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這句農村俗語,是舊時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講的是過去那些年代農村做人的道理。這句俗語如果不聯絡過去的歷史背景,最容易讓人誤解。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1、富貴不住東南房

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住房不住東南房,冬天不暖夏不涼”。從這句俗語來看,東南房不是什麼好房子,冬天刮西北風,不暖和,夏天通風不暢,像悶在蒸籠內,不涼快。這樣的房子誰也不想住,只是家裡窮沒辦法,自己沒有能力建房子,東南房的條件是差了一點,但總得有一個住宅的地方,有房子住總比沒有房子住的好。

可是,家裡富貴,那就不同了。古代的“富貴”兩字要分開來講,富,指家裡有錢,貴,指身份地位優越。既然家裡比較富裕,而且身份也要高人一等,為什麼非要住院子中東南一隅?還不如自己另外建一座院子,有自己的正房(北房),子女也可以住相對條件好的東西配房,家裡的倒座房就留給客人、僕人居住。東南房就是倒座房的房間。

這樣說來,想必讀者應該明白了,舊時,東南房是四合院中倒座房中的房屋中靠東南一角的房間。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傳統四合院都建有東南房,通常來說,只有屋宇式大門的四合院才有東南房。這種四合院中的東南房,通常由僕人或者看守大門的人住。這就相當於現在一些機關企業院子大門的傳達室或門衛室一樣。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舊時,我國坐北朝南的傳統民居院子(包括四合院和三合院),大門修建的通常為東方、東南方、南方,俗稱“三吉方”,在這三個方位中,民間又認為東南方為最佳方位,向東南角開院子大門,即“巽”位,代表“風”,被稱為“青龍門”,是最吉利的大門。正房位於北面,為“坎”位,代表“水”。因此,我國坐北朝南的宅院有“坎宅巽門”之說。

三合院只有北房,東西配房,南面是圍牆和院子大門,因此,不存在東南房,只有四合院才有可能有東南房。這就要看四合院的大門是什麼樣式的大門,如果是普通百姓人家,只能建道士帽之類的獨立院子大門,即便建了倒座房屋,也只是與院子大門相鄰,俗稱為南房。通常來說,院子大門建在東南方,是沒有東南房的。

在封建等級分明的古代,屋宇式大門的四合院,因受封建的禮制和所謂倫理道德的限制,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修建的。屋宇式大門按封建等級,又可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牆垣式門等,都是有身份有地位官宦人家才能使用。也就是說,普通百姓人家是不能屋宇式大門。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在農村,普通農家就更沒有屋宇式大門了,也就沒有人住東南房了。通常來說,古代農村,普通農家院落,大多以三合院為主,通常人們也稱為四合院,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四合院。當然,有一些農村也有四合院,也建了屋宇式大門,這些宅院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家裡有人考取功名後,成為“富貴”之家才修建的。一般這些宅院前都有旗杆石,是古代考取舉人以上的人家的標誌。二是一些經商之人富起來後,用錢捐了功名,變成了亦官亦商,家裡也可以修建屋宇式大門,後來商人們紛紛效仿,屋宇式大門也成為農村富貴人家的標誌。我國古代民居大門最低等次為牆垣式大門,也稱“隨牆門”,也是農家普遍使用的大門。

不過,一些農村人家,祖上為富貴之家,後來家道中落,子孫後代也就變成了普通百姓,但他們依然居住在祖宅的四合院中,一個院子住了多戶人家,當然也就有人住東南房。

事實上,在一些農村三合院之中,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東南房,但是,人們通常把另一種砌在大門口,或者大門外的小房屋稱為東南房。這種東南房就是土地祠,又稱大門土地屋。過去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立有土地祠,土地祠是庭院建築的一部分。一些比較講究人家的,土地祠做得複雜一些,簡直就是一座房子縮小的模形;不太講究的人家,土地祠就用三塊磚壘成簡單的房間形狀。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由此,在農村,人們認為所謂的“富貴不住東南房”,又稱“有錢不住東南房”,主要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說一個人富貴以後,或者有錢以後,要走出祖宅,到外面去建新的獨立院子,把祖宅留給沒房子住的兄弟,這樣才像富貴之家的樣子。另一種說法是,一個人富貴後,不再靠祖業生活,也不要去爭奪祖業,不要與家裡的兄弟計較,要把祖業留給兄弟中需要的人。因此,人們認為東南房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實際上是代表祖業。如果一個人富貴或者有錢後,連祖業之中最差的房屋(通常東南房被人們認為是整個院子中最差的房屋)也要與兄弟去爭,對兄弟或家族來說,也就顯得格局太小,太沒有人情味了。這種人在農村還存在的,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二是說一個人富貴後,不能住在像土地祠(東南房)一樣的矮小的房屋裡。過去農村往往把房屋比喻為一個人的衣服,把大門比喻為一個人的冠帶。人富貴以後,理所當然要穿戴好一點,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人們的慣性思維是,看一個家庭怎樣,首先要看這家人的房子怎麼樣。過去,農村男子娶親,能不能談得成,家裡的房子就是第一道關口。通常來說,女方要派人到男方來“看人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男方家住的房屋怎麼樣,接下來才決定能不能把女兒嫁給男子。不可否認,即使現在,農村男子娶妻時,家裡的房屋怎麼樣,依然是女子決定嫁不嫁的前提條件之一。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當然,不是說富貴後就可以揮霍無度,但是,把自己的住房條件改善一下,在衣食住行方面過得舒適一些也是應該的,讓自己的家像那麼回事,至少與自己的富貴相稱。

