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人類活動導致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69%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世界自然基金會13日釋出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顯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比1970年減少69%。其中,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幅度最大,達94%,非洲、亞太、北美、歐洲和中亞地區的下降幅度分別為66%、55%、20%、18%。半個世紀以來,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滅絕總量已相當於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國加在一起的全部人口數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人類活動導致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69%

英國《衛報》13日報道稱,《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釋出一次,報告中的“地球生命指數”反映出地球生命數量變化情況,該指數基於對全球5230種動物的3。2萬個種群的分析。對比過往報告可以看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正逐年下降:2年前,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比1970年減少68%;而4年前,減幅為60%。

報道稱,人類活動是當前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土地使用情況變化則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受損的最主要因素。由於人類活動,許多動物棲息地被侵佔和割裂,進而導致動物無法自由遷徙,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資料顯示,全球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中,只有37%的河流全域未遭攔截可自由流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二階段會議將於12月在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在《地球生命力報告》釋出之際,科學家呼籲國際社會在這次大會上達成共識,共同遏制大自然遭嚴重破壞的趨勢,特別是要改變當前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科學家指出,物種數量下滑的趨勢不是不可避免,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亞、澳大利亞東海岸、東非大裂谷以及亞馬遜盆地等地應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點保護區。《地球生命力報告》還強調,當前自然生態面臨嚴峻挑戰,政府、企業和公眾必須刻不容緩地採取變革行動,扭轉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