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三色”打造廉政文化“肌底”

文以化人,廉以養德。近年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紀委監委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機制,從弘揚“紅色”家風家訓、“綠色”塞罕壩精神、“黃色”金蓮文化、強化廉政文化基地建設等方面,增強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進一步築牢全縣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從根源上發揮廉政文化的自律、教化、育人功能。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知史學史明史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這是該縣克勒溝鎮喬家營村於成方的家訓,他表示,家訓已經傳下來幾代人,曾國藩家書是他們為人處世的“良方”。

該村作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好家風、好家訓示範村,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口釘上家規家訓牌匾,從每家每戶做起,“亮曬”展示自家文明新風。

緊密結合推動鄉村振興實施,把革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作為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抓手,將家風家訓融入鄉村廉政文化建設之中,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從鄰里和睦、互相幫助、重視教育、保護環境和廉潔從政等方面,倡導優良傳統,樹文明新風。同時,提倡婚事新辦 喪事簡辦 喜事小辦,引導基層黨員幹部帶頭轉變陳舊觀念,達到以上率下推動群眾增強移風易俗的自覺性的目的。

堅持把家風建設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黨員幹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依託黨員志願服務平臺,連續四年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小紅帽”進社群送“廉政清風”系列活動;聯合教育體育局、文聯、文化廣播電視局等單位共同舉辦紅色廉政文化匯演、“百米長卷敬祖國”書法作品展演等活動,透過合唱、舞蹈、繪畫等黨員幹部喜聞樂見的方式,回顧歷史輝煌,積極傳播廉政文化正能量,督促基層黨員幹部從嚴治家,嚴管家屬子女,嚴格家風家教,以良好家風帶黨風促政風。

賡續“綠色”塞罕壩精神,砥礪奮進前行

大力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學習60年來塞罕壩三代人一以貫之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黃沙地變成“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林海綠洲的艱苦創業精神,學習望海樓護林員劉軍、王娟夫婦守護塞罕壩生態安全的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精神,學習塞罕壩林場人不忘初心使命,接續奮鬥、二次創業的持續奮鬥精神。

該縣龍頭山鎮圍繞弘揚塞罕壩精神,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演講,謳歌塞罕壩光輝歷史事蹟,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以為民務實清廉高標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通祥社群組織開展“地球衛士”塞罕壩美麗風光攝影展,從三代人艱苦創業到現在的萬畝林海、從冬季林中間伐到春季封山育林,展示了塞罕壩六十年的奮鬥足跡。將塞罕壩精神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文明縣城建設,透過在鄉鎮、村(社群)顯著位置、高速路口等位置懸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展示牌;在山腳下、半山腰、山頂拉起“防森林火災,保綠色家園,築生態屏障”“草木有意,烈火無情”等森林防火標語等,引導全縣人民既要為植樹造林出一把力,又要為生態安全守護擔一份責。

將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與深化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發掘、表彰和學習宣傳相結合,構建常態化機制,在全縣形成學典型、敬模範、做好人的濃厚氛圍。深入推進志願服務常態化,實現義務植樹、森林防火法規條例宣傳等志願服務活動精準化、全民化,推進塞罕壩精神落地生根。

挖掘“黃色”金蓮文化,“不想腐”的自覺入心入腦

以建設鄉村廉政文化為抓手,持續深化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該縣圍場鎮麗水社群依託伊遜河建設“帶狀”廉政文化主題公園,融功能性、主題性、藝術性為一體,增設宣傳欄、景觀石、牆壁雕刻等藝術作品,圍繞《愛蓮說》《千字文》等國學經典,為公園賦予“廉與勤”“儉與孝”等文化內涵,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感受廉政氛圍。棋盤山鎮建設“做人一身正氣 為官一塵不染”主題廉政文化牆,以蓮花為底,配有“勤政為民、廉潔奉公、雷厲風行”等傳遞廉政清風的標語,督促全鎮黨員幹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滋養和薰陶,推動進一步增強為人民服務的定力、耐力和活力,做到“依法行政如山、一身清廉如水”。

深挖金蓮花種植特色,將一直“廉”(蓮)作為全縣廉政文化品牌,37個鄉鎮結合自身優勢特點推出系列“金蓮”文化。圍場鎮河東新村建設滿蒙特色刺繡作坊,善於從滿蒙傳統的刺繡民族特色文化資源中汲取廉政因素,與“廉政家庭”建立相結合。下伙房鄉東溝村10餘名手工刺繡能人共同穿針引線繡出“金蓮花”錦旗,發至評選出的廉政家庭,傳播廉政教育正能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心中時時敲響“廉潔鍾”,促進廉潔清風吹進千家萬戶。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更能強化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思維意識和行動自覺。”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報道:通訊員潘愛娟

​圍場:“三色”打造廉政文化“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