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22日,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重要組成內容,“水利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論壇上,市文物局、市水務局釋出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包括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廣源閘、八里橋、清代自來水廠、澄清下閘遺址共7處。

水利遺產是見證北京城市發展的重要物質載體,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文化遺產,市文物局會同市水務局組織有關專家,從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水文化專項普查名錄中遴選北京市轄區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市文物局副局長凌明介紹,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涵蓋湖庫、閘壩等水利遺產基本型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突出普遍價值,將助力本市大運河文化帶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當天,市文物局和市水務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在水利遺產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水文化研究、水文化相關重要專案建設、水文化展陳展示及水文化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強合作,加強本市水利遺產的資源調查研究與認定,完善水利遺產管理體系。

第一批北京市水利遺產名錄

1。昆明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北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白浮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廣源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八里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清代自來水廠(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7。澄清下閘遺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北京市水利遺產簡介

1.昆明湖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昆明湖,古稱“七里泊”、“甕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昆明湖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元代始為通州漕運的水源地,金代以後逐步建設皇家園林,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和重要的皇家園林。昆明湖,北依萬壽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為東湖、西北湖和西南湖,新中國成立初期,總水面面積為204。9萬平方米,其中東湖最大為125。8萬平方米;西北湖(團城湖)水面積最小為35。4萬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積為43。7萬平方米。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調蓄水庫、節制閘工程、堤壩橋樑等水利工程構成複雜工程體系,實證中國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2.北海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北海是西城區北海公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積583畝,摺合約39萬平方米。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與南部的中、南海,及什剎海是一個水系。水系早為永定河故道,後開挖為高梁河,元代又建通惠河作為漕運水道,建金水河為皇宮輸水。這些湖泊古代為調蓄供水的水庫。元至清三代,中南海與北海水域稱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風”,是現代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

3.白浮泉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白浮泉,位於北京城北昌平區化莊村東龍山東麓,是元代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由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主持開鑿修建完成。白浮泉旁有都龍王廟,明洪武年間重修,明清時是著名的祈雨之所,是研究當時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4.廣源閘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廣源閘,海淀區紫竹院地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是南長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閘。廣源閘平面呈西北-東南走向,閘口寬約13米,長約6米。廣源閘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牆三個部分。兩端閘牆的東西兩側的燕翅上各嵌有漢白玉石雕鎮水獸一隻,總共四隻。廣源閘歷史上兼具調水、碼頭等功能,而且在閘上鋪設木板便具有橋的功能,被譽為“長河第一閘”。

5.八里橋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八里橋,原名永通橋,位於朝陽區東部偏南,始建於公元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橋,橫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經之處,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

6.清代自來水廠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清代自來水廠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香河園路3號,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廠。該舊址儲存了較為完整的廠區環境、自來水工藝佈局,以及部分生產設施與裝置,包括始建於1908年的來水亭、蒸汽機房、清水池、東直門水廠辦公舊址、更樓、水塔等八座建築,展示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自來水的水處理工藝流程、廠區風貌,是見證北京城市水務發展的重要實證,具有城市水務特有的工業景觀特徵和工業美學價值。

7.澄清下閘遺址

北京公佈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昆明湖等7處遺產上榜

澄清下閘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為調節積水潭水位、滿足漕船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築物。該閘初名海子閘,分上、中、下三道閘口。元代元貞元年(1295)經元世祖忽必烈賜名“澄清閘”,後將其木質結構改為石材重建,起著調節河道水流不穩,控制水位的作用。澄清下閘位於北河衚衕東口,經2016年考古發掘面世,主要儲存閘口、閘牆、閘槽石、河底石等構件。澄清下閘是大運河重要人文遺產的最好見證,成為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