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說“喂”諞“哺”

攻苦食淡的意思是什麼

說“喂”諞“哺”

朱文傑

“喂”,基本意思是把食物送進嘴裡。西安人常說:“外甥狗,喂不熟”。這句俗語好像從“喂不熟的狗,誰喂的跟誰走”說起。還有“喂熟了的雞,見你來立馬就圍上。”民諺、兒歌中有“喂不飽的狗,養不熟的狼”“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這把喂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碎娃咧著嘴。”

“喂不飽的娃,難養”。給病人餵飯,給娃餵奶,給牲口喂飼料,餵養牲口,給牛馬羊喂草。給動物喂東西,例如:餵魚、喂鴿子、喂蛐蛐、餵狗。給牛馬羊喂草,餵養等。以及西安老街巷中的老人會對“衣來抻手,飯來張口”的懶漢娃說“想咧個美!得是還要人給你朝嘴裡喂呢?”

訓練乒乓球給對手喂球。送了個好球,也叫菜球,讓人家一板打死了,叫喂球。

“喂”字成語有“以肉喂虎”,出自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一》:“今赴秦軍,如以肉喂虎,當何益也!”“以肉喂虎”也說“以肉飼虎”。

​朱文傑:說“喂”諞“哺”

佛教中有“捨身喂虎”的故事。以前,有一位婆羅門,住在深山峻嶺中用功,心中慈仁護念一切。有一天,婆羅門在尋找食物時發現一隻剛剛產下兩隻幼虎的母虎,骨瘦如柴,既沒有力氣去覓食;也沒有辦法產生乳汁來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剛生下的一隻幼虎充飢,才能哺育另一隻幼虎。

婆羅門看到這種情形,感到非常哀傷,思忖道:“眾生的苦,無量無邊,母子相互吞食,這種痛苦,難以形容。”便流著眼淚,想尋找食物來喂母虎,以保全幼虎的性命,可是已來不及。於是,婆羅門懷著慈悲之心,為了要解除眾生的煩惱,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救護老虎母子。便將自己的頭伸到老虎的嘴邊,把自己佈施給老虎食用。

《漢書•張耳陳餘傳》中有:“如以肉餧虎。”

“餧”同“喂”,餵食。《玉篇》中有:“餧,飼也。”《廣韻》中有:“餧,飯也。”《楚辭•九辯》中有:“鳳亦不貪餧而妄食。”意思指,鳳凰也不貪婪地隨便吃食物。《禮記•月令》中有:“季春之月,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意思指,準備餵給野獸的毒藥,一概不準帶出城門。《注》餧者,啖之也。

“啖”指吃或給人吃:啖飯。啖以肉食。拿利益引誘人:啖以私利。如:啖養(飼養);啖虎(喂虎)。用餌或好象用餌勾引,引誘。《史記•高祖本紀》中有:“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

漢語成語中有:“拔葵啖棗”,意思是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源自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諲諡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說到“啖棗”,民間有“日啖三棗,長生不老”之諺。意思是說,棗營養豐富,每日需吃三顆。

“啖飯之道”出處:魯迅《隱士》:“登仕,是啖飯之道,歸隱,也是啖飯之道。”

“餐松啖柏” 以松柏的葉實充飢。形容修仙學道者超塵脫俗的生活。出處: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俺出家人閒來坐靜,悶來遊訪,尋仙問道,餐松啖柏。”

關於“啖”字的成語還有:“餘桃啖君”:比喻愛憎喜怒無常。“攻苦食啖”:指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啖,亦作“淡”。同“攻苦食淡”。“啖精氣鬼”,即吸精鬼。“啖以甘言”:用好聽的話來引誘人。“啖指咬舌”:恐懼不敢多言的樣子。

宋代大詩人蘇軾有“日啖荔枝三百顆”,這一句最為膾炙人口。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還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對荔枝極盡讚美,讓你啖出了文化。

但也有人說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是把惠州的客家話“一顆荔枝三把火。”聽岔了。因為荔枝三百顆,大約二十斤左右,吃了人會受不了,甚至得害一場大病的。筆者卻以為:不然!無非就是詩人誇張的形容詞。詩聖李白也有 “白髮三千丈”這樣誇張之語。