事實上,舊時人們這種思想,直到現在依然影響著農村人們,很多農村人在外務工掙到錢後,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新房子,不管是在城裡買房,還是到老家建房,都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現在農村,還是有很多人回老家建房,大多建的是樓房,就更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東南房”了。如今農村,很多人建了漂亮新樓房後,空在那裡,全家繼續在外打工掙錢。大多是因為受到傳統的面子觀念影響,實用不實用,以後回不回來住,暫且不說,房子建在老家,至少自己的面子在老家撐起來了,有兒子要娶親的人家,至少也滿足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至於姑娘願不願嫁過來,那就是兒子的事了,父母已經盡力為兒子創造了應該創造條件。

2、人窮不求孃家忙

“人窮不求孃家忙”的意思是說,嫁出去的女人,日子過得再窮,也不要去求孃家幫忙,也就是支援。農村還有“人窮不看孃家門”之說。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這句話是講給外嫁女聽的,是要外嫁婦要有“骨氣”,不要遇到一點困難就找孃家。崽大爺難做,兄弟姐妹之間很多事父母難擺平。實際上,這句話讓人有忽悠外嫁女的感覺。過去農村,人們往往把嫁出去的女人,比喻成潑出去的水,管不了那麼多。

儘管有這句話忽悠外嫁女,但是,過去農村,現實當中,外嫁女家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孃家,不去求孃家,又去求誰呢?過去農村如此,現在農村依然還是這樣。不向孃家求援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除非孃家比自己家還要窮,或者外嫁女徹底與孃家的關係鬧僵了,不再來往。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七十年代,我們村裡嫁出去的女兒,雖然算不上是全包辦婚姻,但一些人的舊思想還比較頑固,也算得上是半包辦婚姻。也就是女兒的婚姻硬要父母點頭才能成,不點頭就成不了。比如,我家鄰居女兒嫁到男方,日子過得比較貧困時,女兒就回孃家來興師問罪了,問的是什麼罪?自然是要錢要糧。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怪父母,婚事是他們定的,過不下去了,父母要承擔責任。這樣一哭一鬧,父母也覺得自己當時的眼光有問題,心裡很內疚,只好按女兒的要求給錢給糧。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女兒前腳才出門,家裡的嫂子和哥哥就鬧起來了。鬧什麼呢?當然是鬧分家,與父母分家。後來家裡太吵鬧了,他們家只好分家。確定分家的前幾天,家裡的嫂子給孃家捎去了信,到了分灶吃飯的那一天,嫂子孃家挑著稻穀、米、碗筷、肉、雞、鴨等來給女兒女婿“進火”。也許是受到小姑子的影響,分家後,這家嫂子隔三差五地回孃家拿東西。後來,聽說她孃家那邊的兄弟也分家了,是不是因為她常回孃家拿東拿西引起的矛盾,就不得而知,這種家庭醜事她哪敢宣揚,爛在肚子裡也不能說。但是,她回孃家的次數明顯少多了,去時拿到孃家的東西多了,回來時多半是空著手。因為她比較能幹,反而是她常給小姑子送東西去,小姑子也常給哥嫂送這送那。過去的不愉快早就過去了,姑嫂關係一直很親密。

這種例子,過去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我們村裡司空見慣。當然,並不是所有外嫁女到孃家來請求支援,孃家都會鬧矛盾,當外嫁女家實在生活太困難時,兄弟還會主動把東西送上門去,畢竟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孃家不幫,兄弟不幫,又還有誰去幫呢?

因此,“人窮不求孃家忙”這句話,既是一句忽悠外嫁女的話,也是一句外嫁女因與孃家鬧彆扭的一句負氣話,或者說是一句賭氣的話,不能當真。即便農村有這種現象,也是極個別的現象,我們不能把個別現象說成是普遍現象,那是與現實生活是不相符的。

過去,我國農村普遍傳統是:一家有難十家幫,或者親幫親,鄰幫鄰。

農村俗語: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為啥東南房不能住?

總而言之,“富貴不住東南房,人窮不求孃家忙”這句農村俗語,不管是前半句,還是後半句,對現代社會來說,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了,只是瞭解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