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珍藏版)

拋磚引玉是什麼意思

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珍藏版)

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珍藏版)

【題解】

玉:喻指有價值的言論或精湛的作品。磚:喻指膚淺的見識或拙劣的作品。丟擲不值錢的磚,引來極珍貴的玉。比喻以引出同道者的高論或文藝珍品為目的,而自己首先提出膚淺見識或粗糙作品。軍事中常指,主動給敵人一點小的好處,使敵人上鉤,藉此獲取大的勝利。

【原文】

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文】

用相類似的東西來誘惑敵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時去打擊他。

【計名典故】

拋磚引玉一語出自《傳燈錄》。傳說唐朝詩人常建,非常敬佩趙嘏的詩才,幾次想要求取趙嘏的詩而不可得。一次,他聽說趙嘏要來蘇州,認為機會難得,便想出了一個誘請趙嘏作詩的妙計。他斷定趙嘏來蘇州後,一定要去遊靈巖寺,就先在寺前一個顯眼的地方,寫了言猶未盡的兩句詩。趙嘏看到後,果然提筆在後面續了兩句,這樣四句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首完整的絕句。因為趙嘏後續的兩句比常建的兩句要好,所以後人就稱常建的這種做法是“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在軍事上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利益。公元前700年,楚國用後人所謂的“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凶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屈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 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餘,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 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痺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小且輕躁,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鉺,不愁它不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樵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山,並無兵士跟隨。絞侯馬上佈置人馬,待“樵夫”揹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穫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 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鉺,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像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地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絞國士兵哪裡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投降。

【用計錦囊】

此計用於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策。 “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是達到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嚐到一點甜頭, 它才會上鉤。敵人佔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在敵人急功近利,易受誘惑的情況下,我們為了更有效地迷惑誘騙敵人,防止其猜疑和猶豫,便主動送給敵人一 些小恩小惠,使其先嚐到一定的甜頭而放鬆警惕,我們就可藉此進一步利誘他自己上鉤。這樣我們雖付出較小的代價,卻可獲得較大的好處;做出較小的犧牲,卻可贏得較大的勝利。這是一種先予後取的策略。

【三種含義】

本計有如下三種含義:

一、以小引大。我們先拿出較小的、一般的東西,用來做示範和暗示,有目的地誘使對方拿出較大的、有價值的東西來,這種以一事物帶動或引誘出另一事物的方法即為“以小引大”法。除了以小引大外,也可以少引多,以薄引厚等等。即我們的一個示範,引出其他人的效仿。

二、以小易大。即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穫。以小引大與以小易大的主要區別在於:以小引大中,小的引出大 的來之後,小的並不一定就損失了,大的小的可以共得。以小易大則不同了,它是用小的換取大的,大的收取之後,小的就已付出了,一般無法收回。這是“吃小虧,佔大便宜”。

三、以小抵大。用小的東西來抵消大的東西,使小的東西與大的東西同歸於盡。我們丟擲了磚,引誘敵人丟擲玉,我們損失的是磚,而敵人損失的卻是玉。以小抵大與以小引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用小的引來大的,後者是用小的引走大的。

【防範對策】

對拋磚引玉之計可採取如下防範對策:

一、不要愚而不知變。在與敵人作戰時,如果我方愚鈍而不知機動權變,就會被人誘騙。所以一切要以時間、地 點、條件為轉移,就是說作戰的方向、方針、策略等都要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

二、不要貪圖小利。順手牽羊之計主張小利必得,小隙必乘,但其只是在敵人無力控制的範圍內適用。如果在敵人防守嚴密,控制有力的區域內,見到微利或微隙,則要研究其是否為誘餌。所以在取利之前要分析利弊得失。

三、不要受人蠱惑。易受暗示和從眾心理,是拋磚引玉的心理基礎。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見,認為該做的事,別人 阻止不了;認為不該做的事,別人也勸不成。不要受人蠱惑,防止別人用磚引走我方的玉。

