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同袍行禮是什麼意思

今年的西塘漢服文化節,大家都看了沒?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整個文化節都瀰漫著仙氣,幾乎都是穿著漢服的美少女和美少年,隨隨便便揪出一個,都足夠養眼。

比如這對男簪花、女戴冠的小夫妻,真的不是狀元郎和公主?

起舞翩翩,怕不是在拍電影鏡頭。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小小漢二代,也就億點點可愛。

還有這位76歲的奶奶,像極了古代有錢人家的祖母,帶著一幫孫子孫女遊玩西塘湖畔。一個不小心,就成了整個遊行裡的重點關注物件:

不過即便今年匯聚瞭如此多的神仙,也還有不少網友表示:忘不了去年的未婚夫方陣~

吶,就是下面這些小哥哥們了:

話說,買漢服送模特嗎?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雖然我們現在常常可以看到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飄”過身邊,但實際上,和任何一個小文化圈一樣,漢服的破壁過程,也是超大寫的不容易。

差不多在2000年,網路上出現了一個積極探討漢文化傳承和推廣的網站——漢網。在這個網站裡,參與者們互稱為“同袍”,交流的重點也都是漢服。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說到這兒,挖醬來補充個小知識點,其實“漢服”並不是單指漢代服飾,它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指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

由於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王朝,所以,只有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的漢民族服飾,才屬於漢服。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如今,雖然漢網早已消失,但在當時,裡面可是聚集了近20萬為愛發電的“同袍”。

2003年11月,同袍“祖師爺”王樂天穿著漢服在鄭州市“飄來飄去”,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要不是當時社交軟體還不發達,王樂天早就上熱搜了。

不過,他還是順利登上了一家報紙媒體——《聯合早報》。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雖然當時外界還不太理解他的行為,但透過這次的報道,王樂天算是帶著漢服小小的出了一次圈。

這之後,各類漢服吧和漢服社就紛紛冒出小腦袋了。

由於漢服的歷史很長,所以,很多漢服愛好者就對漢服的形制(可以理解為款式)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還形成了正統派、改良派、生活派等派別。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能猜到了:當年對漢服的不同看法,成為了遺留問題,給現在的漢服圈埋了雷。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到了2006年,一位骨骼清奇的音樂人孫異,專門為漢服圈創作了一首名為《重回漢唐》的歌曲。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這首歌讓孫異在漢服圈裡的名聲大增。

至今,在廣大同袍眼裡,這首歌也是漢服圈的“圈歌”,而且只要孫異在任何漢服圈的現場演唱這首歌,絕對會引起滿滿的一波回憶殺。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這之後,同袍們轉戰微博,繼續為愛發電。

也得益於中國風歌曲的大熱,使得大家對漢服的接受度又上升了一個臺階,於是不少名人都加入到這個圈子中。

就比如漢服大玩家——方文山,他說自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除了作詞,最喜歡的就是書法、漢服。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而且他創辦了漢服愛好者們一年一度的嘉年華——西塘漢服文化節,也就是挖醬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漢服圈的盛會。

每到這時候,他還常常以“大官”的形象參與其中,和大家玩的不亦樂乎。

除了方文山外,我們知道徐嬌也是出了名的愛穿漢服。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會穿: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上節目會穿:

參加活動會穿: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就連個走紅毯,也會穿帶有漢元素的禮服: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雖然她受到的爭議比較多,但也是真

·

漢服愛好者了。

現在,隨著大家對漢服的認可度變高,漢服圈也壯大起來。

漸漸地,一些漢服網紅開始出現在網路上。

就比如穿著漢服在全世界邊旅行邊拍照的當小時。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漢服身影,在白茫茫的冰島大地上,像似幅中國風山水畫: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在美國又和火人節結合了一下,玩出了新花樣:

漢服雖美,可“同袍”之間的規矩也忒多了!

到了西班牙,把當地建築物搭配起漢服來,一點不違和:

但要說最絕的,還得是這組在泰國白廟拍的漢服照,粉絲們都說第一眼就被美哭。

除了漢服網紅,要說最能吹爆的,必須是漢服婚嫁。不同朝代的禮服,還會有不一樣的美感。

漢服婚嫁除了禮服講究以外,漢式婚禮的禮儀也很到位,分為夫妻互揖禮、向賓客禮、親迎醮子、行沃盥禮、行同牢禮、行合巹禮、行解纓結髮禮、行執手禮。

看上去是真的十里紅妝,明媒正娶了。也難怪現在舉辦漢服婚禮的新人越來越多。

接著說,漢服圈壯大,到短影片爆發後,同袍們也打開了新天地。此時,漢服總算迎來了真正的大火,商家們也大量湧入這個行業。

不過,圈子大了難免有爭議,漢服者們也沒逃過這一劫。

由於原創漢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一些商家便動起了歪心思——山寨別家的刺繡花紋,也就是傳說中的“山”。

抄襲行為當然不對,於是很多同袍都開始撕起山店來。

但也有一些並不知道山與正,只是覺得好看就穿了的路人,也受到波及,被所謂的“漢服警察”當街批評教育。

如果你穿漢服不規範,比如被她們抓到穿運動鞋、戴眼鏡或者披頭散髮,那就註定少不了一頓扒拉。所以,很多怕被錘的仙女開始與這個圈子劃清界限,不僅表示自己不混圈,還發明瞭“野生同袍”、“野狍”、“野狍子”等詞來表明身份。

即使這些是小機率事件,但只要一經網上發酵,就導致站在圈子邊緣觀望的路人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嘗試。而真正的漢服愛好者們,也成了莫名被“漢服警察們”代表的無辜群體。

還有最近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規矩”——

見了同袍要行禮

有人覺得這是文化傳承,值得科普,也有人覺得形式大於文化。最尷尬的莫過於一個人突然行禮,另一個人不明所以。

傳承漢服文化當然是好事,只有文化推廣與輸出都足夠普遍,我們的文化才不會被別人偷走。

向身邊人科普漢服文化也是好的,但更應該尊重個體按照各自的方式來表達喜愛,沒必要去給別人定規矩,本末倒置的科普行為反而是變相的驅趕。

而被“漢服警察”嚇退的路人,也不必望而卻步,漢服本就不該有“圈”,總得有更多的人為它做點什麼,當喜歡和了解漢服的人越來越多,聯手打破這個圈,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