹陽湖》詩中“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裡”的詩句,既是生態美景,也是這裡物產富饒的寫照。縣誌載:丹陽湖“雁鶩叫天,蝦菜滿船”;說丹陽湖“水甘而腴,最饒漁利,漁罾蟹籪,菱歌漁唱四時不絕。”《當塗鄉土志》載:丹陽湖“水產為魚、蝦、雁、鶩、蟹、蚌、蛤、蜊、茭、菰、菱、芡、蓮藕、蘆葦、蒹葭、蘋蓼等屬,而蓴菜尤為特產。”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姑孰大地,濱江抱湖,自古為江南魚米之鄉,不僅有“荷蒲蜃蛤之利”,還盛產鱖魚、青魚、鯽魚、銀魚、鰻魚、鯿魚、河蝦、螃蟹、老鱉、烏龜等諸多水產,更有鰣魚、刀魚、鱘魚、華魚、河豚等名貴稀有魚種。姑孰大地的螃蟹也很有名,有江蟹、湖蟹、溝蟹、塘蟹、田蟹之分,其中的丹陽湖“金腳紅毛蟹”曾被譽為“蟹中之王”。晉代“八達”之一的畢卓,在姑孰發出了“左手持蟹鰲,右手持酒杯,坐在浮船中,人生足也。”的感嘆。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姑孰大地的飲食文化,除上述歷史淵源外,還有以下諸多內容:一是這裡地處三江交匯、南北津渡,所以有一些南北交融的飲食;二是因為這裡富庶,所以飲食內容豐富;三是這裡很受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青睞,或居住於此,或常常光顧,因而飲食講究;四是因上述等綜合原因,這裡的飲食文化有材料豐富、做工細緻、方法多樣、吃喝考究等,還有許多與飲食密切相關的民俗、民歌、諺語、故事、詩歌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四、菜系特色

“姑孰菜系”是由古至今不斷傳承而形成的地方特色菜系和飲食風俗,其特點是:1、菜餚原汁原味、豐富的民間傳統特色,2、注重使用豐富的天然食材;3、合理運用健康的烹調手法;4、巧妙均衡的搭配提升菜餚原味;5、講究健康飲食製作,適合現代人消費的理念;既美味又養生的“姑孰菜系”。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推動安徽菜及其產業鏈在全國的大發展和安徽菜的產業化和菜餚的標準化,促進人們很好的傳承、創新、弘揚、發展。使姑孰菜系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全國推出了“臭鱖魚位吃”、“李鴻章養生燴”、“豆腐圓子”“杏仁菠蘿蝦”“竹蓀雞茸蝴蝶”“霸王別姬”等新式經典菜餚,還將姑孰菜系與其他菜系融合形成徽商官府菜,設計出“太白宴”“香菇宴”、“周瑜宴”“姑孰喜宴”“姑孰滿月酒”等極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特色菜餚。 如:蟹連魚肚、雪菜麻鴨、清燉甲魚、雪中鑲銀、砂鍋鰣魚、什錦砂鍋、塘溝燉雞、雪冬山雞、白酒醉蝦、鹹菜燒肉、紅燒划水、韭菜螺絲、蒜苗敲鱔魚、五香薰魚、蟹糊、谷橋豆腐、糯米圓子、霍里羊糕、太白海參、李白菜系、紅白喜事宴、地方名點、小吃;(綠豆稿、五香豆、花生糖、炒米糖、觀音糕、大肉面、春捲、八寶飯、臭乾子、糰子、丹陽蹄面等);風俗:烏飯、五月五吃五紅、立夏吃蛋、入梅吃仔雞、端陽吃糕、臘月吃傳菜、除夕留飯根、催生飯、報喜、送月子、紅雞蛋、拜壽、六大盤、十大碗等。

五、傳承人譜系

1、尹國凱——姑孰菜系第一代傳承人(1855年)

2、尹振鳳——-姑孰菜系第二代傳承人(1880年)

3、尹賢進——-姑孰菜系第三代傳承人(1905年)

4、尹良田——-姑孰菜系第四代傳承人(1927年)

4、尹良信——-姑孰菜系第四代傳承人(1933年)

5、尹親林——-姑孰菜系第五代傳承人(1973年)

1、徒弟;陳太平——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2年)

2、徒弟:王 力——-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8年)

3、徒弟:夏明亮——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7年)

4、徒弟:常紅博——-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7年)

5、徒弟:陳皖平——-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7年)

6、徒弟:崔禮明——-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9年)

7、徒弟:趙松——-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6年)

8、徒弟:劉 春——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5年)

9、徒弟;徐永忠——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0年)

9、徒弟:姚 元——-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8年)

10、徒弟:張少正——-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9年)

11、徒弟:謝 昕——-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8年)

12、徒弟:嚴廷紅——-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3年)

13、徒弟;劉傳軍——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6年)

14、徒弟:何海龍——-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6年)

15、徒弟:馮建飛——-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78年)

16、徒弟:儲曉亮——-姑孰菜系第六代傳承人(1984年)

六、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尹親林簡介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尹親林,男,安徽馬鞍山市當塗人,大學學歷,中國烹飪大師,安徽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世界廚師聯合會國際評委,CCTV新聞頻道專訪徽菜掌勺人,國家職業技能競賽一級裁判員,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曾多次代表國家參與國際餐飲文化交流,數十次獲得國內外烹飪技能競賽金獎,還獲得“全國優秀廚師”、中美文化交流友誼獎章,“中國徽菜產業功勳人物”、“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淮工匠”稱號,“安徽省技術能手”,“親林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等大量榮譽稱號,現任安徽省現代徽菜文化研究院 黨支部書記、院長、研究員。

馬鞍山當塗非物質文化遺產:徽菜——姑孰菜系

尹親林先生先後多次在《餐飲世界》、《中國烹飪》、《中國食品》、《中國食品報》、《天下美食》、《名廚》、《中國徽菜》、《新民晚報》、《安徽日報》、《東方美食》等多家期刊報紙媒體發表菜餚作品和學術論文,多次作為受邀嘉賓在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影視媒體進行徽菜傳播和菜品製作演示,受到專家、同仁的好評,個人事蹟被《馬鞍山市08年史記》、《中國名人大典》、《中國名廚名人錄》、《美味中國》、《中國淮揚菜》、《精品徽菜譜》等書刊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