【計謀範例】

秦國拋“金”誘蜀

戰國時期,蜀國是一個既小又弱的小國,地處僻遠之壤。由於入蜀之路艱險而長,故諸多大國雖對它的富庶垂涎欲滴,卻終因進兵艱難,鞭長莫及,只得眼巴巴地看著它存在而無法將其征服。因此,蜀國雖小而能長期自存。與蜀國北部邊界相連的是強大的秦國,到秦惠文王時(公元前337~前311年),便利用蜀侯的貪婪與愚蠢,設計運用了一條拋“金”磚香“餌”,而釣引蜀侯上鉤,再奪取蜀國之地以引“玉”的妙策。當時,秦王偵探得悉,蜀國有五個大力士,俱有神力,舉國上下都十分欽佩他們。於是,秦王便命人用生鐵鑄造成五個大鐵牛,放在秦蜀兩國交界的邊境地方,且派人四處揚言說:此鐵牛乃是天降神牛,每天能拉出五斗金矢(屎),且天天不斷,這些 矢,價值連城;有此神牛之後,秦國更加富強,人民都為之驚喜,等等,藉以招引蜀侯的貪慾與獲取之心。與此同時,秦王還估算、推測時間,借在秦蜀交界的邊境一帶打獵之機,故意裝作偶爾與蜀侯相遇,便向蜀侯談及鐵牛之事,且立即贈送給蜀侯許多金子。蜀侯問及來處,秦王則告之此為神牛所遺。而蜀侯為回報秦王的饋贈之禮,便送了一塊蜀國的國土給秦王,以相答謝。同時,秦王得到蜀侯的國土回贈後,卻又佯作十分慷慨大方的樣子,答應蜀侯的一再要求,表示願將天降於秦國的五個能遺金矢(屎)的鐵牛送給蜀侯。蜀侯一聽,真是喜出望外,美不自禁,一再感謝秦王的厚贈。但是,秦王卻要求蜀侯自己派人來邊界搬取鐵牛。蜀侯連連答應,說好如此照辦。蜀侯回國之後,急切欲取這每日能遺金矢(屎)的鐵牛,便決定指派這五個大力士開通通往秦國邊界的道路,然後取回這五隻鐵牛。結果,這五個蜀國的大力士,歷盡艱險,終於帶兵將蜀國首都通往秦國邊界的道路開通了。他們也真的將鐵牛搬運到了蜀國,發現鐵牛的肚子裡確實藏有很多金子。但是,詭計多端的秦王卻派軍隊沿 著搬運鐵牛這條路進軍,很快便打到了蜀國,奪佔了蜀國的首都,活捉了蜀侯。秦王不但將這些鐵牛與金子全部收了回去,而且滅蜀後將蜀地劃為自己的屬地。

拋磚引玉招賢才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他所信任的執政大臣子之。子之力圖革新燕國的政治,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四年後,以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為首的貴族集團造反,燕國大亂。齊宣王乘機伐燕,攻破燕國的都城薊(今北京市西南)。太子平死於內亂,燕王噲與子之為齊所殺。趙武靈王於燕國內亂時擁立公子職為燕王,這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時,燕國由於內憂外患而破敗不堪。昭王發憤圖強,決心復興燕國,報齊國入侵之仇。他知道,要把國家治理好,首要的是要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因此,他思賢若渴,願得天下賢士。他放下君王的架子,親自登門向賢 者郭槐請教招賢之策。昭王說:“我倒是願意向所有的人學習,只是苦於沒有好老師。”郭槐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國君,用千金去買千里馬,三年未能如願。身邊的侍從對國君說:‘請讓我來完成此項任 務。’國君就打發他去了。結果那侍從花五百金買了一堆死馬骨頭回來。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的有什麼用?還花掉那麼多錢’侍從回答說:‘死馬尚且要用五百金來買,更何況是活馬呢?價格必不止此數。這樣天下的人必然都以為國君肯出高價買馬,千里馬肯定會送上門來。’果然不出侍從所料,不到一年的功夫,國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馬。如今君王真的想招徠天下的賢士做老師,那就請從我郭槐開始,把我當成駿馬的骨頭對待吧。我郭槐尚且受到敬重,比我賢能的人就會不遠千里而來。”於是,燕昭王依計而行,為郭槐修建華美的住宅,並以師禮事之,對他特別優待。不到三年,就有趙國的名將樂毅、齊國的著名學者鄒衍、謀士劇辛等紛紛從四面八方來到燕國。真可謂群賢畢至,人才濟濟。有了賢人的輔佐,再加上昭王能夠和百姓同甘共苦,終於達到了富國和報仇的預期目的,實現了自己的宿願。

