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三娘灣的海水波平如鏡,夕陽把遠處的沙灘染成耀眼的金色,只有疾馳的快艇飛濺起白色的浪花。忽然,不遠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小群白海豚:有全身雪白泛著粉紅的成年個體,也有深灰色和淺灰色的幼仔。它們你挨我擠地在離岸線不遠的地方一起一伏地遊著,尖尖的嘴喙破水而出,然後就聽見“噗噗”的噴氣聲,緊接是幾乎三角形的背鰭快速掠過水麵。不過1~2秒的時間,它們又消失不見,只剩下海面上淺淺的漣漪,讓人感覺真像是做了一個神奇的夢。這就是生活在欽州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一種充滿了靈性的珍稀動物。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走進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的世界。

中華白海豚的發現和命名

白海豚可能自古就生活在中國沿岸漫長的淺海區域,但遺憾的是,在中國並沒有人給予專門的觀察和細緻的描述。直到1757年,瑞典牧師彼得·奧斯貝克(Peter Osbeck)在他撰寫的《中國和東印度群島旅行記》中首次描述道:“1751年11月27日,在中國廣州附近(人稱‘小廣州’)的一個河口看到了一條雪白色的海豚從我乘坐的船邊遊過,從所處的距離判斷,除了體色白,其與普通海豚大小相當。”因此,奧斯貝克牧師給它取名為“Chinese White Dolphin”(中國白海豚)。後來,中華白海豚的拉丁學名被確定為“Sousa chinensis”,即它是以“中國”為拉丁種名的鯨豚類動物。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1750年11月18日,彼得·奧斯貝克牧師跟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卡爾親王號商船(上圖)離開瑞典前往中國。經過9個多月的航行,於1751年8月22日抵達廣州。在旅行途中,奧斯貝克牧師首次描述了中國沿岸的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的祖先從哪裡來?

中華白海豚是起源於中國沿海嗎?如果不是,它們從何而來?學者們從白海豚的形態學特徵、化石證據、現存的地理分佈狀況、分子生物學及相關的地質歷史事件推測出中國沿岸的白海豚及其近緣種的演化過程: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中華白海豚的祖先在印度洋、太平洋及澳大利亞沿海可能的發生及擴散途徑及現存的白海豚屬的物種。中國沿岸的白海豚與白海豚屬的其他物種存在著明顯的外形差異。

演化

過程

1

中華白海豚的祖先種於大約1200-1000萬年前發生的澳大利亞北部的淺海區域,它們興盛於距今1000-800萬年前,它們的後代在本土存活至今,就是現在的澳大利亞白海豚;

2

800萬年前,上述中華白海豚祖先種中的部分個體離開澳大利亞本土,先向西北進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後,在此地分為2支,其中一支在此定居,成為東南亞白海豚,而另一支則繼續向北進入南中國海,並不斷沿海岸擴散至珠江口等地。

在更新世多次冰期-間冰期的冷暖迴圈之間,它們可能也多次往返於中國沿海和東南亞,使得種群間的基因相互融合。它們後代中一部分已經適應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環境並生活至今,成為現在分佈於珠江口-香港-廈門一帶的中華白海豚;

3

由於火山噴發等原因,原本生活在東南亞的白海豚不得不於650萬年前開始沿印度洋的海岸向西擴散,並於距今124萬年前最終抵達非洲海域。它們的後代逐漸適應當地的環境,逐步演化成為今天西印度洋至南非的種群(在部分文獻上稱之為Sousa plumbea)。當今生活在南非的種群已演化出獨特的駝背而有別於印度洋東邊的種群。

4

西太平洋至東南亞海島四周的淺海地區,是歷史上白海豚東西分支演化的集散地,也是中國沿海的白海豚在冰期階段可能的避難所,至今在婆羅洲西邊還保留著一個數量稀少的獨特的地理種群Sousa borneensis,很可能就是當年演化的痕跡。

三娘灣的白海豚和中國沿海

的其他白海豚是一樣嗎?

