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歸來!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 今入駐上海自然博物館

王者歸來!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 今入駐上海自然博物館

圖說:長鬚鯨標本將以另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遨遊”上海自然博物館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 24米長的海洋“王者”——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今天上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搭建,下午完成最後拼裝後,將於觀眾正式見面。這個標本的原型,正是2017年3月2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海面被發現的那頭死亡鬚鯨。四年來,它一直被珍藏在上海科技館的標本庫房中,經科技館標本製作團隊的精心製作,將以另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遨遊”上海自然博物館,給大家講述悠遠深邃的海洋故事。

2017年3月20日,在上海浦東老港鎮附近海域發現了一頭死亡鬚鯨,引起了上海市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市民的廣泛關注。最終,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對鯨進行解剖並製成標本。在發現擱淺鯨魚的此後十餘天裡,自然博物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的專家和老師們克服惡劣的工作條件一直在現場奮戰,然後才得以將鯨魚移至標本庫房。當時冒著隨時鯨爆的生命危險,啟動現場解剖第一刀的上海科技館標本師張湯銘,至今記得那一天刺骨的冷風和內心的緊張。如今已經是該標本專案負責人的他,看著在明亮場館裡被一塊一塊吊起,逐步拼接完整的長鬚鯨骨骼標本,眼前彷彿浮現出鯨魚往昔在深藍大海中,自在遨遊的模樣。

王者歸來!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 今入駐上海自然博物館

據上海自博館副研究員何鑫回憶,當時上海這頭死亡鯨魚出現在大家視野裡,可以明顯地看到它身體下部前端的皺褶。根據這頭鯨的體長,專家將範圍縮小至藍鯨與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之間。最終,經過自然博物館標本製作中心的辛苦工作,努力將身體右側深陷於泥中的鯨鬚板順利剔除下來後,“儘管上面沾滿了泥水,但還是能看出前端須板下延淺色的鬚毛,這就是長鬚鯨的識別特徵。”

其實,長鬚鯨和上海自博館的緣分頗深。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就曾對擱淺的長鬚鯨進行過研究。其中1954年4月在長江口擱淺的長鬚鯨骨骼標本現在就儲存在自博館中。 2017年這次之前,2009年11月在上海的橫沙東灘也曾擱淺過一隻體長10米左右的雄性鬚鯨,當時被鑑定為布氏鯨(Balaenoptera brydei),它的骨骼和皮張標本如今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

王者歸來!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 今入駐上海自然博物館

如今,經過自博館標本製作團隊四年來的不懈努力,這頭中國最長的長鬚鯨標本終於製作完成。以精美標本的存在,永遠留在人們愛護自然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願中,也許是這隻長鬚鯨的生命故事得以流傳下去的最完美方式——從海洋來到人間,撒播海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