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留得青山在歇後語下一句是什麼

敗戰計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對兵力強大的敵人,就主要對付它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將帥,設法瓦解他的鬥志。將帥鬥志衰弱,士兵士氣不高,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削弱。利用敵人的弱點,進行滲透控制和分化瓦解的工作,就能順應形勢,儲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此計出自《韓非子》。“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是一種用美女(包括其他財物等)誘惑敵人,使之貪圖享受,鬥志消沉,內部分裂,再乘機取勝的計策。

這是一種採取隱蔽手段,用軟刀子制服敵人的一種方法。

相關典故

:東漢,董卓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獨攬朝中大權。曹操和袁紹起兵反抗,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自任太師,殘暴專橫,排除異己。

司徒王允表現上順從董卓,實際上面和心不和。王允府內有一女,貂蟬,自小學習歌舞,長得很漂亮,年已十六七。

王允給董卓的義子呂布贈送了很多的珍寶。呂布親自上門拜謝。王允讓貂蟬出來相見,並允諾呂布,許配給他作妾。呂布高興而去,等著王允選好日子把貂蟬送到他府上。

又一日,王允邀請董卓來府。同樣讓貂蟬來伺候董卓,並表示願意把貂蟬送給董卓。董卓當日帶回了貂蟬。

呂布得知,前去質問王允。王允表示是太師主動接走貂蟬,好讓貂蟬與呂布成婚。

呂布第二日前去董卓府上,看見貂蟬拿手絹擦眼淚。貂蟬欲以死表自己的決心。兩人相擁的情景被董卓看見。董卓大怒,拿著畫戟追呂布。董卓回來,貂蟬又欲死明志,表示自己是被呂布所迫。

十二歲的獻帝生病初愈,準備臨朝。董卓帶著呂布和李素入宮,被呂布和李素所殺。文武百官都痛恨董卓,殺了他都覺得很痛快。

王允運用美人計,離間了董卓與呂布的關係,削弱了董卓的勢力,借呂布之手鏟除了董卓。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兵力空虛更顯示出空虛的樣子,使敵人加重疑慮;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更為出奇。

空城計,是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用“虛者虛之”的辦法解救燃眉之急的一種險策。多是在不得已時用之,並只作為緩兵之計。是一種攻心的詐術。用時必須重視研究敵軍主帥的心理特點。

空城計不僅用於防守,在敵強我弱的遭遇戰中,也能使敵軍不辨虛實,收到“奇而復奇”的效果。

相關典故

:諸葛亮以一座空城,讓司馬懿產生錯覺:認為城裡埋伏著強兵猛將,便毅然下令退兵,失去了克敵制勝的良機。

這主要是由於諸葛亮用兵一向穩重謹慎,足智多謀,司馬懿曾多次領教。諸葛亮知己知彼,審時度勢,偶然一用,故能奏效。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在敵人給我設下的疑陣中,我反給它設下疑陣。由於我從敵人的內部獲得援助,因為不會蒙受損失。

反間計,是收買或利用敵方間諜為我所用,“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一種計策。

《孫子》中列舉了使用間諜的五種方法:一是“因間”,利用敵國的本地人當間諜;二是“內間”,收買敵官吏當間諜;三是“反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四是“死間”,故意散佈假訊息給對方間諜,敵人上當後往往將其處死;五是“生間”,派來去方便的人去敵方偵查,再回來報告情況。

使用反間計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買通敵間,為我所用;二是對敵間“佯作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

相關典故

:戰國時,燕昭王死後,齊將田單利用燕惠王做太子時對樂毅的不滿,使用“反間計”,把燕國派來的使者收買後放回去,讓其散佈謠言說:“樂毅同燕惠王有宿怨,怕被殺,因此借攻打齊國為名,實際想聯合齊國的軍隊,自立為王”。

燕惠王聽了,信以為真,免了樂毅的職,使得樂毅逃亡趙國。

田單除去了他戰場上的勁敵,為打敗燕軍,收復失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人通常不會自己傷害自己,如果受到傷害必然是真的;真真假假使敵人相信不疑,離間計就能實現。猶如幼童蒙昧無知,只要順著他,他就聽你的擺佈。

苦肉計,是用自我傷害取信於敵,以便進行間諜活動的一種計策。

“人不自害”是人之常情,是人們分析判斷事物的習慣。苦肉計,就是利用這個常理,採取自我傷害的手法,以欺騙、麻痺敵人,使之產生錯覺而上圈套。

相關典故

:春秋時,鄭武公為了給他攻打胡國做好準備,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國君,又把主張攻打胡國的大夫關其思殺了,使得胡國對其“友好”態度更加相信。

胡國認為鄭國是真心和自己親近,從思想到行動失去警惕,毫無防範。

鄭武公見時機成熟,便率兵對胡國發動突然的襲擊,胡國猝不及防,被鄭滅。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在敵軍強大的情況下,不可硬拼,應運用計策,使其自相牽制,藉以削弱它的力量。統帥英明,指揮正確,克敵制勝有如天助一般。

“連環計”,有兩種理解:一是連續運用兩個以上計策的謀略;二是前後運用兩種計謀,前者目的在於令敵“自累”,互相牽制,後者是在前計的基礎上,對敵人進行攻擊,消滅其有生力量,奪取勝利。

使用“連環計”的關鍵在於抓住敵人的弱點,令其行動受到牽制,戰鬥力削弱。

相關典故

:宋朝,畢再遇和金兵作戰中,採用游擊戰術,時東時西,出沒無常,使敵人疲於奔命。到了夜晚,把事先用香料煮過的黑豆撒在地上,又驅兵前去挑戰,幾個回合後佯裝敗退,誘敵追擊。

敵軍戰馬已飢餓不堪,驟然聞到豆子的香味,喜不自勝,只顧低頭搶吃,不能再往前。

此時,畢再遇抓住戰機集中兵力猛撲敵人,遂大敗金兵。

三十六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走為上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儲存自己,主動退卻,待機破敵。

“走為上”,語出《南齊王》。用在軍事上,是在敵強我弱、沒有取勝希望的情況下,主動撤退,儲存力量的一種計策。

主動退卻,作戰略轉移,儲存實力,以便東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走,是一種主動退卻,具有積極意義。退與進,相輔相成。

相關典故

: 三國時,魏國大將軍曹爽、司馬昭率軍伐蜀。

蜀將王林乘夜偷襲,司馬昭命令軍隊堅守不動,王林未得手而退去。

司馬昭對將領們說:“蜀大將軍費禕已佔據有利地勢防守,我們前進,蜀軍不同我交戰,攻又攻不破它。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趕快撤軍,以後再想別的辦法。”

曹爽於是下令撤退。

果然,費禕已領兵分路急速向魏軍後方進發。曹爽率領魏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