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鬥,瓦剌勝出:朝堂群毆,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文官活活打死

作者:史遇春

蒙元從中原退逃之後,由於明朝的多次進攻、蒙古貴族內部的激烈鬥爭,故而,北元政權逐漸削弱。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蒙古稱烏哈噶圖汗,明朝稱元順帝)退逃蒙古之後,其後裔雖仍被奉為正統,但是,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是:

汗權衰微,權臣勢盛。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在位前後9年)以後的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位前後11年,被襲殺)、也速迭兒(在位前後5年,被弓弦縊殺)、恩克(在位前後4年,死因不詳)、額勒伯克(在位前後7年,被殺)、坤帖木兒(在位前後3年,被殺)大都在內鬥中被殺。

這樣的結果是:

蒙古已明顯分裂為兩大主要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蒙古本部。

大約在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東部蒙古的貴族鬼力赤(布里牙特·烏格齊)篡權,被擁立為蒙古大汗。自此,明朝稱東部蒙古(即蒙古本部)為韃靼。

篡權之後,因鬼力赤並非汗裔,故部眾不服,後為部將阿魯臺所殺。

阿魯臺另立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裡為大汗(即蒙文史書上的額勒錐特穆耳汗),自任太師,專擅朝政。

從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開始,阿魯臺(韃靼領導人,屬阿蘇特部)先後擁立鬼立赤、本雅失裡、阿臺為蒙古大汗。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封西部蒙古瓦剌部的馬哈木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太平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賢義王;把禿孛羅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安樂王;並賜予大印、誥敕。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封東部蒙古靼韃部的阿魯臺為和寧王。

東部蒙古靼韃部的阿魯臺專門與西部蒙古瓦剌部的馬哈木對立。

對立期間,馬哈木親率部眾征討阿魯臺,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馬哈木在裡海地區被阿魯臺擊敗並誅殺。

馬哈木陣亡,其子脫歡作了鬼力赤之子額森虎的太師。

之後,脫歡為獲得支援,嚮明朝請求承襲父爵。

於是,朱棣封脫歡為順寧王。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脫歡原想自立為大汗,因其並非黃金家族的後裔,故未能獲得足夠的支援。

黃金家族,廣義指成吉思汗時所領的尼倫蒙古,幾乎涵蓋一半以上的蒙古人,甚至還包括一部分中亞、北亞各民族部落;狹義指元朝建立後託雷的後裔、甚至僅指忽必烈一系的後裔,就連成吉思汗的其他後裔都不能算。

沒有足夠的支援,無奈,脫歡只能迎立脫脫不花(《蒙古黃金史》記載,其為北元必裡克圖汗即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之子哈爾古楚克的孫子,阿齋的長子。)為大汗,但實權仍然掌握在脫歡自己手中。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脫歡襲殺阿魯臺,算是報了父仇。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脫歡又俘殺了阿臺汗(成吉思汗弟弟合撒兒的後裔,科爾沁部人,也有史料稱阿臺汗是鬼力赤的兒子)。

這一時期,脫歡還殺了賢義王[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太平死,其子捏烈忽嗣。]與安樂王。

自此,蒙古草原重新統一於瓦剌部首領脫歡手中。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逝世,他的兒子也先繼位,自稱太師淮王。

至此,瓦剌勢力極盛。

(本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