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澄懷味象的山水畫以誰為代表

《畫人傳》~第15篇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文/盧秀輝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字少文,南陽郡涅陽(今河南鄧州)人。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宗炳的祖父宗承,官至宜都太守。宗炳的父親宗繇之,為湘鄉令。他的母親為同郡師氏,聰明能辯知學,親自教授諸子。由於他家世代官宦,經濟條件好,父母又是如此的知書達禮,宗炳又很聰明,所以,他以才子而為世人所知。

才子就會與眾不同,就會不走尋常路,會認定自己的目標前進。他的父母一定指望他將來出人頭地,為官一方,可是,他年輕時的三次經歷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一、由於家教影響,使他成為才子,能成為才子有個必備的條件,懂文藝,而他恰恰善畫;二、宗炳的婚姻改變了他。他的妻子羅氏,情致高潔,與宗炳有相同之好,夫唱婦隨,使宗炳能夠任性放縱自我;三、他二十七歲時,崇尚佛教、仰慕佛學大師慧遠,由老家南陽涅陽千里而入廬山,拜慧遠為師,參加“白蓮社”,奉信佛教,向慧遠學習佛、儒、老莊哲學及文學。

元興元年(402)七月二十八日,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豫章雷次宗、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季碩等,放棄了世間名利,前來敬伏慧遠。慧遠觀察到他們的本心,知道他們是真修生死,便對大眾說:“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於是,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發誓:“眾等齊心潛修淨土法門,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先得往生極樂淨土者,需幫助提攜後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又命劉遺民著《發願文》,刻於石碑上。於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是以中國佛教史上稱此集結為“結白蓮社”,或簡稱“結蓮社”,並確認為中國淨土宗之始。而淨土一派後來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稱為“蓮宗”。宗炳便列其中,為十八高賢之一。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苦瓜和尚踐行宗炳的暢神理論

宗炳隨慧遠在廬山學佛不到兩個月,他的哥哥、南平太守宗臧便找上廬山,堅決反對他加入蓮社,並硬逼他回老家。宗臧為了安撫他,就在江陵給弟弟建造了房子,宗炳一生的“臥遊”,基本都與這房子有關。他一生三上廬山,這次在廬山是宗炳第一次和廬山結緣。義熙元年(405),他第二次來到廬山。這時候,蓮社成員、隱士雷次宗也由豫章來到了廬山東林寺,就儒學佛學向慧遠求教。慧遠為宗炳和雷次宗單獨開課,講解了《喪服經》。最後一次上廬山,則是為慧遠大師送終。

義熙八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時,劉毅攻打盧循,大敗而回,聲望大跌,請求出鎮地方。歷任衛將軍、江州刺史、荊州刺史,佔據長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區,開府設定百官,雄居一方。內心忌妒劉裕,不肯屈居其下,暗中勾結建康朝中的謝混、郗僧施等大族聯絡,擴充勢力,欲以荊州為本,舉兵反叛,攻打建康。時劉裕為太尉、中書監,執掌朝政,劉裕的部下識破了劉毅的圖謀,於義熙十一年(412年)劉裕誅劉毅,自領為荊州牧。

劉裕關注宗炳已經很久了,想納為己用。劉裕誅劉毅後,問劉毅府中諮議參軍申永:“今日何施而可?”申永說:“除其宿釁,倍其惠澤,貫敘門次,顯擢才能,如此而已。”劉裕接受了申永的建議,徵辟宗炳為主簿,然而,宗炳謝絕了,不就此職。劉裕問他為什麼不接受官職?宗炳說:“棲丘飲谷,三十餘年。”他在大山裡像風一樣、自由自在地活了30多年,從身體到精神都與山水相融,所以,不願出山為官了。劉裕聽了,很贊同宗炳的意見,人各有志,不可相強。劉裕還令徵西長史王敬弘關照宗炳的生活,王敬弘也很隨他的性情,從不拘束他。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倪瓚贊宗炳

劉裕收拾了劉毅諸人後,又經北伐,朝綱獨斷,漸有欲為人主之心,對賢彥才俊求之若渴,宗炳和周續之再次成為劉裕欲起用的物件。劉裕開府辟召,下書曰:“吾忝大寵,思延賢彥,而《兔置》潛處,《考盤》 未臻,側席丘園,良增虛佇。南陽宗炳、雁門周續之,並植操幽棲,無悶巾褐,可 下辟召,以禮屈之。”於是闢徵宗炳和周續之二人為太尉掾,兩人皆謝絕了。劉裕受禪為南朝宋高祖後,多次徵召宗炳為太子舍人;元嘉初, 又徵通直郎;東宮建,徵為太子中舍人,庶子,宗炳都沒有應,他獻給劉裕一幅人物畫,這畫為“一筆畫一百事”,劉裕送給他“犀柄塵尾”。宗炳一心只在唸佛和山水之間,“臥遊”是他生活的主題。

