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疑詰難的問句詩(二)奇趣詩連載103

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是什麼意思

設疑詰難的問句詩(二)奇趣詩連載103

陳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傳統文化概覽》《當代兒童文學》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學教材10本。

二、問句詩的分類

詩歌創作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問答則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這種問答,有的是一問一答,有的只問不答。一般分為三類:一是隻問不答的問句詩;二是又問又答的問句詩;三是唱和問答詩。

1.只問不答的問句詩。

問語多用於結尾。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賠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首詩可以說是邀請朋友前來小飲的勸酒詞。給友人備下的酒,當然是可以使對方致醉的,但這首詩本身卻是比酒還要醇濃。詩寫得很有誘惑力。對於劉十九來說,除了那火爐、新酒和天氣之外,白居易的那種深情,那種渴望把酒共飲所表現出的友誼,當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這裡顯示了除物質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動人的精神因素。

又如清朝萬樹的《賀新涼》:

汝到園中否?問葵花向來鋪綠,今全紅否?種柳塘邊應芽發,桃實樹冬活否?青筍籜褪蒼龍否?手植盆荷錢葉小,已高擎碧玉芳筒否?曾綠遍芳叢否?書箋為寄村翁否?乞文章,茅峰道士,返茅峰否?舍北人家樵蘇者,遠斫南山松否?堤上路,尚營工否?是處秧青都是浪,我鄰家布穀還同否?曾有雨、有風否?

全詞通押一“否”字為韻,屬於福唐獨木橋體。連珠炮般地連續提出12個問題,先問園中花卉草木,再問園外鄰舍景緻,問得細緻真切,不憚其煩。對此類詩作的語義分析必須與形象思維的鑑賞相融合,去設想省略掉的答句內容。其實從問句中,小園綽約風貌已歷歷呈於讀者面前了,在作品中根本無須寫答話,一寫則讀之索然矣!

另外有問無答如李端《逢王泌自東京至》:

逢君自鄉至,雪涕問田園;

幾處生喬木?誰家在舊村?

也有設問體,此體借問作答,並非要人迴應,大多隱含表現一些哲理或與他人默契之心照不宣的事物,即以反問方式為論。如宋代蘇軾《琴詩》雲: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古詩中這種有問無答的作品隨處可見,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來日綺窗下,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詠》),似乎不合乎現代寫作技法中的“有問必有答”的要求,但這種截斷橫流的寫法在詩中卻更顯言有盡而意無窮,答案未知,就更顯得情懷無限。

唐·陸龜蒙《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其中有一段接連16句問句:

誰蹇行地足,誰抽刺天鬐?誰作河畔草,誰為洞中芝?誰若靈囿鹿,誰猶清廟犧?誰輕如鴻毛,誰密如凝脂?誰比蜀嚴靜,誰方巴賨貲?誰能釣抃鰲,誰能灼神龜?誰背如水火,誰同若壎篪?誰可作樑棟,誰敢驅谷蠡?

明代萬曆刊本的《玉谷調簧》裡有《金印記》一篇,其中有首《娘罵女》,是詠私情的問答體,文字極漂亮:

小賤人生得自輕自賤,娘叫你怎的不在跟前?

原何唬得篩糠戰?因甚的紅了臉?

因甚的掉了簪?為甚的緣由甚的緣由?兒,揉亂青絲纂?

2.又問又答的問句詩,即問答體。

全詩內容結構分為問、答兩部分。此體本源於民歌。有二人對唱問答和一人自問自答兩種形式。如果問與答分為兩首則屬唱和;如問、答集中於同一篇詩歌,則屬問答體。問答有一問幾答、幾問一答、一句問數句答、數句問一句答、有問無答。

古詩中的問,大多是引情,類似於比興的手法,其目的在於對隨之展開的情做鋪墊,問不是為了答,答也不僅僅是答,一問一答間最終表現的還是一個情字,親情、愛情、友情,所有的情都在問答之間表露無遺,而採用問答體,更能在字裡行間使情入木三分,催人淚下,表現手法上極富感染力和誘惑力,用個現代的詞便是“煽情”。例如

夜會》(皮日休問,陸龜蒙答):

消寒夜?簾外迢迢星斗明。況有蕭閒洞中客,吟為紫鳳呼凰聲。

《夜會》(陸龜蒙問,丁卉答):

憶山月?前溪後溪清復絕。看看又及桂花時,空寄子規啼處血。

設疑詰難的問句詩(二)奇趣詩連載103

教育部2020年12月18日公示:陳振桂主編的《幼兒文學閱讀與指導》《幼兒文學》入選“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

宋代詩詞也常用問答體,其中劉辰翁詞最愛以問句領起。在元明清散曲及民歌時調中,問答體使用則更為頻繁,直到現代的傳統題材歌劇《劉三姐》、陝北民歌《對花》、雲南民歌《猜調》,都可以看出。無論在文人詩詞還是在民歌中,問答體一直是長用不衰的。例如唐代李白的《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王績《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哪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唐·王績《春桂問答詩》:

問春桂:桃李正芬芳,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否?

中國的古體詩中有很多問答體作品,而早些時候很多詩評者將這類問答詩歸入敘事詩中,近一段時期開始,人們開始對問答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杜甫的《望嶽》,開篇便是一句“岱宗夫如何?”設問,以下至“決眥入歸鳥”五句皆是做答,但如此磅礴的氣勢恐怕沒有人會認為這僅僅是一首問答體的敘事詩。

問答詩大多借問答以抒情,尤其是一些短詩小令,更能以問答式的工筆將複雜的感情隱寓其中,便愈顯情之深切。

另外,在古詩中還常見一問幾答、幾問一答、一句問數句答、數句問一句答、有問無答、甚至還有不見問只見答的。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問的什麼?詩人沒說,但從“童子”的回答中卻能揣測端倪——“言師採藥去”,想必詩人問的是“你師父幹什麼去了?”;接下來詩人又問“他到哪裡採藥去了?”,答曰“只在此山中。”詩人想必甚喜:“那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到山上什麼地方能找到他?”,回答則令詩人很失望:“雲深不知處。”,後幾問並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但通讀全詩,便可推測出詩人的問。賈島著急地問:“你的師傅到那裡去了呢?”“我的師傅到山上採藥去了。”童子回答說。賈島緊追著問:“你知道在山上的哪個地方嗎?”童子指著那座山說到:“巍峨的大山,雲霧纏繞,我也不知道我的師傅在哪裡。”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另外有問無答如李端《逢王泌自東京至》:

逢君自鄉至,雪涕問田園;

幾處生喬木?誰家在舊村?

借問抒情是很奇特的寫作技法,若能對古體問答詩做透徹的理解,無疑對學詩寫詩的技巧和鑑賞詩詞的水平是極好的幫助。

設疑詰難的問句詩(二)奇趣詩連載103

2021年3月12日

告讀者: 2020年上半年,我在《今日頭條》發表了90多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家族文化。從8月22日開始,計劃發表100多篇,研究大眾文化,敬請各位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