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廣西是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單單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物種,就高達149種,約佔全國的45%。近日,在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就發現了十分罕見的白尾雙足蜥。

當時工作人員在巡護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條形似大蚯蚓的動物,以為是鉤盲蛇,遂拍下了照片,後來經過多方專家的鑑定,發現這條“大蚯蚓”根本就不是鉤盲蛇,而是傳說中的白尾雙足蜥。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白尾雙足蜥在我國的分佈,見於廣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級是近危,而我國的評級是易危,表明它的生存狀態都不算太壞,數量也還算樂觀。

但在現實中,白尾雙足蜥卻十分罕見,別說是野外活體了,單單是標本、照片都十分稀少。

之所以會這樣,跟它們的習性有關,白尾雙足蜥主要生活在海拔兩百至八百米的山地泥土中,常年隱身於地下,不容易被人們觀測到。

尾生玉白斑,有鱗有腳,似蛇似蚯蚓

白尾雙足蜥粗看很像大蚯蚓,細看又像鉤盲蛇,再定睛一看,發現它又有區別於這兩者。

與蚯蚓相比,白尾雙足蜥的身上有明顯的鱗片;與鉤盲蛇相比,白尾雙足蜥的尾巴末端為玉白色,且雄性肛側長有扁平的鰭狀後肢,不過這對後肢十分短小,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

成年的白尾雙足蜥體長大約在十四五釐米左右,背部呈現有光澤的紫棕色,腹部顏色會相對較淺一些。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龍是神話故事裡面的生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些長相奇特的動物,則常常會被人們誤以為是龍的幼崽。

比如洞螈,其外在形態實在是太接近於我國神話中龍的形象,所以在民間,洞螈時不時會被認為是幼龍。

與洞螈相似,雄性白尾雙足蜥,似蛇又似蚯蚓,但又有區別於兩者,且有鱗有腳,往往也會被誤以為是龍的幼崽。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常年隱身於地下,野外活體十分罕見

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對白尾雙足蜥的研究都處於初級階段,且生物學資料很少,主要原因是它們常年隱身於地下,鮮少到開闊地帶活動,即便走出地面,也很快會鑽入石塊縫隙中,很難被人們觀測到。

已知的是它們能夠像蛇一樣左右擺動前行,雄性白尾雙足蜥高度退化的後足,似乎對行走沒啥太大的幫助,其運動的方式,跟無足的雌性白尾雙足蜥一模一樣。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白尾雙足蜥像蛇又像蚯蚓,那麼它究竟是像蛇一樣吃肉,還是像蚯蚓一樣進食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呢?研究發現,白尾雙足蜥的牙齒小而尖,表明它們是吃肉的。

不過它並不能像蛇一樣捕食一些小動物,而是以各類常見的昆蟲為主食。

由於白尾雙足蜥常年生活在較暗的環境裡,它們的眼睛已經嚴重退化,且隱於眼鱗之下,視物能力很差,所以白尾雙足蜥並不依靠視力覓食。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遇危險會“棄車保帥”,能斷尾逃生

像老虎、獅子這般強悍的物種,由於自身實力超強,多是以攻代守的,幾乎不會發展出什麼保命的招數。而像白尾雙足蜥這一類沒有啥攻擊力的小動物,大多都有一套保命本事。

比如壁虎,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斷尾逃生,而白尾雙足蜥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能像壁虎一樣斷尾逃生,而且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會主動“棄車保帥”,丟掉不那麼重要的尾巴,保全自身的性命。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白尾雙足蜥的尾端是全白的,在黑暗環境下格外亮眼,有點動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大忌,因為越顯眼,就越能吸引敵害的注意,但為何在物種演化的過程中,白尾雙足蜥沒有將這一特徵廢棄掉呢?原來它的尾巴有妙用!

當白尾雙足蜥感知到危險時,會將尾巴高高舉起,並稍加晃動,由於白色在光線較差的環境下格外顯眼,它的尾端自然成了敵害攻擊的物件。待對方咬住它的尾巴時,白尾雙足蜥便能趁此空檔,折斷尾巴迅速逃生。

不得不說這招主動“棄車保帥”實在是太妙了,因為它的尾巴,跟壁虎一樣,日後是能夠長出來的。

廣西發現神秘“大蚯蚓”,常年隱身於地下,會被誤認為是幼龍

在廣西發現白尾雙足蜥之後,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也見過它們。事實上白尾雙足蜥在世界的分佈僅限於東南亞一帶,在我國的分佈範圍十分有限,加上它們的習性使然,國內沒幾個人見過它們,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數網友口中的“見過”,應該是鉤盲蛇,或者就真的是大蚯蚓而已,並不是罕見的白尾雙足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