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鑑真和尚哪裡人

在經過十年大修後,2009年11月,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舉行了為期三天的落成慶典。慶典當天,有徐徐妙音自空中傳來,又有無數香花,如雨漫天。時有濛濛紫氣自遠方升起。

在金堂大殿兩端,各安放有一隻鴟尾。這種古建築物上的神獸造型,多為燒製而成的瓦,也稱“甍”。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天平之甍》便因此而得名。甍,位於建築物的頂端,《天平之甍》裡用鴟尾來彰顯鑑真和尚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在當時乃至後世,他的成就都可謂處於一個高峰。所以,天平之甍便成為對鑑真的尊稱。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天平之甍》共有五章。故事發生在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年間,即公元8世紀。其時,正值大唐盛世,日本的政治文化深受大唐影響。只是,諸如宗教律令等尚混亂不清,未成制度,僅是初具外形。因此,日本決定向大唐派送遣唐使,以從先進的大唐學習文化。在論及天平時代的社會文化時,井上靖在書中寫道:“日本當時的情形猶如人之未及成年,猶如季節初春三月寒氣未消時。”正因如此,才迫切地需要向大唐吸取文化,尤其因為日本當時的宗教界戒律鬆弛、佛法不興,因此亟須吸納佛教大德渡海來日。

然而,“當時派遣遣唐使開支浩大,路途險惡,”其目的固然主要在於宗教與文化,可這一去,不僅凶多吉少,而且即便學得大唐先進的文化典章制度,遣唐使能否平安地回到日本,也還是一個問題。

在經受了風浪顛簸、暈船之苦後,幾位日本留學僧在昔日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如今的大唐官吏阿倍仲麻呂(入唐後改名為晁衡)的安排下,各分配至不同寺廟:“榮睿入大安國寺、玄朗入荷恩寺、普照入崇福寺”。多年後,普照結識了同為日本留學僧的業行。業行日夜埋首抄寫佛教典籍,他希望能夠帶著抄寫完畢的典籍回到日本,將這些經卷分散於日本寺院,以期正法廣宣流佈。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當時,大唐高僧鑑真和尚持律最嚴、聲名遠播,因而留學僧榮睿便希望敦請鑑真和尚東渡,到日本做傳戒之師。然而此想法剛一提出便遭人非議。僧人祥彥說:“到日本要渡淼漫滄海,聽說百無一至。”但鑑真卻堅定地說:“這是為了法。縱有淼漫滄海隔絕,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麼我就去。”在下定東渡決心後,鑑真便一一喚起弟子法名,叫了十七名便不再叫了。這些弟子,都要隨其東渡日本。

首次東渡,是在揚州,時為742年12月。除了平時隨侍左右的高足,鑑真還攜帶了大量法器經卷等物。但初次東渡便遭遇海難,不僅法器經卷被浪捲走,更有乘員葬身大海。可即便如此,鑑真仍對榮睿說:“既然是為了法,我東渡日本的決心不會改變。”

再次東渡,普照便把業行抄寫的經卷也帶到上了船。但此次出海,依然遭遇了波折。船主見風大浪高,便要把船上的重物悉數丟入海中。在搬動裝有經卷的木箱時,卻聽暴風雨中傳來聲音:“不得拋棄!”作者沒有交待,這句話出自誰口,想來是作者的匠心,以說明經卷之寶貴。船登岸後,經過一番輾轉,鑑真、普照、榮睿等人來到了大雲寺,並羈留數月。再次東渡,一行人等便把準備帶到日本的物品全部贈送給大雲寺,其中包括業行抄寫數年的經卷。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在準備後續東渡的這幾年中,鑑真、普照一行人等四處漂流,長期更換地方,雖飽受顛簸之苦,但鑑真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得到當地官員和僧俗的尊崇。然而,與鑑真朝暮相隨的榮睿,其健康受到極大影響,在到達端州龍興寺之後奄然遷化,葬在龍興寺後的山岡上。對於榮睿的離世,鑑真悲切哀慟。更令人悲痛的是,在榮睿去世後不久,鑑真和尚的雙眼也失明瞭。緊接著,在下贛江的船上,一直在鑑真身邊如影隨形的祥彥也去世了,而這兩件事,均發生在普照外出參訪巡遊期間。

在大福先寺,普照見到了闊別多年的業行。但業行聽說普照將他託付的經卷贈送給南國的一座寺院,便大為不滿。普照為彌補自己的過失,便在阿育王寺專心抄寫經書,與此同時,鑑真等一行人出吉州,下贛水,又過南昌,再過鄱陽湖,繼續前往江州,後去了廬山東林寺,之後又趕赴潯陽龍泉寺,最後一行人等來到揚州既濟寺。此處本是首次東渡計劃所居之地,如今對鑑真來說,此處“一草一木皆令人感慨良深。”

鑑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所到之處,皆講律授戒。普照在抄寫經卷典籍時,仍念念不忘請鑑真和尚東渡一事。經過一番周折和考驗,終於迎來了出發的日子。只是這次,同行的僧侶除了新選定的五位大唐僧人之外,還有攜帶大量經卷的業行。第一次東渡是742年,成功登陸日本週邊列島是753年,然而直到754年的2月初,才到達日本當時的都城。他嘗試了六次,前五次均失敗,到了第六次才成功。從首次東渡到登陸成功,用去了十一年時間。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鑑真成功登陸的訊息,引發了日本朝野的震動。孝謙天皇下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這引起日本“自誓受戒”派的強烈反對。經過公開辯論後,鑑真深厚的佛學素養令眾人折服。隨後,鑑真在東大寺起壇,為聖武、光明皇太后、孝謙天皇及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756年,鑑真被封為“大僧都”,其職責為統領日本所有僧尼,由此,日本建立起正規的戒律制度。

鑑真和尚,俗姓淳于。因家貧而在少年時代隨父親於揚州大雲寺出家,後在開元元年任揚州大明寺主持。十年之內,他五次渡海,終於在途經太宰府、大阪等地,鑑真一行於東渡次年到達當時日本首都平城京,受到日本朝野及僧俗人士的盛大歡迎。除佛學,鑑真在建築、醫學、書法等方面也造詣頗深,因其對日本文化所做的巨大貢獻而被後人尊稱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鑑真東渡的故事,在諸多史書中皆有記載。但井上靖卻用現代小說的方式講述了鑑真東渡的壯舉。他讓這個故事變得更易讀、更親切。這本《天平之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滿滿的感動,更是對一代名僧的崇敬之情。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