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心境監測並不適用於所有雙相障礙患者?|專家視角

為什麼說心境監測並不適用於所有雙相障礙患者?|專家視角

心境監測(mood monitoring)被廣泛用於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我管理——患者使用紙筆或電子裝置,在較長一段時間(如數週或數月)內持續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態。

心境監測可以提供回顧性評估通常可能遺漏的資訊,有助於在心境惡化之前及早採取措施。由於上述優勢,心境監測被很多醫生推薦作為心理干預的一部分,而患教書籍、網站等也經常推薦開展心境監測。此外,形形色色的心境監測App也不斷出現,其中一些擁有一定的證據及效度。

然而,心境監測對所有的雙相障礙患者都有幫助嗎?本文作者認為,

儘管的確對一些雙相患者有用,但心境監測有時是不適宜甚至是有害的;有必要充分考慮患者的情況及個體化治療目標,而非一刀切地開展。

潛在風險

開展心境監測的一個前提在於,對於雙相患者而言,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總是更好的。然而,雙相障礙心理學模型從理論角度指出,對心境狀態的警惕也可能帶來問題。

Mansell等在心境波動的整合認知模型中指出,一個人可能會採用極端且兩極分化的方式解讀自己的內在狀態,包括心境波動。例如,明明只是短暫而常見的喜悅感,卻可能被患者解讀為一次危險的復發之前的興奮,「是不是又高了」;這種解讀可能令人擔憂及難以釋懷,導致患者陷入焦慮或抑鬱中。

很多時候,一個人很難將極端心境狀態的早期表現與日常心境波動區分開來,致使難以給出合理的迴應。這樣一來,一些患者可能會過上處處受限的生活,避免參與那些可以讓自己獲得快樂的活動,以避免未來的發作。

為什麼說心境監測並不適用於所有雙相障礙患者?|專家視角

近年來的新文獻也提供了一些支援慎重開展心境監測的證據。例如,Saunders等開展了一項針對數字化心境監測系統的定性評估;21名雙相障礙患者中有4人表示,心境監測誘發了先佔觀念及偏執。作者還指出:「反應性的心境變化被誤讀為疾病復發,這一點引發了顧慮。」

事實上,針對難治性抑鬱患者的心境監測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Incecik等指出,很多難治性抑鬱患者將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病情視為好事;然而對於一些患者而言,花費時間評估症狀可能導致了心境惡化。儘管這些研究的受試者數量不多,但一種可能性至少是存在的,即一部分患者不太適合使用心境監測。

除定性研究之外,一些定量證據也指出了心境監測的缺陷。MONARCA可行性研究對雙相患者使用手機監測日常心境的效果進行了評估,為期6個月。資料顯示,干預組受試者反而呈現出抑鬱症狀遷延不愈的趨勢,導致研究者猜測,每天監測心境可能增加了患者對於自己無法康復的恐懼。作者得到結論:「在將心境監測作為臨床工具之前,尚需慎重考慮及進一步澄清。」

然而,很多移動醫療研究並未監測或報告不良事件;在大部分國家,心境監測App很容易被雙相障礙患者獲取,而缺乏安全性評估。

臨床建議

考慮到心境監測的潛在獲益及風險,我們很明顯需要使用指導,無論醫生還是雙相障礙患者。基於現有證據、理論基礎及臨床經驗,本文作者嘗試性地提出以下臨床建議:

一、確保心境監測在這一時間對這一患者有幫助。

雙相患者心境管理的需求及目標因人而異。本文作者建議,根據患者當前存在的困難或優先事項,找到患者使用心境監測的明確出發點,並透過醫患協作實現目標。是否及如何使用心境監測依賴於上述理解。

例如,如果患者A告訴醫生,自己對心境的變化缺乏意識,此時心境監測將有助於其建立信心,更好地識別潛在的雙相復發。然而,如果患者B已經在憂心忡忡地關注著自己的心境,此時的臨床重點或許是減少或限制其監測行為,或強調監測行為的潛在影響,而非鼓勵其強化心境監測。

理解為什麼要針對某一名患者開展心境監測,有助於確定其是否有幫助;定期對心境監測進行回顧,有助於確定其是否有害或正在變得有害。對於患者而言,監測心境無論如何不應成為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

最後,心境監測只是實現治療目標的一個目的,而非結果。總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它。

二、將心境的日常波動正常化,幫助患者區分真實的及想象中的復發徵象。

幫助患者區分正常的心境波動及復發的早期跡象,可以作為心境監測的重要內容。

對於一些患者而言,心境監測的重點落在了排查「高」與「低」的狀態上。儘管有時候可以帶來一些預防復發的方法,這樣做可能傳遞一種隱晦的、過度泛化的觀點,即所有的心境狀態都是危險的、需要審查的,導致患者對心境的災難化解讀及過度警惕,進而加重焦慮及痛苦,尤其是在找不到解決之道時。

因此,需要明確傳遞給患者的資訊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心境波動都不是復發的跡象,而是針對應激源的可以理解的心理反應,或者不過是心境的正常變化。本文作者建議將重點放在日常心境波動的正常化上,包括告知患者,情緒是豐富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而正常心境的範圍可能比患者想象的更寬泛。將日常心境變化正常化後,患者可以與自己的心境形成更有建設性、不那麼負面的關係。類似的做法也在用於精神病性症狀的監測。

三、在開展心境監測前開展演習,幫助患者積極應對心境變化。

如果患者對於處理特定的心境缺乏信心,心境監測前的準備工作則尤其重要,可以增強患者掌控感及減少焦慮。這些方法可以很簡單,類似於戰前演習,即極端心境出現時患者可以做些什麼,更看重什麼,期待什麼;也可以比較複雜,包括全面的系統化的復發預防計劃及治療方案。

部分雙相患者可能需要放鬆警惕,而非加強警惕。基於本文作者的臨床經驗,一部分患者可能出於對復發的擔心而限制自己的生活,導致不良的人際、經濟及情感後果。

此外,心境監測還可以用於測試有意拓展或限制日常活動及人際關係的效果。無論如何,在開展規律的心境監測之前,確保患者理解日常心境變化代表了什麼,以及如何應對這些變化,都是很重要的。

結論

經驗性及理論性的證據提示,針對雙相障礙患者開展心境監測或許需要慎重,不應一刀切地開展。本文作者提供了上述初步的建議,旨在讓心境監測的獲益最大化,同時儘可能降低醫源性損害的可能性,希望對臨床有所幫助。

為什麼說心境監測並不適用於所有雙相障礙患者?|專家視角

文獻索引:Palmier-Claus J, Lobban F, Mansell W, Jones S, Tyler E, Lodge C, Bowe S, Dodd A, Wright K。 Mood monitoring in bipolar disorder: Is it always helpful? Bipolar Disord。 2021 Feb 11。 doi: 10。1111/bdi。1305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570820。

點選

「閱讀原文」

可檢視及檢索歷史文章。

為什麼說心境監測並不適用於所有雙相障礙患者?|專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