鄒忌說琴諫齊王

這是發生在戰國時代齊國的一個故事。齊威王繼承王位後,得意忘形,狂縱無度,每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國家日趨衰敗,百姓貧困不堪,怨聲載道。一天,有個人走進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聽琴,我特來拜見大王,為大王撫琴。”這個人叫鄒忌,長得濃眉大眼,相貌堂堂,堪稱美男子。他頭腦靈活,能言善辯,琴彈得很出色。侍臣報告給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傳令召見,並吩咐左右擺上桌子,把琴安放好。鄒忌坐在琴前,熟練地調絃定音之後,擺著彈琴的架勢,卻並不彈。齊威王很奇怪,問道:“聽說先生琴藝高超,現在撫琴不彈,是寡人的琴不好,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鄒忌說:“聽琴,可以陶冶性情,杜絕淫邪之念,使人改邪歸正。彈琴,和治國一樣,必須專心運神。”鄒忌接著說,“大絃聲音寬厚、低沉、粗重,似春風浩蕩;小絃聲音清脆、單純、輕捷,似山間溪水;應彈哪根弦就深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道理同政令一樣。大弦小弦配合,高低急緩協調。懂得了這個道理,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能,才能政通人和,民富國強。彈琴與治國的道理是一樣的。”齊威王聽著顯出不耐煩的樣子:“先生琴理講得不錯,那隻不過是空談,我要見識見識你彈琴的真本領請你彈奏一曲。”鄒忌反而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姿勢,並不真彈。齊威王面帶怒色,指責說:“你為何只擺架子,並不真彈?難道你想欺君不成”“請大王息怒。”鄒忌笑笑說,“大王的職責是管理國家,當然應該以國事為重了。如今你身在君位,不理國事,與琴師拿著琴不彈有什麼兩樣?”齊威王沉默不語。“琴聲也是心聲。”鄒忌察看著齊威王的臉色說,“琴不彈則不鳴,國不治則不強……”說到這裡,齊威王那陰沉的臉上忽然透出笑意,拉住鄒忌的手說:“先生以琴諫寡人,使我耳目一新,我一定按先生說的去做。”緊接著,齊威王請鄒忌談論國事, 鄒忌勸他節制飲酒,不近女色,興利除弊,重用賢能,專心經營霸主之業。齊威王聽了極為高興,對鄒忌加以重用,發奮治理朝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了。鄒忌用 琴進諫的故事,也傳為美談。

呂布虛張聲勢脫險

公元192年,呂布與司徒王允誅殺了董卓之後,引起了董卓一些舊將的不滿。以李、郭汜為首的涼州舊部起兵攻下了長安,縱兵搶掠,居民死傷無數。呂布僅帶領數百騎逃出武關,企圖到淮南投靠袁術。可是,袁術認為呂布反覆無常,因此拒不接納他。呂布只好去投奔袁紹。呂布投靠袁紹之後,自恃驍勇,對待袁紹的部下十分輕慢,這引起了袁紹的不安。當時,正逢袁紹與張燕的黑山軍戰於常山。張燕本來是黃巾起義的餘部,擁有精兵萬餘,驍騎數千,而呂布則率領成廉、魏越等將衝鋒陷陣,正像當時人們所說的那樣:“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不久,就擊潰了張燕的軍隊。戰場上的勝利,使呂布更加忘乎所以,乘勢縱兵大掠,這就更進一步引起了袁紹的不滿。當呂布發覺了袁紹對自己的不滿之後,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向袁請求准許他離開河北。袁紹立即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委任他為司隸校尉。實際上,司隸校尉僅僅是一個虛職,並無實權,因為當時長安和洛陽都不在袁紹的控制之下,呂布根本沒有辦法去赴任,前途只能是自己到外面去謀求生路。但是,對袁紹來說,放呂布離開河北,等於放虎歸山。袁紹害怕呂布一旦他日東山再起,反而對自己造成危害。於是,在呂布啟程的那天早晨, 袁紹派了三十個精壯的勇士跟隨呂布,名義上是護送呂布,實則想讓這些勇士尋找機會除掉呂布。當天晚上,呂布等一行人走到了一個所在,便決定在這裡過夜。呂布命令袁紹派來的三十名隨從人員住在他帳篷的附近,當天色漸漸黑下來的時候,呂布讓自己的一個親信在帳中鼓瑟,而他本人卻偷偷地溜了出去。那三十名侍從在附近的帳篷中聽到呂布這邊瑟聲不斷,都以為呂布仍然住在帳中。夜深了,刺客們聽到呂布帳中的瑟聲已經停了許久,估計呂布這時已經睡著了,便從外面一湧而入,衝到呂布的床前,便胡亂砍了起來。第二天早晨,袁紹又派人到呂布的住地去核實,發現呂布已經帶著成廉等部下開拔了。原來,那些刺客所砍的只是一條經過偽裝的空棉被。此時呂布乘無人追趕的機會,到河內(冀州黃河以北)投到張揚門下。

