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圜土羑里怎麼讀

時豐村歷史地理與歷史文化調研

馬運鈞

時豐村隸屬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位於山城區東北部15公里處,南距石林鎮政府約5公里。時豐村西部為鶴壁市的鶴山區,北部是安陽市龍安區的馬頭澗鄉,東部則是湯陰縣湯河溼地公園附近的村莊。晉豫魯過載鐵路由西向東貫穿村落,時豐客運車站座落於村西。

時豐村屬於典型的太行山山腳沖積地貌,是山區到丘陵的過渡地帶。這裡子母巖地貌眾多,耕地面積狹小,沿羑河谷地呈東西分佈,地形狹長。

時豐村形成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主要姓氏王氏、馬氏。600多年來,村民勤勞善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發展成為石林鎮境內、羑河流域人口較多的村落之一。

時豐村地處羑河谷地的羑河北岸,村莊東西狹長,環山抱水,鍾靈毓秀,風景秀美。

羑河發源於鶴壁市西部的太行山,在吸足了太行山的精華後,驀地一拐便擺在了時封村的面前,羑河水變得平平緩緩、坦坦蕩蕩,在時豐村前衝涮出一片秀美的河谷溼地。

時豐村羑河谷地自然風景奇特優美,有小澗溝、大澗溝、八卦樓、九堰溝、龍臥溝五座山頭或溝堰。其中羑河南岸的八卦樓一段,沙礫岩歷經沖刷,陡峭聳立,並形成一個天然的“大石炕”,成為當地一奇特自然景觀。

時豐村攜兩崗高地環抱南北,依羑水走勢面向東南,北高而南低,西北突兀而東南低傾,是風水學中的“羅圈椅”地形,在此地出土古代大墓,也是情理當中。

2015年,該村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調查發現,這裡的歷史文化主要有:

1。原始漁獵文化:羑河谷地的北岸地勢開闊,是羑河溼地的主要部分。羑河南岸則是陡峭的南嶺石壁,石壁上有石縫、石洞與石炕遺蹟,山頂有八卦樓遺址。

村民中流傳有漁獵文化的傳說,許多民間藝術形式與河流漁獵有很深的聯絡,其中,2009年6月被列入第2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金龜舞和與之相配套的蛤蚌舞是時豐村民間藝術的代表作。

據時豐村的老人講,金龜舞、蛤蚌舞表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金龜舞曾名為“漁童玩大鱉”“鬥金龜”“逗金龜”。當時,羑河兩岸屢遭災害,金龜舞的創始人之一、時豐村的紙紮藝術家巧妙地把紙紮藝術運用到舞蹈服裝道具上,製作出了憨態可掬的“金龜”,深受歷史文化薰陶的時豐村先民以表演金龜舞、蛤蚌舞等形式祈禱風調雨順、天地祥和。後來,金龜舞經歷代藝術傳人不斷更新,使金龜舞代代相傳,至今形成了我省獨具一格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

金龜舞的起源,一說源於祭祀活動。據村民介紹,在羑河岸邊,有個被村民稱為“鱉精坑”的地方。相傳“鱉精坑”裡住著一隻跟著白蛇大鬧金山寺的大龜,在白蛇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後,跟著白蛇大鬧金山寺的蝦兵蟹將紛紛四散逃命,有一隻大龜就悄悄地在“鱉精坑”住了下來。

過去,羑河時常鬧水災,村民們以為水災是“鱉精坑”裡的大龜在作怪,於是就常到“鱉精坑”邊供奉許願,希望住在這裡的大龜護佑村民平安。看到村民們如此虔誠,大龜也不再興風作浪,與村民們和平相處下來。久而久之,這種活動就以金龜舞表演的形式延續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從民間神話演繹而來。那時候的時豐村周圍還是一片汪洋,村西頭有個蘆葦坑,坑裡有一隻金龜,民間傳說“水漫金山寺”中的白蛇就是從這裡邀請金龜駕水相救,將浙江的金山寺衝到鶴壁的。還有村民說,表演“逗金龜”是為了紀念《西遊記》中幫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渡河馱經書的神龜。

