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格義是什麼意思

引言

經典是值得重讀的,中國哲學史經典重讀會讓人得到新的看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1895-1990)有句讀書名言:

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我們要學會選擇。——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

馮友蘭先生作有《三松堂自序》(自傳),書中記述:1902年,馮友蘭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其父熟讀四書五經,科舉及第,在湖北省做了知縣,因病亡於任上,這一年,馮友蘭12歲。馮友蘭把父親居住的縣衙和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故宮)做了比較,認為:故宮就是尺寸放大了的縣衙,內部結構都是一樣的。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間是馮友蘭

陳來教授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馮先生寫《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助手陳來博士(原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曾經在《讀書》雜誌寫過幾篇介紹馮友蘭先生的文章,看了以後,我對馮先生很敬佩,開始關注這位大家。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

馮先生著有“三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上、下2冊)和《中國哲學史新編》(7卷)。從篇幅看,《中國哲學簡史》是三者之中最薄的。可以說,我心儀哲學,是從讀這本簡史開始的。

在“三史”中,陳來向大家推薦的是《中國哲學簡史》。他的理由:

1。部頭小,講了中國哲學發展過程和主要問題;

2。通俗易懂;

3。獨特,“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是用“反向格義”方法寫的

這部《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學的講義,1946年先在美國出版(紐約麥克米倫公司),然後翻譯成中文在國內面世。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

因為他是講給外國人聽的,所以不自覺地站在中西比較的文化立場上,而且使用西方思維“翻譯”中國經典哲學著作,這種研究方法,被稱為“倒格義”或“反向格義”。

“格義”本來是佛學用語,指的是用漢語翻譯印度佛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裡引用了佛教翻譯家鳩摩羅什(344-413,生於古龜茲國,死於長安)對於“格義”的名言:

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

可見,馮友蘭主張透過讀古漢語原典來研究中國哲學、歷史和文化。透過翻譯來理解中國哲學,會“乏味的多”。

“反向格義”現已成為中國大學哲學系、科研院所研究中國哲學的主流方法。

“反向格義”是以西方哲學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來研究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傳統的格義是普及性、啟蒙性、工具性的,是權宜之計;而近代反向格義卻是研究性、專業性的,是主流或正統的方法。

當然,不是說《中國哲學簡史》只有方法創新,書中也有觀點創新。

《中國哲學簡史》的主要內容

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前言》

這部書的第一章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最高範疇是“道”

,具體而言,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

為了闡釋“內聖外王”這一哲學精神,馮友蘭引用了他的清華同事金嶽霖的話:

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

“道”的下面,是“術”。馮友蘭談到了中國的藝術。他引用了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的道家思想:

《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莊子·外篇·田子方》)

《中國哲學簡史》的基本觀點

孔子主張“為己之學”,根據這個路子,馮友蘭提出“天人境界”,以人心的修養為基礎,以期建構一個和諧社會。

然而,馮友蘭指出:“我們看到,在當今世界裡,國際法已經日益失去作用”(《中國哲學簡史·第十六章》)。那麼,在這樣一個“據亂世”,如何學習和應用中國哲學呢?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手稿

1.“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

這部書主要探討的是儒家哲學,也把佛家、道家哲學,以及西方哲學放進去,一起比照。儒家哲學的“正的方法”,而道家哲學是“負的方法”。

2.“成人”

文化的核心是倫理。人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外部化、生活化。

成己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還要成人。

這裡的“成”是“成就”的意思。“成人”可以理解為“成就他人”或“成就理想人格”。

3.“天人境界”

《中國哲學簡史》第十五章,講到儒家的形而上學如何把人性提高到天人境界。《中庸》講“誠明”,講到關係,講到利他和“與天地參”“天人合一”。如此,人雖然在世界之中,卻又超越了這個世界。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

4.中國哲學的農耕文明背景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包括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的思想,產生於農業社會這個背景。

《莊子》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指社會。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莊子》

在“士、農、工、商”四民社會中,統治者“勸農”“上農”“務本”“抑末”都是耕讀傳家的表達,體現的是“入世”的儒家思想。

並且,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家們善用“直覺”和“用直覺得到的概念”的方法,也和農耕社會直接相關:

農的眼界不僅限制著中國哲學的內容,例如“反者道之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限制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5.古詩裡面有哲學

中國是詩歌的泱泱大國,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代表。馮友蘭熟讀唐詩,也會寫詩。他的摯友陳寅恪(1890-1969)主張“史詩互證”,他則認為“詩哲一體”,沒有詩人不受哲學影響。

他認為西晉詩人陶淵明是一位道家詩人,而唐代的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道家和儒家兩種思想傾向、人生路向。

後記

馮友蘭初入北大哲學系,遇到了兩位觀點對立的老師:胡適和梁漱溟。馮友蘭的演講《哲學在當代中國》(1934年)是一篇中國現代哲學史的文獻,他把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對觀,前者是一篇海歸學者的博士論文,後者是土鱉學者的演講稿。這無疑提高了鄉村建設派的哲學地位。

如今,也存在鄉村建設派和全盤西化派的對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批評的“教科書浪漫主義”,就是指:在當代中國大學的經濟學等學科建設中,存在盲目照搬西方教科書的專業教育怪現狀。

“成人”境界與和諧社會:重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