虞詡敗羌人

東漢時,居住在隴西一帶的羌人屢次發動起義,反抗漢朝的統治。為了安定這裡的局勢,朝廷任命虞詡為武都太守。武都一帶的羌人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馬上聚集了數千人,駐屯在去往武都的必經之路陳倉崤谷之間,阻止漢朝派來的太守赴任。道路不通,虞詡只得在陳倉附近停了下來。當時,虞詡只帶了一些護送的兵卒,人數遠遠少於羌人。虞詡便讓手下人散佈說,他已經向京師上書,請求增加援兵,援兵到了以後,就向武都進發。羌人聽見這個訊息,以為虞詡因為兵少膽怯,暫時不敢過陳倉,就分兵到附近的州縣去搶掠。於是,虞詡借羌人分散的機會,連夜進發,趕了一百多里路。當羌人得知虞詡過了陳倉之後,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在後面緊緊追趕。過了陳倉以後,虞詡便讓士兵在做飯時每人挖兩隻灶,每過一天增加一倍,並且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行進。羌人察看虞詡的軍隊駐紮過的地方,發現灶坑逐日增加,以為漢朝的援兵已經來了,就不敢迫近虞詡及其從人。這時,有人問虞詡:“過去,孫臏減灶,而你卻增灶;兵法上說日行不過三十里,而你卻帶軍隊行軍二百里,這是為什麼呢?”虞詡說:“敵人眾多,我們兵少,如果行軍緩慢就要被他們追上,急行軍是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虛實。孫臏減灶,是為了使敵人認為他的兵力少,我們增灶,是為了使敵人誤以為我們兵力多,形勢不同,做法也就不同。” 到了武都之後,虞詡發現,郡中的兵力不滿三千,而羌人數萬包圍了城外不遠的赤亭,情勢十分緊急。虞詡想出一個拋磚引玉的妙計,下令士卒把強弓藏起來,而用小弓向羌人放箭。羌人看到漢軍的箭力量很弱,就不把虞詡的軍隊放在心上,動用全部力量向赤亭發起進攻。當羌人全部暴露以後,虞詡讓士卒把強弓拿出來,每二十支箭瞄準一個人,箭無虛發。羌人大驚,急忙停止了攻擊。第二天,虞詡派一隊士卒從城東出,從北門入,換了衣服以後,再從北門出,從東門入。城外的羌人看見漢兵來來往往,不知道城內究竟有多少軍隊,便打算全軍撤走。這時,虞詡料到羌人要撤退了,派出五百人在其歸路上設下埋伏。在羌人撤退的時候,這些伏兵突然發起攻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在與羌人的戰鬥中,虞詡用他的“磚”(小弓)引出了敵人的“玉”(全部兵力),不僅隱藏、儲存了自己的實力,而且令敵人充分暴露出其虛實。“知己知彼”,虞詡取得勝利也是在他自己預料之中的。

