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從側面反映出王朝的衰敗

滿清王朝近300年曆史,僅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出現,他們分別是:是禮親王(一度改封巽親王、康親王)代善、鄭親王(一度改封簡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一度改封信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一度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一度改封衍禧郡王、平郡王)嶽託、承澤親王(後改封莊親王)碩塞、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

奕劻

清代封爵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因軍功受封叫功封,一種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叫恩封。其中前八位基本都是因軍功封爵,後四位以恩封為主。

清代的封爵制度

簡單的說吧,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親王,二、郡王,三、貝勒,四、貝子,五、鎮國公,六、輔國公,七、不入八分鎮國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九、鎮國將軍,十、輔國將軍,十一、奉國將軍,十二、奉恩將軍。而《大清會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級,即親王嫡子在未襲封以前應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襲封以前應封長子,但這一制度並沒有實行。

這些爵位都是以降爵的方式的來繼承,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以此類推,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以後均世襲罔替,不再遞降。而鐵帽子則意味著世襲罔替且不降爵繼承,這的確是莫大的榮耀。

晚清三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從側面反映出王朝的衰敗

點選載入圖片

愛新覺羅·胤祥

十二位鐵帽子王中,前八位以軍功封王沒啥可說的,中前期的胤祥屬於擁立雍正皇帝有功而封王,這也說得過去,而中後期的這三位能夠封王,則各有各的原因。

恭親王奕訢——政變起家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898年),清宣宗(

道光

帝)第六子。自幼聰明伶俐,長大後也是能力出眾。不過在爭儲中輸給了後來的咸豐帝奕詝。咸豐朝基本處於被打壓的狀態中。

不過在後來的“辛酉政變”中,兩宮太后聯絡奕訢成功扳倒顧命八大臣奪取權柄。政變勝利後,必然要分享勝利果實。由於奕訢的親王是道光帝遺詔所封,所以兩宮太后給他加封了“議政王”的名頭,並賜予親王世襲罔替的榮耀。

不過這位鐵帽子王后來過得並不舒服,不斷被慈禧打壓,三起三落,甚至一度還被剝奪了鐵帽子。不過好在奕訢還是獲得了善終。無論怎樣,奕訢得到鐵帽子勉強說得過去。

醇親王奕譞——皇帝親爹

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891年),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從小就知道明哲保身,在政治上比較懦弱,尤其在專橫跋扈的

慈禧太后

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但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他反而混得比哥哥奕訢要好。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皇帝駕崩且無子。慈禧看重了懦弱的奕譞,並把他的兒子載湉扶上了皇位,這就是光緒帝。

晚清三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從側面反映出王朝的衰敗

點選載入圖片

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能夠成為鐵帽子,除了他是皇帝親爹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十分重要。一是,奕譞從來不敢違逆慈禧的意願,十分聽話:二是,奕譞的上位也能夠制衡不太聽話的奕訢。

奕譞的這個鐵帽子有點名不副實。

慶親王奕劻——馬屁專家

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1917年),這位王爺其實已經是遠支皇族了,其祖父是乾隆帝之子永璘,其父是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不過他運氣不錯,出生時被過繼到了慶郡王綿慜一支,後來成了貝勒。

奕劻的崛起同樣得益於慈禧打壓奕訢。由於中法戰爭的失敗,奕訢被罷斥。奕劻因此接管總理衙門,並晉封為慶郡王。慈禧六十大壽時,因為馬屁拍得好,又晉封為慶親王。

晚清三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從側面反映出王朝的衰敗

點選載入圖片

愛新覺羅·奕劻

奕劻的真正受到重用卻是因為“戊戌變法”。他在關鍵時刻幫了慈禧,並獲得了鐵帽子,並一路飛黃騰達,成了

晚清

最大的貪官!

縱觀奕劻五十年為官生涯,能力不高,學問不行,但他總能在關鍵時刻讓主子滿意,能夠看清時事。民國元年(1912年),奕劻是少有力主宣統帝退位的皇族成員。

其實從滿清這最後三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就能看出一個王朝的衰敗跡象。奕訢可謂是英明神武,但無奈被慈禧玩弄於鼓掌之間,一個鐵帽子換來了壓抑的一生;奕譞唯唯諾諾,用兒子和順從換來了一個鐵帽子;奕劻無德無才,只因奴才當得有一套成了最後的鐵帽子。這不就是一個落寞王朝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