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野豬氾濫,如何補上科研短板?

文|周夢爽

近日,全國各地野豬氾濫、毀田肇事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據報道,為了遏制這一現象,全國多個省份都制定了防控獵捕行動。例如安徽金寨縣計劃在明年1月31日前,完成目標200頭限額的野豬獵捕;四川省通江縣出臺了《通江縣野豬危害防控試點工作方案》,計劃2021年獵捕野豬750頭。

治理野豬氾濫,如何補上科研短板?

“人豬衝突”為何愈演愈烈?不少人得出了生態環境變好導致野豬氾濫的結論。

的確,自野豬於2000年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後,私自獵捕野豬成了違法行為,加上國家對非法獵捕行為的持續打擊,都在客觀上保障了野豬種群的繁衍壯大。但若將野豬氾濫等同於生態變好則有失偏頗。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不應草率給野豬打上“害獸”標籤。

野豬翻土拱地的習性,能夠有效促進森林的健康演替。大雪封山時,藉助野豬打通的雪道,許多小型獸類和鳥類能夠方便取食到所需的植被和昆蟲。在完整的生態系統中,野豬是大型食肉動物的基礎食物,豺、狼、虎、豹等野生動物均能遏制其繁殖規模。正是由於大型食肉動物區域性滅絕或數量銳減,導致野豬失去天敵,種群迅速擴張。由此可見,野豬“成災”實際上是長期生態失衡產生的癥結。

但想依靠重新引入天敵,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制衡野豬數量幾乎難以實現。

目前,華南虎已野外滅絕,東北虎在我國數量僅為50頭左右。野豬氾濫地區往往因為城鎮發展、道路延伸等原因,森林呈破碎化、“孤島化”現狀,缺乏大型連片的自然棲息地,並伴隨著干擾強烈的人類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引入大型食肉動物無疑會增加新的人獸衝突。

治理野豬氾濫,如何補上科研短板?

遏制野豬毀田是民生大事。

在無法引入天敵的情況下,人工獵捕成了不得不採用的手段。要想防控行動取得實效,真正做到減少農民損失,並鞏固生態保護成效,筆者認為必須對獵捕野豬的數量、物件和方式進行嚴謹的科學評估。

防控地區有多少野豬?公豬和母豬、幼豬和成年豬的比例分別是多少?為了達到消除氾濫的目標,至少需要捕殺多少頭母豬,或者需要捕殺其種群總量的百分之多少?捕殺數量如果不及生效閾值,是否會刺激野豬繁殖率的提高?想得到這些答案,需要長期的野外調查與精細計算。

但在當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尚沒有針對野豬種群數量或密度的科學評估與監測。

治理野豬氾濫,如何補上科研短板?

抬走被獵殺的野豬。

就公開報道情況看,獵捕隊大多是跟隨嚮導進山,然後使用獵犬和獵槍圍殺野豬。這種較為粗放,缺乏系統規劃的防控行動難說會產生預期效果。

有學者表示,當前尚無科學證據能證明野豬肇事增加能和野豬數量增加畫上等號,如果只是部分嚐到甜頭的野豬群頻繁肇事,那麼在獵捕過程中如果不能精準識別,無疑會白白消耗人力物力。也有學者指出,只有堅守在田間地頭,捕殺來犯野豬,在野豬群中建立負強化,加深其對人類和農田的恐懼,才能起到長效防控作用。

不難看出,想要真正解決好野豬肇事難題,不能只靠林業、農業等主管部門單打獨鬥,還需要科研機構提供有力支援。

但目前,我國從事生態研究的科研團隊規模還難以滿足我國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限力量大多集中在部分瀕危動物,包括野豬在內的許多物種難免存在認知盲區。

治理野豬氾濫,如何補上科研短板?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像野豬肇事這類考驗精細化治理能力的問題將愈發得到重視。只有解決好這些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難題,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改變生態研究領域缺人、缺力量的現狀,提供充分的職位和資源,吸引更多有志於此的年輕人加入這一研究領域,並得到成長機會。

圖片:央視網、農民日報、紅星新聞

責編:張永群

編輯:邢妍妍 孫小婷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