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水之鄉”的國家,蓋亞那

喬治敦在哪裡

蓋亞那

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水之鄉”的國家,蓋亞那

蓋亞那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全稱為“蓋亞那共和國”,1966年脫離英國獨立。印第安語意為“多水之鄉”。國民主要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多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它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是英聯邦成員國。蓋亞那東鄰蘇利南,南臨巴西,西鄰委內瑞拉,北鄰大西洋,同時與蘇利南和委內瑞拉有國界爭議。尤其委內瑞拉一再聲稱埃塞奎博河以西的土地─西屬蓋亞那(約佔蓋亞那面積的三分之二)屬於委內瑞拉。蓋亞那雖地處南美洲,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但傳統上及歷史上與加勒比海諸島的關係比較密切。境內有蓋亞那高原,是南美洲第二大高原。海拔在300~1500米之間,西和南部較高,向東、北方向緩傾。基底巖系主要由太古代花崗岩、片麻岩和片岩組成,在溼熱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期侵蝕,一般成為高300~400米的丘陵狀高原;巖性堅硬的地區往往構成坡陡而頂部渾圓的蝕餘山,高約1000~1500米,如東南部的圖木庫馬克山。中西部一帶,覆有呈水平層次的中生代和第三紀沉積,形成桌狀高地。

蓋亞那屬熱帶雨林氣候,位於赤道低壓區,天氣和氣候基本受該低壓槽及其降雨帶“熱帶間輻合區”的影響,季節由降雨形勢的變化決定。沿海地區全年有兩個雨季(5-7月,11月至次年1月)和兩個旱季(2-4月,8-10月),內陸地區只有一個雨季(4月底至9月底),其餘時間為旱季。雨林區年均降水量超過3000毫米,草原區約1600毫米,海濱區約2300毫米。平均日照時間雨季為5小時,乾旱季則不少於7小時。全國平均氣溫在24-32°C之間,海濱區最低氣溫20°C,最高氣溫34°C。

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水之鄉”的國家,蓋亞那

蓋亞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有黃金、鋁礬土、鑽石、錳、鉬、銅、鉭、鎢、鎳、鈾等。其中黃金儲量較為豐富,為世界主要黃金生產國之一,主要礦區有奧邁(OMAI)和馬魯迪山區。鋁礬土蘊藏量豐富,約有3。6億噸,品位高、雜質少。

蓋亞那民族眾多,民俗也豐富多彩。除社交場合外,由於天氣炎熱,衣著都比較簡單,男子穿短衣、短褲,女子穿T恤衫、連衣裙等。在正式場合,衣著比較講究,女人多穿裙子,男人多穿西裝。在宗教儀式等特殊場合,多穿民族傳統服裝。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要與客人一一握手;親朋好友之間相見,則習慣施擁抱禮。在蓋亞那,與對方見面最好事先約好,貿然到訪屬不禮貌行為。去蓋亞那人家裡拜訪,最好準備些禮物。在飲食方面,蓋亞那人的主食以大米為主,兼食玉米、麵粉、木薯、番薯等雜糧。副食有熱帶蔬菜、瓜果及海產品、畜牧肉等。咖啡、椰汁及當地用甘蔗製作的朗姆酒深受人們喜愛。居住方面,蓋亞那人住宅的顯著特點是木質結構建築比較多,以茅草、木材和泥土為主要建築材料。房屋多建在幾根木樁上,成為與地面有一定距離的高腳屋,房子外牆和屋頂多塗以內漆。婚姻方面,蓋亞那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人們一般早婚,婚姻形式分為法律婚姻和習慣法婚姻。不同民族在婚姻和家庭方面有所差異。

喬治敦

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水之鄉”的國家,蓋亞那

喬治敦(Georgetown)是蓋亞那合作共和國首都,位於德默拉拉河入海口、蓋亞那北部沿海沖積平原上,北瀕大西洋,面積約30平方公里,人口25萬,年氣溫為23-32攝氏度。喬治敦為圭唯一城市和主要港口,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加勒比共同體秘書處即設在喬治敦。

喬治敦城最初由荷蘭殖民者規劃建造,市內以木製建築為主,許多建築保留18、19世紀的風格。主要名勝有:市政廳、聖喬治大教堂、大草棚等,附近有著名的印第安人村落,富有濃郁的南美熱帶雨林風光和印第安風味。

在印第安語裡意為“多水之鄉”的國家,蓋亞那

國家獨立紀念門(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rch)位於喬治敦市,拱型鋁製建築。設計簡潔,富有意義。兩側基座採自庫尤尼河區的石英石,各有3根鋁管向上升起相接,代表圭3條主要河流和早期3塊殖民地,即埃塞奎博、德默拉拉和伯比斯,6根鋁柱代表圭6個民族。該紀念門是圭1966年獨立時由加拿大在圭的“德默拉拉鋁土公司”用圭產鋁製造,由加工程師弗萊克(Edric Flak)設計並贈送圭政府。

1763年紀念碑(The 1763 Monument)位於喬治敦市革命廣場,面向獨立紀念門,為紀念1763年圭黑人英雄卡菲(Cuffy)領導的伯比斯種植園奴隸起義而修建,1976年5月揭幕。基座由2。5噸青銅製成,高10。1米,上立卡菲塑像。由圭雕塑家摩爾(Phillip Moore)設計並雕刻,具西非藝術風格。

1834年紀念碑(The 1834 Monument)位於安娜女王鎮中心,紀念1834年黑人戴蒙(Damon)。戴蒙為抗議種植園主故意挑撥,帶領300名黑人學徒進行消極抵抗而被絞死。雕塑高2。7米,寬3。7米,以青銅澆鑄。由湯姆(Ivor Thom)設計並雕刻。

印度移民紀念碑(The Indian Immigration Monument)位於喬治敦市一教堂花園內,紀念1838年5月5日首批東印度人抵圭。基座由水泥製成,正面鑲黑色花崗岩,紀念物為青銅製成的首批印度人抵圭乘坐的“惠特比”(Whitby)號輪船模型。紀念碑寬3米,高3。5米,重3。5噸,由印度設計師古魯(B。K。Guru)設計雕刻,印度總統贈送圭政府。

休伯特·克里奇洛紀念碑(The Hubert Critchlow Monument)位於圭國民議會大廈院內。克里洛奇是“英屬蓋亞那工會”的建立人,蓋亞那工會運動之父。紀念碑為水泥基座,高2米,上立克的全身青銅雕像。

不結盟運動紀念碑(The Non-Aligned Monument)位於喬治敦市一街心花園(聖喬治大教堂西側),一弧形矮牆上立有不結盟運動的4名建立者——埃及的納賽爾、迦納的恩克魯馬、印度的尼赫魯和南斯拉夫的鐵托——的胸像,下一小水池立有4塊採自伊稜河(Ireng)的天然石塊。

恩莫爾殉難者紀念碑(The Enmore Martyrs‘Monument)位於喬治敦市以東約23公里處的恩莫爾村,紀念1948年6月被殖民警察槍殺的5名工人。整體建築由白水泥建成,高7。6米,基座高1。8米,掛有5把黃銅大砍刀,分別刻有5名殉難工人的名字。

解放紀念柱(The Liberation Monument)位於喬治敦大草棚前,建於1974年,紀念非洲解放運動的自由戰士,象徵圭與非洲團結一致。基座由花崗岩建成,上立5根綠芯木木樁,高3-4米不一,表示追求自由的力量。周圍的10餘塊不規則礫石象徵繼續為自由而戰的成千上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