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臨沂沂河的源頭在哪裡

博山位於魯中山區北部,屬於泰魯山脈由殘山丘陵向北部平原的過度地帶,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南、東、西三面中低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排列。境內的原山是淄博市博山區、濟南市萊蕪區、章丘市三地的界山,主峰禹王山位於博山城西約十公里路的嶺西村,海拔797。8米;魯山是山東省四大高山(泰山、魯山、蒙山、嶗山)之一,是博山區和沂源縣的界山,博山區的池上鎮是魯山的北坡,沂源縣的南魯山鎮是南坡。主峰在博山區池上鎮小峰村南十餘里處,海拔1108米。

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長”,水總是伴隨著山。博山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既有崛起的高峰,也有塌陷的谷地和神奇的地下溶洞,納泰山餘脈和魯山山麓諸多水流匯聚起來,自然成為泰魯沂山地分水嶺中樞,為省內水系輻散的中心。省內較大的河流淄河、大汶河、沂河、孝婦河的正源均在這裡。彌河的正源在魯山東麓的臨朐縣九山鎮抬頭村域。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一、淄河在博山境內有四大支流

淄河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博山,向北流經博山、淄川、臨淄、青州(界河)、廣饒匯入小清河,河長155。1公里,博山區內流域面積385。8平方公里。

淄河因所處的魯山山系和原山山系較大,造成的支流較多,因而源頭眾多。在博山區域內較大的支流有四條:一是源於花林的池上支流,二是源於結老峪的下莊支流,三是源於三府山的瓦泉支流,四是源於萊蕪和莊的石馬支流

淄河最上端河源是發源於魯山東麓池上鎮東南的花峪河。在花林村東的東道溝、西道溝、大花林三條主要山谷中流出山泉、溪流匯成花峪河,河流環繞花林村西面由南向北流去,在池上與平安峪分支流、郝峪溝分支流匯合,至小峰口又接受由南而北的小峰分支流轉九十度彎北流,過麻莊在泉河頭東北四百米處與西淄河匯合,然後流向東北。

二、沂河的北源頭在三府山脈

博山、萊蕪、沂源三區縣交界處的三府山,歷史上三區縣曾分別居於青州府、泰安府、沂洲府,故名三府山。三府山為魯山山脈,山頂有峰三座,形如鼎足之勢。主峰海拔690。8米。山脈分西、東北、南向三支。東北向是三府山支脈,距主峰兩公里許有花石頂。自花石頂向北一公里餘是五老峪頂,山頂的望魯臺孕育出了三水源。山脈轉向西北,依次出現瓦泉寨、馬地峪頂、松子崖、福山頂等。分支脈水流彙集向西北為大汶河,結老峪北向為淄河的下莊支流。

沂河發源於沂源縣,有南、北兩源。南源為大張莊河,為沂河主源,發源於沂源縣西南縣界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北源的螳螂河就是源於三府山東北麓的南向支脈,其山脊為萊蕪、沂源分界線,是大汶河與沂河的分水嶺。

沂河的南、北兩源彙集後經沂源縣城折向南,幹流經沂水、沂南、臨沂市區、蘭陵、郯城,至江蘇省邳州吳樓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面積17325平方公里。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三府山分西、東北、南向三支脈,呈“丫”字形,西支脈為其主脈,綿延四公里左右後轉而向北,山脊為博山、萊蕪分界線,也是淄河與大汶河的分水嶺。淄河的瓦泉支流發源于山下的上瓦泉、高塘、常莊一帶。上瓦泉分支流最長,流向東南至西北,從下瓦泉村流入萊蕪境域,向周家莊又折回正東,至北邢再入博山境內,換西南至東北向流至王家莊與南來的下莊支流匯合流向謝家店。

三、石馬支流是淄河的正源

按“源遠流長”的概念來界定,石馬支流被公認為是淄河的正源。石馬支流上源在萊蕪常莊的碌碡頂山東麓、鳳凰山北麓、望魯山南麓範圍內的大英章、小英章、北黃灣等小支流。其中以大英章一條為最長,源於631無名高地。

石馬支流自西而東,至謝家店鐵路大橋與瓦泉支流、下莊支流會合。從萊蕪和莊至謝家店一段為季節性河流;從謝家店至邀兔崖一段一般有長年基流,但到邀兔崖東又潛入河床以下,至泉河頭復出。在此與東淄河匯合後向東北流去,經源泉村東過鄭家莊出博山境。

此支流從發源地至博山出界口全長43.3公里, 流經博山31公里;

四、淄河初源於禹王山脈

所謂河源,是指河流乾流(或其支流)距離河口處流程最遠的且常年有地表流水的地方。根據水往低處流的特點,河源一般分佈於山脈中。也就是說河流的源頭從長度上看,“河源唯遠”;從流量上看,用“流量唯大”;從方向上看,“與主流方向一致”。但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是不可能的,在科考領域,世界各國都認同中國“河源唯遠”的觀點。因此,河流長度、走向、流量、流域面積和河勢是確定河源的自然因素。河流長度和走向為河源的主要因素,流量和河勢作為次一級因素,而約定俗成等文化因素對於江河源頭確定也有重要影響。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石馬支流上游處於原山山脈,主峰禹王山海拔最高,周邊層巒迭起、谷峪眾多,谷溝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小溪,萬千溪水彙集起來,下流入河,平時難以分辨哪條溪流源程最長、流量最大。

實地勘查,沿大英章、小英章的谷峪繼續前行就到了禹王山主峰下。峰頂東側是禹王山大斷層,樵嶺前至桃園一線的西部地形相對高差五百多米,溝谷幽深,山勢崢嶸,隨處可見。淄河、大汶河、孝婦河初源均在這裡。只不過受季節的影響,小溪不是長流水。

