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增一處水中景觀 中國彩鯉遨遊內金水河

7月9日一早,故宮內金水河中多彩斑斕的中國彩鯉吸引了剛剛進入故宮的遊人駐足觀賞,數百條錦鱗遨遊內金水河,給故宮新增了一處水中景觀。

日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為故宮獻上了一份來自農業部門的禮物,600尾“水中精靈”經過仔細的篩選後,被放流到故宮博物院內金水河與御花園水池中。

故宮新增一處水中景觀 中國彩鯉遨遊內金水河

數百條錦鱗游入故宮內金水河。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進宮“佳麗”有來頭

錦鱗,是我國長期以來對觀賞魚的美稱,而這次得以遊入故宮內金水河的錦鱗,更是經過了嚴格挑選,其中有興國紅鯉、中國彩鯉以及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高階研究師何川形象地把這些錦鱗比

作成

“農業創造的水中藝術品”。

何川向記者介紹,興國紅鯉原種來自我國江西省興國縣,是中國農業地理標誌產品,於2009年引入北京,經過馴化改良,已經適應北京的水土氣候,逐步開枝散葉繁衍下來。本次由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小務基地(興國紅鯉良種場)選送100尾,紅紅火火的興國紅鯉,和黨旗的顏色交相呼應。記者看到,在內金水河的魚群中,興國紅鯉尤為明顯,不僅個頭大,而且通體鮮紅、色彩豔麗。

在本次進宮的魚群中,中國彩鯉是數量最多的,也是觀賞性最強的,365尾中國彩鯉,寓意每天為故宮帶來好運和祝福。“中國彩鯉是國內業者在廣東和北京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也是首次這麼大規模的放流。中國彩鯉與錦鯉不同,它的身體背部和兩側有紅、白、黑、金等顏色的花紋,不論俯視還是側視都非常漂亮。”何川表示,經過養殖業者十多年的研究創新,中國彩鯉演變為適合中國水體放流的無鱗錦鯉,在水中遨遊的中國彩鯉如同水墨畫般丹青暈染,極具觀賞價值。

故宮新增一處水中景觀 中國彩鯉遨遊內金水河

此次進宮的中國彩鯉俯視或側視都很漂亮。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此外,京郊水產養殖業者還為進宮魚群搭配了中國四大家魚,起到滋養水體、調節水質的作用。這四種家魚是我國淡水傳統養殖魚類,歷經千年,至今仍是我國農業主養食用魚。四大家魚分工不同,青魚在水域底層棲息,主食螺螄等軟體動物;草魚、黃金草魚以水草為食;鰱魚棲息於水體中上層,主食浮游植物;鱅魚主食浮游動物。

進宮前,魚兒們做了哪些準備?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了解到,這些魚在投放之前,進行了嚴格的篩選,不僅要符合規格,而且要身體健康適應性強。

篩選後的魚,還經過了集中暫養這道關卡。記者瞭解到,所有的魚在進宮前,都在北京漷縣的一處隔離場進行了暫養。在暫養過程中,這些魚進行了消毒。經過15-20天暫養考驗後,表現出很好狀態的魚,體檢合格後才能出場。出場前的晚上,業內人士還為這些魚進行了最後的篩查,符合條件的魚是連夜充氧打包送到故宮的。

4月26日上午,所有魚正式入駐故宮內金水河和御花園。何川介紹,由於春季水質不穩定和夏季烈日驕陽給魚兒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經過這2個多月的馴化和適應,目前,已經基本穩定,魚兒們狀態良好,給故宮新增了一處別樣的水中景觀。

故宮新增一處水中景觀 中國彩鯉遨遊內金水河

魚兒們為故宮新增了一處靈動的景觀。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此外,故宮為迎接魚兒的到來也做足了準備。在投放各魚類品種前,水產養殖專家、水質檢測技術人員充分考慮了放流水域的水質及環境特點,經過兩次全面水體檢測和水體承載能力評估。由於內金水河較深,本次投放了興國紅鯉、中國彩鯉及四大家魚適宜大水面生長和觀賞的品種;考慮到御花園左右兩側的澄瑞亭及浮碧亭下的水池較淺,投放了小規格、花色豔麗的中國彩鯉,適合展示觀賞。