宗炳的妻子羅氏,和他情投義合,彼此欣賞,二人很是恩愛,羅氏死後,宗炳十分悲痛,傷心欲絕,嚎啕大哭,哭累了,才停止哭泣,冷靜的用佛理自問,終於把悲哀的情緒控制住了,身心的痛苦立即減輕了許多。宗炳對和尚慧堅說:“死生不分,未易可達,三複至教,方能遣哀。”他終於知曉,生與死的區別,雖然不容易想明白,可是用再三思考的方法,也能排遣心中的悲哀。衡陽王劉義季時在荊州,親至宗炳家中,為之開導並歡宴,請宗炳出為諮議參軍,他果斷拒絕了。

義熙十二年(416),慧遠大師圓寂了,宗炳急忙從江陵趕到了廬山東林寺,悼念恩師。潯陽太守造墓,謝靈運撰寫了碑文,宗炳便為慧遠大師立碑,豎在東林寺大門口。後來,宗炳的兩個哥哥也去世了,侄子們都由他撫養,生活越來越困難,他回到江陵故宅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地方官府考慮到他漸老多病,耕作不易,十分貧困,又請他出任“記室參軍”,可他還是不去。宋武帝命令南郡的長官多次將糧食錢財贈送到了他的家門口,他還是不接受。

宗炳晚年,朝廷還在徵召他,可宗炳就是不去。“蓮社”十八高賢的豫章雷次宗,也被朝廷召徵,他到了京都,為皇太子教書。他給太子講了慧遠給他講過的《喪服經》,並將《喪服經》編寫成書,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宗炳得知此事後,寫了《寄雷次宗書》,與雷次宗爭辨,還嘲笑他:“昔與足下共於遠和尚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稱雷氏乎?”對恩師慧遠的權威的著作進行了維護。

元嘉十二年(435),僧人慧琳寫了《白黑論》,主張儒學、道教、佛教各有其長,應該並行,而不必彼此對立。宋文帝劉義隆極為賞識,請慧琳入宮討論國家大事,時人稱為“黑衣宰相”。衡陽太守何承天將《白黑論》寄給了宗炳。此時,宗炳著的《明佛論》剛剛完成,正交人抄繕書寫,他宣稱“精神不滅,人可成佛。心作萬有,諸法皆空。宿緣綿邈,億劫乃報。”何承天直接駁斥宗炳之說:“形神相資,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雖有其妙,豈能獨傳。”

宗炳覺得自己老了,自嘆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他把平生所遊歷過的名山或畫於白牆上或畫於絹帛上,自己半躺在床上,邊喝著酒邊彈著琴觀看,“澄懷觀道”也!大山險峰、瀑布叢林、漁樵問答、鶴鳴九天,撫琴動操、眾山迴響,天下山水,一時競奔眼前,此即為宗炳的“臥遊”,“臥遊”從此人起也。他知道自己即將去往淨土了,慧遠在那等他。從此,他病重了也不肯醫治,一心等死。他很少走動,冷冷清清地思考過往、未來,衡陽王劉季義在他臨終前,來到他的身邊,看著他那從容豁達的樣子,十分感動。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沈周贊宗炳

元嘉二十年(443),宗炳逝世了,時年六十九。衡陽王劉義季與司徒江夏王劉義恭書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終始可嘉,為之惻愴,不能己已。”

宗炳的《畫山水序》畫論,是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的第一篇畫論,他第一個鮮明地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的自然美。“萬趣融其神思”,“暢神而已”。山水畫不在似,而在暢神的似與不似,一下子把山水畫從“相”的俗格中提升了出來。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讚宗炳:

大畫家,宗少文,

飲溪谷,棲山林;

不為官,願為民,

三十年,避世塵。

畫奇山,興雲霞,

灑春雨,染杏花。

宗炳著有《明佛論》、《答何衡陽書》、《又答何衡陽書》、《畫山水序》、《獅子擊象圖序》。

據《隋書·經籍志》,他有著作16卷。然而,卻只有7篇作品流傳至今。

宗炳繪畫,主張“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至於山水,質而趣靈。”好的山水畫,高於真山真水。不在形似,而在神,神在於一個暢字,精神暢、思想暢、眼光暢、技法亦暢。畫,來之自然,但高於自然美,能打動你的心門,引起你思想的共鳴,引起畫家和觀賞者的共鳴,愉悅身心,引人深思,使心有所感悟。好的山水畫,就是真實山水的精神寫意,摒棄雜念,獨自欣賞、挖掘山水畫內在的美。

宗炳是人類有歷史記載的第一篇畫論的作者,提出山水畫以暢神為上

盧秀輝作品

盧秀輝原創作品,請註明作者。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