金龜舞、蛤蚌舞的表演都有著較高的藝術性,且都有專門的道具、服裝和鑼鼓樂隊,整個演出需要近30人配合,需要反覆練習,配合默契。金龜舞表演的道具“龜”長2。8米、寬1。2米,骨架用鋼筋、竹篾穿插捆綁而成,龜殼、龜頭是用紙張、布幔手工繪製,龜身、龜頸處懸掛有多個銅鈴,在表演中鈴聲不斷。金龜舞由有武術功底的二人表演,一人耍龜、一人逗龜。在逗龜者的引逗下,耍龜者透過小矮子步行走、跳躍,龜頭前伸後縮、左啄右咬,隨著龜頸的擺動伸縮,龜頸下的數串銅鈴鈴聲不斷。耍龜者時而噴水,時而“下蛋”。整個演出動作大方、表演滑稽又不庸俗。蛤蚌舞的表演者需要有一些舞蹈基礎,用“蚌殼”做翻、滾等動作,突出蚌精的形象。金龜舞與蛤蚌舞巧妙結合,相輔相成,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2。 鄴文化遺蹟:據村民述說,1957年在村東北高地曾發現“魏王墓”。

今天,雖然曹操墓已經被認定,但時豐村的“魏王墓”依然撲朔迷離。

這座規模龐大的“魏王墓”有3個墓室,位於羑河北岸。上世紀“文革”時期,埋藏於地下近4米深的這座大墓第一個墓室被當地村民開啟,在墓室內發現了刻著“魏王墓”字樣的石刻及多種圖案的畫像石。

時豐村北邊不遠即是著名的鄴城舊地,從村民儲存下來的大墓石上的雕畫來看,南北朝以前的文化味道非常明顯,有人因此認為是“魏王冉閔墓”也不無道理。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我們可以斷定,這裡應該是鄴文化的歷史遺蹟。

3。 隋唐文化遺蹟:時豐村村南南嶺石壁臨水處有一摩崖石刻,為唐開元年間遺物,上載有龍興寺組織滅蝗的歷史事實,確實難得。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這個摩崖石刻雖然內容殘缺不全,但透過現存的文字可以瞭解到:在唐代開元年間,當時屬於相州的時豐村,曾連續三年發生蝗災。當時這裡龍興寺的法師和信徒為寺廟捐物祈福,祈盼萬災消滅。蝗災過後,為感謝神靈的庇佑,善男信女們在羑河南岸刻下此石刻。

4。明清歷史文化遺蹟:羑河谷地的東邊有石橋遺址,橋北有“三官廟”遺址,村民誤為“關帝廟”。

“三官廟”即“玄帝廟”,是明清以來出現的保佑水路平安的廟宇,一般建在陸路與水路交匯處的交通咽喉處。所以,明清時期的時豐村應該是鶴壁地區到安陽去的交通咽喉。

另外,村中大量的清末古民居及觀音堂廟,皆為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遺蹟。

結合時豐村的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建議綜合利用、合理開發。

一、重點開發羑河谷地。

酈道元的《水經注》說:羑水出蕩陰西北韓大牛泉。羑水又東,逕韓附壁北,又東,流逕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記音義》曰:牖里在蕩陰縣。《廣雅》稱:獄,犴也。夏曰夏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於此。散宜生、南宮括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之義焉。

羑河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河,羑河兩岸是易經文化的發源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羑河文化,結合時豐村的漁獵文化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龜舞,可以大作文章。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1。 可以考慮在羑河谷地蓄水,在隋唐文化遺蹟南嶺石壁臨水處的摩崖石刻前建造水上平臺,在平臺上或小船上表演“金龜舞”和“河蚌舞”,打造“印象時豐”。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2。 在“三官廟”處的羑河上修一條遊覽棧道,然後沿東部的明清古橋向南嶺延伸,最後沿南嶺修建臺階登上羑河南岸的高地。高地以“八卦樓”為中心,以易經文化為載體,修建“八卦陣”公園。

這樣,羑河溼地的地理風貌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可以打造出一個風景優美、歷史文化突出的羑河谷地溼地文化公園。

二、條件具備時,可以開發“魏王墓”,還可以在“神廟崗”處修建“龍興寺”,開發“鄴文化”與“隋唐文化”。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三、進一步,可以開發“明清文化”,把古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配合時豐村的旅遊開發。

鶴壁市山城區時豐村歷史文化與歷史地理的調研及開發建議

馬運鈞

於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