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質的繁體字多少筆畫

《左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說是周平王時鄭莊公作卿士。平王擔心他權利過大,想分一部分權利給西虢公。這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周平王不承認這件事。這樣周就和鄭交換了人質:平王的太子狐到鄭國,莊公的公子息到周朝。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平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桓王不甘心受到莊公的挾制,仍想用西虢公替掉莊公的爵位,莊公惱怒萬分。結果,為了出這口惡氣,莊公夏秋派人割了周的麥子和穀子。這件事,史稱“周鄭交質”,此舉標誌著周天子勢力的衰落,諸侯勢力的崛起,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的局面逐漸形成了。這一節,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質字。

先來看,質字的文字演變過程: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關於這個字的構形來歷,目前有兩種解釋,相對比較合理。

1。《說文解字》對質是這樣解釋的:質,以物相贅。從貝,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防身護衛都離不開它。斧資意為路費其緣由就在於此。另外,“王”字據學者研究,實際是斧頭的形象,象徵著生殺大權。錢幣發展的早期階段,實際是來源於人們手頭使用的農具,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比如臿、耜等形。所以,有理由相信斧頭作為先民手中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也會作為等價物進行交換。所以,用兩把斧頭並列表示對等理所當然。所以,質,作為會意字理解,從貝,與財物有關。從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表示等價交換,故質的本義是以財務相抵。

2。古文字專家將質(質)和哲的古文字進行了對比。認為其上部的字形一致,上部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其實就是折,其中繁瑣的考證,沒有必要展示。之所以質的上部寫成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形,是一種訛誤。結論就是認為質與哲有相同的聲旁,屬於形聲字,本來是應該寫作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古文字詁林》質字條的解釋。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質字的詞義引申脈絡。

說文解字談文化:“質”從何來?

兩物相當,故可引申出對質、驗證。對質時自然會質問。為了驗證射功,故引申出箭靶義,再引申出目標義。

財物相抵,自然有抵押品,特指人質,抵押時要有手續,故指券書,盟約。

財物都是實際的東西,故有物質、本質之意,特指人體。又引申為人的資質。還可引申為質地、底子。

可假借為“鑕”或“贄”。

下面,我們舉出一些含有“質”字的句子,大家來指出其含義。

1。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2。惟大辟無可要,然質其首。(方苞《獄中雜記》)

3。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5。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範縝《神滅論》)

6。永州之地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

7。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8。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9。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答案:1。人質。2。抵押。3。詢問。4。質樸。5。本質。6。質地。7。通“贄”。8。通“鑕”。9。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