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怎麼讀

李白,好交友,好寫詩,他曾給許多朋友寫下詩作,如《贈汪倫》、《贈孟浩然》等,少有人知的是,李白還為一位日本友人寫過詩。

這位日本友人名叫阿倍仲麻呂,漢名朝衡,又稱晁衡,他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留學生之一 ,李白與晁衡交好,兩人的事蹟

成為中日兩國友誼的見證。

李白曾寫下一首悼念晁衡的詩,名《哭晁卿衡》,全詩為: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全詩真摯感人,卻鬧了個大烏龍,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遣唐使說起了。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唐代遣唐使入唐路線圖

唐代時,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日本、新羅等周邊國家都會派遣遣唐使來唐代交流學習。

生於日本奈良的阿倍仲麻呂作為留學生,隨第八次遣唐隊伍於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來到唐朝,這一年,他才不到20歲。

阿倍仲麻呂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到了唐朝後,他進入國子監太學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學業結束後,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中第,成為進士。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阿倍仲麻呂(影視劇照)

唐代,有

“三十老名經,五十少進士”

的說法,即50歲考中進士已經是很年輕的了。外國人考中唐代進士,可見阿倍仲麻呂確實非常優秀。

按照慣例,遣唐使學習一段時間後,可歸國,或隨下一次遣唐使團回國,可是因為仰慕中國文化,阿倍仲麻呂不肯離去,他改名朝衡,又名晁衡,留在了大唐。

阿倍仲麻呂勤奮好學,詩文寫得很好,考中進士後,就在唐朝任職,很受唐玄宗的器重,他和唐代詩人王維、李白、包佶、儲光羲等都有來往。

時間到了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呂來到大唐,已經37年了,他也已經從翩翩少年成為了年近花甲之人。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來到大唐越久,就越思念故鄉。阿倍仲麻呂曾多次請辭歸國,唐玄宗都不允。

752年,天寶十一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來唐,再次見到家鄉人,勾起他對故土的深深思念。

他再次請求歸國,有感於他為大唐服務了幾十年,且家中父母老邁,唐玄宗批准他回國,

並任命他為大唐的日本使節,一個外國人作中國使節,歷史少見。

得知阿倍仲麻呂要歸國的訊息,長安朝野人士,舉行宴會,他們賦詩相送,留下許多佳作,

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包佶的《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是其中的名作。

晁衡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路途,他從蘇州乘船起航。

這天晚上,浩月當空,皎潔的月光撒滿大江,阿倍仲麻呂仰看明月,即將離開唐朝,他用日文和歌一首,名為《望鄉詩》,又名《明州望月》、《唐國望月》。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阿倍仲麻呂像

這首詩記錄在《古今和歌集》中,是由平安朝初期的作家紀貫之等人編選而成的。

關於這首《望鄉詩》,翻譯很多,隱娘摘取一種翻譯如下: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阿倍仲麻呂對故鄉奈良的思念,盡在此詩中。

揚帆回國的阿倍仲麻呂路途卻並不順利,他乘坐的船隻在琉球附近遇到風暴,與其他船隻失去了聯絡,當時,大家都以為阿倍仲麻呂已經遇難身亡。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抵達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東征傳

阿倍仲麻呂與李白交好,據說,他曾贈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當李白得知他“遇難”的訊息,寫下這首《哭晁卿衡》詩,以表達對好友亡逝的悲傷與哀惋。

幸運的是,阿倍仲麻呂並沒有遇難,與其他船隻失去聯絡後,阿倍仲麻呂和同伴等人被風暴吹到越南的海岸邊。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6月,阿倍仲麻呂歷盡艱險,又回到了長安。好友們見到阿倍仲麻呂脫險歸來,不勝為之驚喜。

此後,阿倍仲麻呂留在大唐,再未歸國。他一生,經歷了唐代三個皇帝,官職做到安南節度使。七十二歲時,終老於長安。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阿倍仲麻呂(影視劇照)

穿越千年時光,我們再來讀李白這首《哭晁卿衡》,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李白對阿倍仲麻呂的真摯情感。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以“哭”為題,毫不掩飾地宣洩自己痛失好友的悲慟心情。

詩題稱晁衡為“卿”,古時,這是一種敬語,暗含李白對晁衡的欽佩之意。

詩前兩句直書其事,說晁衡離開長安,揚帆遠去,飄過蓬萊仙島。

後兩句詩中,李白將晁衡比作明月,說一去不歸的友人啊,像明月沉入了碧海之中,連天上的白雲也帶著哀愁籠罩著青山。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明月沉碧海”,將友人比作明月,是對晁衡人格的讚美,含義深邃,而且藝術境界清麗幽婉。

友人逝去,白雲也為之憂愁,可見沉痛的心情在李白心中久久不散。

幸運的是,阿倍仲麻呂沒有死,他回來了,李白的詩無疑鬧了個烏龍,我們無法得知,當阿倍仲麻呂重回長安時,讀到李白為他寫的悼念詩,有何感想。

但隱娘想,他一定非常感動,在這片遠離故國的土地上,還有很多人真誠的關心他,掛念他,離鄉猶如還鄉。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西安興慶公園內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如今,李白和阿倍仲麻呂的友誼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

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縣協議在兩市各建一座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和緬懷。

西安的紀念碑位於唐興慶宮遺址內,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八字,背面鐫刻其事蹟,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兩側分別是李白《哭晁卿衡》詩和阿倍仲麻呂《望鄉》詩,其文化內涵不言而喻。

李白寫給日本友人的一首詩,鬧了個烏龍,卻成為中日友誼的見證

阿倍仲麻呂的家鄉奈良櫻井的紀念碑,上刻《望鄉詩》:天の原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いでし月かも

時光悠悠走過,唯有這兩首不朽的詩作,還訴說著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