李世民奪天下

李淵之所以能奪取天下,全出於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因而人心多歸向李世民。李建成因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然而危不自安,所以總想害死李世民。一天夜裡,李建成召李世民飲酒,酒裡放了毒藥。李世民飲酒之後,心中突然暴痛,接連吐了數升血,經醫治未死。等到李世民將要去洛陽時,李建成、李元吉又在一起密謀,說 道:“秦王若是到了洛陽,就不能再控制他了。如留他在長安,他不過是一個匹夫,收拾他很容易。”於是暗中派多人寫誣告信,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說秦王左右的人聽說要去洛陽沒有不高興異常的,看樣子恐怕不能回 來了。高祖輕信了密告,打消了讓李世民去洛陽的念頭。李元吉又秘密請求殺死李世民。秦王手下的人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李建成、李元吉認為秦王府驍將太多,想引誘這些人為自己所用,於是暗地裡將一車金銀器贈給尉遲敬德。敬德堅辭不受,並將這件事告訴了李世民。當時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都勸李世民及早決定大計,李世民一時猶豫不決。此時正逢突厥入侵邊塞,李建成就推薦李元吉率兵去迎擊,密謀邀請李世民在昆明池為李元吉餞行,伺機讓壯士殺死他,然後立李元吉為太弟。李世民得知後隨即向李淵密奏,李淵知道後非常驚訝,說道:“明天我要審訊他們,你要早些來參見。”第二天,李世民率領他手下的人埋伏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到,李世民立即射殺李建成,敬德殺了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後,高祖說道:“事情已經發生,應當怎麼辦呢?”陳叔達說道:“李建成、李元吉心術不正,因嫉妒秦王的功勞,兩人共設奸計害人。秦王既然已經將他們殺了,現在陛下就把他當作國家棟梁之臣,委以重任,這樣就沒有事了。”高祖聽了,說道:“這也是我的夙願啊”隨即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軍政大事,全都交給他去處置。作為一個政治家,李世民在擊敗政敵集團的過程中,應該說確實是煞費苦心,為引得對手上當受騙,不斷地丟擲種種 誘敵之“磚”,再引出殲敵之“玉”。“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就是由李世民親自導演、參與,從而實現登上帝位的政治表演。

蕭翼拋磚 太宗大悅

有一個連一塊“磚”都不用投,憑几句話就可以騙到“玉”的人,可說是把“拋磚引玉”這條計策用到化境了。玄奘西天取經回國,唐太宗特建造一座慈恩寺雁塔,為追薦文德太后冥福,他命太子李治作記,自制序文,想用王羲之字型,剪整合序,刻在雁塔之上,於是便命各地州郡收集二王法帖,集中御覽;收得一千三百餘帖後,只缺少一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始終不知下落。有一位御史蕭翼,說此《蘭亭集序》真本,為王家的傳家寶,現傳至辯才和尚,藏於湖南永欣寺的方丈樑上,從來不肯示人。若聖上需要,臣會想辦法取來。唐太宗大喜道:“卿能如此,朕不惜萬金之賞,但千萬不要強奪。”蕭翼索取太宗手敕 及兩三本“二王”雜帖後,僱小船直抵湘潭,寄住在船裡,每天必到永欣寺觀賞壁畫,走過辯才方丈的門邊時必在門口小坐,很禮貌地向老和尚鞠躬。日子久了,辯才也對他產生好感,由打招呼而請入室閒談。一天,兩人飲茶飽食,扯談了一輪詩文,及說到書法,蕭翼提起:“先祖家傳有幾件二王法帖,不知是真是假,要請大師法鑑。”說完就把所帶來的二王法帖拿出來。辯才看了好一會,便說:“確是真的,但不是二王的得意之作,貧僧倒有一件真跡,而且是最佳之作。”蕭翼問:“什麼帖?”“蘭亭序。”蕭翼笑道:“哪裡還存在?離亂了一百多年了,怕不是真跡”辯才說:“實不相瞞,這是我的家傳珍寶,已傳七代了。先師智永臨終時親授給我,哪能有假?你如不信,明天再來,我給你看看。”第二天蕭翼來到寺院,辯才取出蘭亭帖展放臺上,蕭翼仔細觀賞一會,搖了搖頭,指出很多瑕疵,肯定說:“這本蘭亭不是真的”辯才愕然,被蕭翼的一番言論動搖了信念,反而請蕭翼把帶來的二王帖留下,待自己仔細對證。辯才為要對證蘭亭序真偽,就沒把蘭亭帖放回樑上。一天,老和尚出去了,蕭翼匆匆入寺,對守房弟子說:“老當家忘了帶淨巾,叫我來取。”弟子以熟人熟事,不虞其詐,乃讓他進去。蕭翼快手快腳把蘭亭帖及留下的二王帖帶回長安。辯才回寺,見蘭亭帖被人盜去,頓時暈倒。蕭翼回京交旨。唐太宗龍顏大悅,馬上升他為員外郎,並賞賜辯才財帛,加建三級寶塔。蘭亭帖直到唐太宗死時,做了陪葬品,長埋地下。從此,蘭亭帖真跡永不在人間了。

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珍藏版)

三十六計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