放流後,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對故宮管理人員介紹了魚只的巡視、維護方法,並將持續開展監測,保證放流魚只的健康。

為了讓錦鱗進入故宮後適應一年四季的變化,對此,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早有預案。何川介紹,在一年四季中,魚兒最難度過的是春季和冬季,春季由於早晚溫差大水質不穩定,魚容易生病,因此春季需要投放調節水質的生態細菌,同時播撒預防疾病的魚藥;夏天陰雨天氣較多,遇到陰雨天氣時,需要停止投餵,防止因投餵造成魚兒缺氧或生病;冬天比較寒冷,內金水河水深1。8-2米,冬天可以加到2米以上,在這個深度的基礎上,再打一些冰眼,讓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到水中,魚是可以安全越冬的。

新增水中景觀獲觀眾駐足

錦鱗遨遊金水河,這一處新增的水中景觀,給故宮帶來了不小的變化。自從這些觀賞魚進宮後,故宮博物院庭園科也多了一項任務,工作人員要趕在每天早上故宮對遊客開放之前和關閉之後投餵魚。

張景輝負責餵魚的活兒,每天早晚拎一袋魚食穿梭在內金水河和御花園之間。在內金水河邊,張景輝抓起一把食撒向魚群,魚兒敏捷地感應到魚食,大口大口享受美味,時不時還為了搶食翻騰出層層小浪花。餵魚的工作看著輕鬆,實際上也頗有講究,每天兩次的投餵,張景輝需要趕在開放前和關門後,為的是避免遊客效仿,使用麵包等投餵魚。

記者瞭解到,這些魚食也是經過特殊的選擇,既能滿足魚體生長需要的營養成分,還對水質汙染小。由於魚群數量較多,張景輝每天需要投餵近一兩斤魚食。

故宮新增一處水中景觀 中國彩鯉遨遊內金水河

魚兒們的養護也頗有講究,魚食都經過特殊選擇。陳璐 攝

“養這些魚就像養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帶著甜蜜的負擔。”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庭園科付興華向記者介紹,在內金水河投放錦鱗是一次嘗試,我們產生這個想法後跟水產技術推廣站聯絡對接,經過專業的指導,讓這些魚逐步適應了故宮的環境氣候。“現在,一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我們工作人員就會擔心這些魚,早早地來看一看。”

付興華說,河裡有魚才有靈性,這些魚進入故宮和600多年的故宮古建築融為一體,增添了許多活力,現在,每天早上起來,許多晨練的同事都會到這來打卡,看看魚拍拍照。來故宮參觀的遊客,進入午門後,首先經過的就是內金水河,一看金水河裡有魚也會在這裡多停留幾分鐘。

故宮養魚歷史悠久

我國養魚的歷史悠久,而且還是金魚的發祥地,宋代以後,人們就趨向於養殖金魚,金魚也逐步進入了皇宮、士大夫和市民百姓家。在紫禁城建立時,北京南城金魚池地區就已經成了金魚養殖聚集地,形成了金魚徐、金魚張、金魚趙等金魚養殖世家,目前,金魚徐已經傳承到第11代了。當時,這些金魚養殖世家逢年過節,就會挑著扁擔帶著金魚進貢皇上。

據記載,明、清兩代均有宮廷內養殖觀賞魚的記錄。史料《酌中志》中提到,內宮中有觀魚賞鑑的活動;清朝時期老照片更是能看出,宮中闢有養魚房,由專人負責管養,當時在御花園、延禧宮等地都形成了固定的養魚區域,以供觀賞。

何川表示,皇家貴族對觀賞魚的喜愛,促進了北京市觀賞魚的發展和觀賞魚文化的提升,本次觀賞魚重回紫禁城,再現了古都觀賞魚文化風韻,是展現首都漁業發展成果風貌的有益嘗試。

夏日的陽光下,多了錦鱗的金水河緩緩流過。何川說,希望這些中國的錦鱗給故宮帶來更多的福氣,給參觀的人帶來好運,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些“農業創造的水中藝術品”。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見

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