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字甲骨文是女子梳頭,或是用文字記錄黃帝妃子發明梳子傳說

姬的讀音有幾個

姬字的象形字是一個女子在梳頭,這樣的造字,應當記載了一個姬氏部落的貢獻——發明梳子。

這並非望文生義,而是確有黃帝妃子方雷氏發明梳子的傳說,並且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也發掘出了象牙梳。有人可能想說姬姓誕生的時候,那一位早期的黃帝還不一定有方雷氏這個妃子呢。可是早期黃帝也沒有確切的字啊!黃帝統一天下之後,倉頡改造統一全部落的字形,黃帝的姬姓,才有了穩定的字形。這個時候把梳子加進去也沒毛病。

可以腦補一下,當倉頡或者黃帝決定把 女子用梳子梳頭的樣子作為姓氏的寫法,方雷氏是多麼開心。自己的功績可以定格在文字上,定格在姓氏上,就可以時時彰顯也不容易被人遺忘。當然這種問題也不必太過深究。

下面我們看看梳子的發明經歷的小曲折。傳說黃帝有個妃子方雷氏,她管理宮中的二十幾個侍女,負責祭祀等重大活動。在沒有梳子的情況下,女人們平日裡的頭髮總是亂糟糟的,很不好看,梳頭用五爪梳。如果碰上慶典的話,或者有祭祀等重大的活動,方雷氏就把這些女子召集在一起,用手指為她們把頭髮弄好。好讓們看起來能夠端莊整潔一些。

有一天方雷氏突然看到了帶魚魚骨,(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傳說是帶魚魚骨,黃帝的都城是在河南新鄭或者陝西延安黃陵縣,難道是其他氏族送的醃魚?)於是她決定把帶魚魚骨切成一段一段拿來梳頭。在自己試了之後,她發現魚骨太尖利了,容易把頭皮劃破。在幾個月練習之後她便可以熟練使用。於是方雷氏把魚骨梳頭的方法教給侍女們,但侍女們還是經常把頭皮劃破。

方雷氏不得不再想別的辦法。她在思考之後,最終決定選擇用木頭,木頭足夠堅硬,又不會特別的尖銳,用來梳理頭髮,非常的合適。她找來工匠,讓他用木頭做成魚骨的模樣,木匠爽快地答應了,最開始做出來的木梳子,就像耕地用的耙子。在方雷氏的指點下,木匠改進行了多次的改良,最終做出了適合梳頭髮的木頭魚骨。方雷氏便把它叫梳子。

梳子中有一個分類叫篦子,可以去頭皮屑,比現代的洗髮露還好使。這個篦子的篦,讀必,音與姬相近。也許讀音就是從姬這裡分化。篦子也是一種插在髮髻上的髮飾,黃帝部落的女子,會不會是最開始在頭上插梳子的人呢?她們會不會以此炫耀自己部落的發明?到了現代,依然有插梳這種髮飾,只不過材料十分多元,款式也多。塑膠,合金,人工鑽是插梳的新材料。

姬字甲骨文是女子梳頭,或是用文字記錄黃帝妃子發明梳子傳說

梳子還發展出梳子文化,嵌入傳統文化中。古人又將頭髮稱為青絲,取情思之諧音,梳理頭髮的梳子篦子是男女間的定情信物,有白頭白頭偕老的意思。在民間有習俗,女子在出嫁之前,她的家人要為她梳理頭髮,還有一套說法: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還衍生出養生的文化,古人認為桃木梳可以鎮靜祛邪,活血化瘀,對防止脫髮、暈眩、失眠等症狀。

一個小小的梳子,讓我們的祖先從此告別了爆炸式的一頭蓬髮,變得更加美麗,還衍生了很多梳子文化。我們不必過於糾結梳子是否是黃帝的妃子發明,只需要記住是五千年前祖先的發明創造,瞭解梳子文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