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筆者 東邪

如果說長江黃河是中原地區的母親河,那麼珠江就是嶺南地區的母親河,它延伸出來的774條支流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為嶺南人的生存提供了食物資源。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珠江就存在380種淡水魚類,那個時期漁民在珠江的捕獲量就達到2萬噸,由此可見珠江的漁業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後來隨著一些外來物種的到來,珠江的生態逐漸發生改變,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個別珍稀魚類也瀕臨滅絕。近期有釣友在珠江上釣到了一隻和手腕一般大小的蝦,經過確認這是外來物種羅氏沼蝦。根據釣友的介紹,他在這隻蝦體內發現許多蝦卵,這說明這類生物已經在逐漸“定居”了。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不少網友擔心珠江的生態情況,認為羅氏沼蝦的到來會像之前其他外來物種一樣,導致原本就比較脆弱的生態變得更脆弱。那麼外來物種的出現讓珠江流域的生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羅氏沼蝦是否也變成了“定居”的外來物種,然後一起“欺壓”本地物種?

外來物種給珠江流域帶去了什麼影響?

珠江流域的生態在上世紀80、90年代還算比較好的,漁民能在江上捕獲不少本地魚類,但進入21世紀後,珠江的魚類構成逐漸發生結構性變化,根本原因是大量外來魚類混入其中。這些外來魚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到了珠江這一生態較好的環境,更是大肆繁殖和壯大族群。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到了2011年,專門研究珠江漁業資源的水產專家透過調查發現,珠江中游和下游的本地魚種存在生存問題,它們的種群數量在進入21世紀後就不斷減少,例如七絲鱭、黃顙魚和廣東魴等,而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原因則是外來魚種的入侵。廣東魴原本廣泛分佈在珠江和海南島流域,上世紀80年代的捕獲量至少還有15噸,但2000年之後的捕獲量就只剩下5噸了。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當然,水生生態環境的汙染、漁民的過度捕撈等問題與廣東魴的種群數量減少脫不了干係,但外來魚種也需要負責,它們搶走了廣東魴等本地魚種許多食物資源和生存空間。那麼有哪些外來物種已經在珠江“定居”了呢?最常見的應該就是羅非魚,幾乎所有的珠江支流都可以看到羅非魚,可見它的分佈有多廣。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據介紹,在東江一些流域,河內的羅非魚比例已經達到了30%,這說明羅非魚已經在該地區“定居”了。和羅非魚一樣的外來物種還有很多,例如革鬍子鯰、短蓋巨脂鯉、巴西龜等。根據生態調查機構公佈的資料,珠江地區的外來魚種已經從80年代的3種增加到2015年的12種。

羅氏沼蝦是否也會造成負面影響?羅氏沼蝦的體型比較大,雄性個體的體長能達到60釐米,重量最高可達1千克,這樣的蝦類如果混入珠江流域,將會對許多本地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脅。羅氏沼蝦素來以高蛋白質、肉質鮮嫩而廣受歡迎,我國在1976年從日本引入這一物種,之後開始人工養殖這種蝦,市場上的售價不低,一斤至少40元。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像這樣的蝦作為肉品,為什麼還會引發擔憂呢?原因在於羅氏沼蝦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它是雜食動物,不僅吃浮游生物,也吃小型甲殼類和昆蟲,關鍵是它的胃口很大,生長速度也很快,一年可以生長15釐米左右,因此人工養殖羅氏沼蝦的成本並不低。這樣的生物一旦逃到野外發展,它們會搶奪本地魚類的食物資源,擠兌本地魚類的生存空間。

珠江出現巨型大蝦,吃得多長得快,“土著魚”再遭打壓

但水產專家認為羅氏沼蝦在珠江造成氾濫的可能性比較小,一是因為在珠江已有的魚類結構中,有不少魚類都是針對羅氏沼蝦的蝦卵和幼苗,例如羅非魚、鱸魚和清道夫,它們看到蝦卵就吃。二是因為羅氏沼蝦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比較適合在23攝氏度~30攝氏度的水中生存,一旦水溫低於14℃就會凍死。

總結

雖然羅氏沼蝦目前氾濫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得不警惕它氾濫的可能,因為近兩年來廣東地區的平均氣溫並不高,但羅氏沼蝦仍然能在野外生存,而且還很可能“定居”了。關於羅氏沼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需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