再說“哺”:吃食,本義:口中含嚼的食物。也有說嘴對嘴餵食,叫哺食。《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宋•蘇軾《超然凱臺記》:“哺糟啜醨,皆可以醉。”“糟醨”為酒。

《漢書•匈奴傳贊》:“稚子咽哺。”指喂不會取食的幼兒,還有:嗷嗷待哺、哺乳、哺乳動物、哺養等。以及哺育,例句:“黃河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黃河是哺育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等。

記得我小時候喂貓,把蒸饃饅頭先掰成小塊,放在嘴裡嚼爛,再給貓喂。這也應該叫“哺食”。

《漢書•高帝紀》有:“輟飯吐哺。”再有,名聞天下的成語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周公吐哺”兩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瞭全詩的主旨。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說的是: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次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投奔來的賢士。這也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

​朱文傑:說“喂”諞“哺”

影響深遠的要說“烏鴉反哺”了。“反哺”一詞出處為《初學記•鳥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反哺”一詞用來比喻子女孝養父母,是從烏鴉這一動物的習性來的。

《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說,小烏鴉長大以後,老烏鴉不能飛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烏鴉會反過來找食物餵養它的母親。“烏鴉反哺”的故事最讓人感動,經一代代的流傳,可以說婦孺皆知。而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反哺情結”,至今仍是中華孝道必須效仿之典範,也是維繫社會及家庭走向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之人民幸福,應該特別提倡發揚的。

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所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正是這種遭人嫌惡,而難登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

其實,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烏鴉被認為是吉祥鳥。喜鵲報喜,烏鴉也報喜。在唐代人意識裡,認為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當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對烏鴉是極敬畏的。

唐代因襲前代烏鴉反哺其母與儒家孝道契合的觀念,視其為孝鳥,並加以熱愛和祟仰。並將烏鴉引進政治領域,作為政治清明的象徵。以唐玄宗為例,《酉陽雜俎》前集卷一記載:玄宗李隆基在宮中稱小名,其一就稱“鴉”,皇帝小名叫“鴉”,可見“烏鴉” 之聲名顯赫。

在民間,老百姓對烏鴉的崇拜更為虔誠。《酉陽雜俎》說烏啼“多喜”。張祜《烏夜啼》詩說烏啼“不妨還報喜”。杜甫《得弟訊息二首》(之二)也說“浪傳烏鵲喜”。

《藝文類聚》卷九十二羅列的前代資料,把烏鴉看作是“吉烏”“祥禽”“孝鳥”“慈烏”。西晉時期,李密謝絕朝廷徵聘自己當官,所上《陳情表》申述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便是祖母年老,“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以烏鴉反哺自喻為理由,使得晉武帝也就不便強迫他出仕了。

白居易有《慈烏夜啼》一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這首詩則反映了唐人所表現的烏鴉觀,說一隻慈烏失母后,年餘不肯離開舊林,天天半夜啼叫,哀怨動人,似乎在訴說著自己“未盡反哺心”。詩中將它比作“鳥中之曾參”。這曾參可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被後人尊為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提倡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另據史料載:“有虞至孝,三足集其庭;曾參鋤瓜,三足萃其冠。”烏鴉又稱三足烏,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

烏鴉又名紅嘴烏。崔明允、李子卿都寫有《紅嘴烏賦》,其中有:“聲則合雅,動必依仁,受惠而狎,感恩而馴。”還有:“既孝且仁”。陸龜蒙《江湖散人歌》還有:“民共敬貴如君師。當時只效烏鵲輩,豈是有意陳尊卑。”

烏鴉,西安人叫老鴰。遙想西安當年一大景觀的老鴰夜歸,撲天蓋地一片烏雲似的,在城市上空盤旋滾動,如今再也看不見了。確實,筆者懷念聰明智慧的老鴰,有著“既孝且仁”的慈烏、吉祥鳥美名的烏鴉。

“老鴰老鴰一溜溜,回去讓你媽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娃憋死我不管。”再唱一遍當年的兒歌,心中對烏鴉反哺而成為孝鳥的老鴰,充滿了一種無涯的敬意。

​朱文傑:說“喂”諞“哺”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