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主義的起源與其表現形式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主張什麼

本文由 稜鏡軍事 威爾士 著

修正主義起源於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的第二國際時期。公知的伯恩施坦是修正主義的創始人。修正主義不是指策略上的修正,而是指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原則觀點與基本方法的“改正”。例如,第二國際的左派對伯恩施坦的批判概括說來就是:放棄無產階級立場,轉向資產階級立場;在原則上放棄暴力革命和共產主義目標,主張“和平長入”、“運動就是一切”,在方法上放棄唯物辯證法,代之以“新康德主義”。修正主義的對立面是教條主義。

凡是真理都有其條件性,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它本身是有條件的。例如馬克思主義對於非階級社會的情況缺乏解釋力,人類社會以外的自然界也不是其重視的範圍,沒有超越時間地點條件的真理,只有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之內的真理。這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本身。

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對立,實質上體現著實踐著的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立場、原則和方法條件性的不同認識,造成這種區分的最基本源頭,是對當前時代特徵、世界情勢、國家(地區)情勢的不同認識。例如,第二國際右派和左派的核心問題,是對“革命什麼時候到來”這個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右派認為,革命會在很遙遠的未來發生,短期內謀求推翻資本主義只會損失無產階級的力量,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進行改良;左派認為,革命隨時會因資本主義危機而到來,應該時刻組織起來,準備暴力革命,奪取政權。隨著歷史發展,右派完全不再提目標的問題,成為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這樣修正主義就從一個“派別”或“傾向”發展為一個新的對立體系了。

區分修正主義與否,歸根結底是由革命實踐決定的。列寧提出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國勝利論、無產階級先鋒黨理論時,也被反對者斥為“修正主義”、“布朗基主義”等(從理論上來說,列寧這幾條確實“修正”了當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則,恰恰是列寧的反對者以“正統馬克思主義”自居)。為這場爭論下最後裁決的是歷史、是實踐。布林什維克在列寧主義的指引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併成功地鞏固了政權,轉入社會主義建設,徹底把伯恩施坦右派和考茨基的所謂“中派”判決為修正主義。歷史證明,列寧主義是符合實踐要求的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不僅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更是一種為資本主義服務、以小資產階級和“工人貴族”為基礎的假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