學者們從形態學和古氣象學等角度分析了以三娘灣為代表的北部灣海域的白海豚與中國沿岸其他地區的中華白海豚的差異,認為三娘灣的白海豚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特的地理種群,是北部灣淺海-近岸河口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三娘灣白海豚的演化歷程可能是這樣的:在距今25000年前,第四紀末次冰期使全球氣溫急劇降低,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河裡,導致南海北部及巽他海峽的海平面下降了160~165m,廣大的北部灣地區成為陸地。在此過程中,原本棲居於雷州半島兩側的三娘灣白海豚與中國沿岸的其他白海豚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距今11000年前,冰期結束,夏季的氣溫升高了8℃,海平面以9。16mm/年的速率上升,形成了全球性的海進,於距今6000~7000年前,重新形成了當今的北部灣和海南島。原先被“保留”在巽他群島四周的一部分海豚便得以離開,隨著溫熱的洋流,經過馬來西亞、暹羅灣、柬埔寨、越南,最終在距今6000年前與我們的祖先一起到達北部灣,成為這裡最早的拓荒者。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白海豚在海退期的可能棲息地及海進期的可能遷移路線

注:圖中灰色海豚標誌代表北部灣的白海豚,白色海豚標誌代表中國沿岸的其他海豚

由於長期的獨立演化,北部灣的白海豚在體色、背鰭、頭骨及其他身體形態上都不同於中國沿岸的其他種群,還有一些獨特的基因型也僅出現於這一種群中。

三娘灣的白海豚

是什麼樣的?

白海豚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屬於暖水性鯨豚類,隸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具備典型海豚科動物的外觀形態和內部結構:身體呈流線型,嘴喙細長突出,初生體長約1m,體重約10kg;成年體長約2。2~2。5m,體重約150~230㎏,壽命可達35~40歲。

中華白海豚是一生不斷變色的海中精靈。在野外,我們可以根據白海豚的體色來大致判斷它們的年齡段,因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白海豚的體色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深灰色的小幼仔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全身淺灰色的大幼仔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灰色帶白色斑點的年輕個體和亞成體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白色底色上有斑點的成年個體,

成年個體就可以交配產仔了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全身雪白的老年個體

三娘灣的白海豚生活在哪裡?

學者們分析了中國沿海所有白海豚種群的分佈區,認為熱帶和亞熱帶的河口、內灣等水深不足20m的淺水區和潔淨且水量充沛的淡水河口是白海豚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2004年至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常年在北部灣監測海豚分佈,從2000多個海豚GPS定位點分析出:現存北部灣白海豚的主要分佈區域為大風江口南部海域(共約350平方千米),其中三墩沙一線以東至欽州-北海交界一線以西水深不超過8m的海域為其密集分佈區(共約180平方千米)。研究還表明,這一區域同時也是人類航運、養殖、捕撈等高強度生產活動的重要場所,生存於人類活動狹縫中的白海豚種群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三娘灣的白海豚到底有多少?

在茫茫的大海上試圖統計野生海豚的種群數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每一條白海豚的體色、斑點、身體上的缺刻、傷口都不相同,這為科研人員提供了進行個體識別的機會。透過每個月的拍照、識別、跟蹤和計算機模型分析,科研人員估計北部灣白海豚種群現有數量(截至2016年)約為189~214只,其年增長率為4。2~4。5%。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在這一種群中,年輕個體的比率超過60%,說明這是一個正在復甦的年青而健康的自然群體,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種群將繼續壯大。所以,三娘灣的白海豚種群是有一定數量的、健康的、極具保護意義的白海豚種群。

三娘灣的白海豚主要吃什麼?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一隻亞成體白海豚正在取食花鰶(Clupanodon thrissa)

三娘灣白海豚的主要食物是魚類,其中以鯡形目、鯔形目和鱸形目的魚類為主,多為中上水層的小型近岸、河口物種;同時也取食部分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據不完全統計,它們大量取食的食物包括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鯔(Mugil cephalus)、日本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前鱗鮻(Liza affini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鰳魚(Ilisha elongata)、紅牙䱛(Otolithes ruber)、寶刀魚(Chirocentrus dorab)和龍頭魚(Harpadon nehereus),還有鱵科(Hemirhamphidae)、小沙丁屬(Sardinella sp。)、側帶小公魚屬(Stolephorus sp。)、圓頜針魚屬(Tylosurus sp。)的物種。調查表明,北部灣淺海區域擁有豐富的魚類物種,它們不僅維持著近岸-河口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也為白海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

為什麼三娘灣至今還有健康

的白海豚種群存在?