五、齊魯大地唯一的倒流河源自禹王山脈

大汶河,古稱汶水。發源泰萊山區,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的牟汶河、嬴汶河等支流,出萊蕪後在泰安東部匯形成大汶河主河道。受地形影響,萊蕪地勢東高西低畚箕形狀,東有沂蒙山餘脈迤邐百餘里,西有泰萊大平原,所以汶河東起西去,從地理西高東低正好相反,故大汶河有“倒流”之說。汶河經泰安大汶口與新泰柴汶河匯流入東平湖溢位到黃河,是黃河入海前接納的最後一條較大支流。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

大汶河有南北兩源。嬴汶河稱之為北汶水,牟汶河稱之為南汶水。《水經注》記載“北汶水出萊蕪縣原山之陽,西南經嬴縣,又西南過奉高,又西南過博城,謂之嬴汶。南汶水出沂源縣西南松崮山,經牟縣城西南,西流至泰安境,在大汶口與嬴汶相匯”。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北源的嬴汶河,又名匯河。最長的支流發源於章丘市南部山區的池涼泉,沿峽谷蜿蜒南流,穿長城嶺進入萊蕪北境,經茶業口鎮曲折南流,納嵬石河,又西流注入雪野湖,並與西來的通天河匯合,由雪野湖又南流五公里至山口村,由山區流入泰萊平原。

牟汶河的北源是發源於三府山西麓的砟峪、裴家莊(又名汶源莊)一帶的辛莊河,河道在群山中曲折西流,經鐵車村,穿喬店水庫,因流經辛莊而得名,至百嘴紅村與北來的盤龍河匯流,下游又經趙家泉村(古牟城)與發源於沂源縣沙崖子村的牟汶河南源合流為牟汶河。

辛莊河上源是禹王山大斷層,谷溪沿至禹王山主峰下,逢雨季溪流流入辛莊河。

這裡應該是大汶河的正源。

六、禹王山脈蘊藏著孝婦河源

孝婦河是淄博的第二條大河。該河全長117公里。

孝婦河干流始於博山區神頭群泉。其上有岳陽河、白楊河兩支流。岳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嶽莊東大崖頂西麓,東西流向,至神頭。白楊河發源於博山區城西南禹王山北麓,至神頭與岳陽河共同匯入孝婦河干流。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幹流流經永濟橋受支離、柳林兩泉水北流,東合範河再北匯沙溝河、倒流河、石臼河等支流,入淄川境域,合般陽河經長山、鄒平、桓臺,入小清河合流東北入海。

范陽河系孝婦河最大支流。它有兩條分支流,其西支為大,稱白尼河,發源於鄒平縣白雲山跑馬嶺南麓,在周村區王村北進入淄博市,於淄川區前太村東匯入文昌湖;南支名汩陽河,源於博山區蕉莊鎮刁虎峪西南一帶,向北流至文昌湖區的館裡村東入文昌湖。兩支匯流穿過文昌湖流向東北,至張店區膠濟線馬尚鐵橋南匯入孝婦河。

七、大博山有兩處“三水源”

博山,顧名思義就是多山。博山南接沂蒙,西連岱嶽,全境盡山,境內有魯山、原山、岳陽山、鹿角山四個山脈,大小山頭有1300多個,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

淄河、孝婦河流域南部地勢高起,相對高差五百到七百米,溝壑縱橫;東部地勢高峻挺拔,是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地貌。有山就有溝峪,有溝峪就有溪流。眾溪流匯在一起就成河流。

博山的山多處為行政區域界山,有三府山、三界山、三界嶺、三界頂等等。同樣,水源、河流也臨界,例如“三水源”就臨沂源、萊蕪之界。

魯山西麓馬地峪頂,這裡三面砂石山聳峙包圍,地表水滲透於不太深的震旦紀地層裡的片麻岩中,再從裂隙中溢位地面,造就了無數的山泉。雨季這裡的溝溝壑壑處處是水,旱季裡溝邊挖坑不到一米就能見水,即使大旱年間也有十幾處處長流水的山泉,怪子峪泉、娘娘窪泉是五老峪村裡人的常用水源。

大量的山泉水從附近三十多條山嶺流出,在五老峪村北匯合成五仙湖,這裡就是淄水、沂水、汶水三水之源。

三水代表著山東三大文化母體:齊文化、魯文化和莒文化。

“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北魏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六《淄水》中開篇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博山縣誌》記載,“汶水西注,淄水東流,皆原於此”。

原山位於博山區西部,整個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起伏於萊蕪、淄博和章丘境域,長達百公里,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對高度550米左右。

原山的西南部地層多古生帶變質岩,東北部為寒武系石灰岩和頁岩,地層切割強烈,溝谷幽深。主峰東側是禹王山大斷層,陷落而成懸崖峭壁,山勢奇偉,溝谷幽深。樵嶺前至桃園一線的西部地形相對高差五百多米。

禹王山主峰下的山谷之泉水、雨水、地表水聚集,形成淄水、汶水、孝水之源。但因淄水、汶水屬於季節性河流,很難辨認其溪源、流程,加上數千百年的地質變化和人們認知更替。所以,對三水源的確認異議不小。

但從地理、地勢、結構、走向來分析,以及古志的記載,這裡也應該是三水之源。

淄水、孝水、汶水、沂水發源於博山,滋潤了齊魯大地,養育著沿河的父老鄉親,不愧為是齊魯大地的“水系輻散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