20世紀以來,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類活動範圍不斷延展,活動強度日益加劇,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糧食和能源等5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曾廣泛分佈於中國南海到東海的近岸海域的白海豚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棲息地的喪失和質量下降是全球陸地和海洋瀕危動物所共同面臨的一大威脅。非法的淺海、灘塗養殖業大量侵佔自然生態系統,進一步壓縮白海豚的生存空間;非法的過量捕撈更是造成白海豚所在生態系統的資源透支,造成各個地方種群數量的銳減。北部灣白海豚之所以還能健康生存,得益於欽州三娘灣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欽州人民不懈的努力。

三娘灣所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最清潔的海灣

北部灣位於我國南海的西北部(N 17°~21°30′,E 105°40’~109°50’),是南海陸架的一部分,面積為12。93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8m,是我國18000km海岸線上至今仍保留大面積清潔海水的海灣。它三面被陸地包圍,灣底平坦開闊,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岸岸線曲折,有許多溺谷型的潮汐汊道港灣深入陸地,如:防城港、欽州港、大風江口、廉州灣(三角洲)、鐵山港等。有眾多河流匯入其中,包括越南的紅河、廣西沿岸的南流江、欽江、大風江、茅嶺江與防城河等。這些河流帶來了大量陸源性營養物質,使北部灣成為物產豐饒的伊甸園。

大風江的清潔和安全是

白海豚生存的前提

大風江發源於欽州市靈山縣伯勞鄉。全長185km,流域面積1927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2l億立方米。全流域各項汙染物指數較低,可認為是低潛在生態風險區。毗鄰著大風江口的三娘灣,得益於大風江充沛而清潔的淡水,滋養著以白海豚為代表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

三娘灣淺海-河口生態系統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著這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這裡是白海豚的自然庇護所,也是北部灣,甚至整個南海生物的繁衍場和育幼場。

有節制的淺海捕撈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夫妻船”是三娘灣村漁民最主要的生產工具,適用於近岸淺海的漁業捕撈,因一般由夫妻兩人共同駕駛出海捕魚而得名。其主要活動範圍多侷限在北部灣白海豚密集分佈區中。由於速度較慢,空間較小,所以捕撈量有限,單船年產量在15~25噸左右。

人們在北部灣欽州沿海的漁獵活動可追溯到4000~5000年之前,後來雖經秦、漢、隋唐至明、清、民國時期,但北部灣沿岸人口一直都很少,並且僅使用簡陋的工具捕魚,因此沒有對當時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的威脅,一直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直至今日,在欽州沿海的主要漁村中,還沿用著自古相傳的、有節制的淺海捕撈方式,這使當地漁民一直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存。

尚未超越生態承載力的生活方式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s)是一個從生態經濟學角度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指標。學者們採集了欽州市區、靈山縣、三娘灣漁村共計829戶居民的基本生活資料,使用全球通用的生態足跡模型,統計出欽州範圍內的城市、漁村和山區小城鎮的人均生態足跡普遍低於廣西、中國和全球的水平。在全球人口增長、生態超載的今天,欽州人民仍以一種順應自然的方式生活著,除了獲取自己生存必需的自然資源外,還把較多的自然財富留給子孫後代。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最強科普!關於三娘灣白海豚的“三生三世”

怎樣保護

三娘灣白海豚的未來?

在欽州,經濟增長和自然保護是社會發展中不可割捨的兩部分。怎樣既能保證社會經濟有序增長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能保護健康的自然環境呢?欽州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區域分離,和諧共贏”的方針,果斷地調整了原有的經濟建設佈局,以南北走向的“三墩路”為界,將其西邊作為欽州發展現代工業企業的區域,而在東邊則儘可能地維持原始淺海溼地的原貌。它時刻提醒欽州人:欽州的發展模式應當取得“雙贏”。一個沒有經濟增長的社會是不完善的社會;一個沒有漁業生產的漁村必定過著空虛的生活;一個沒有中華白海豚遊弋的北部灣,將會是一個不安全的海域。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真誠合作,為子孫後代留下健康的自然環境。

主要棲息於欽州的北部灣白海豚是中國沿岸最有希望繼續健康存活的種群,從過去到現在,它們的生存完全取決於自然力,但是對於它們的未來,則必須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的愛護和管理。欽州政府能夠以犧牲部分經濟利益為代價來保護北部灣的白海豚,使我們看到了欽州人民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雙贏的曙光。白海豚不僅是欽州人引以為榮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欽州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拯救北部灣的白海豚,更是我們對國家、對世界、對子孫後代、對共同生活的其它生命形式的未來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2004年,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正式開始對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種群進行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13年來,不間斷的出海監測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訊,兩千多個海豚定位點和超過30萬張照片給我們描繪出了三娘灣白海豚的今生;而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和化石記錄中間,科研團隊又不斷髮掘著白海豚那幾經遷移和演化的前世。在這前世今生之間,我們應該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更應該瞭然人類未來的責任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