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北宋的對外開放程度不輸盛唐,只是方面不同

北宋王朝作為中國歷史時期,在經濟方面有著突出表現和變革的時代,其繁榮的商品經濟和開放形態下的小農經濟,為整個王朝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動力,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熱點物件。

正是由於北宋時期,出現了繁榮程度和開放程度,前所未有的商品經濟,這使得北宋直至今天,仍舊給人一種富庶、有錢的形象,即便這種富裕現象,只是存在於少數人群體中。

筆者所要強調的是,北宋時期的那種自由、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那麼有人會問若要比誰開放、包容,那麼大唐的風氣和榮耀豈不是獨領風騷?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筆者不反對這樣的觀點,因為所關注的層面不一樣,唐朝的開放只是體現在其國力強盛時期,也就是在太宗至玄宗階段。

這段時間唐朝的開放和大氣,在經濟層面上似乎並沒有充分的體現,因為此時的唐朝推行的是均田制,這本身同北宋的租佃制相差甚遠。

與此同時,唐朝在綜合國力的國際影響上,自然是亙古未有的,這是以其強大的軍政力量為基礎的。

而我們反觀北宋,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同遼朝和西夏有些差距,但是其影響力和外交實力,卻並沒有因軍隊的短板而受到限制。

這主要是因為北宋時期,允許商品經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同時對傳統的小農經濟,進行了租佃式的改革,由此形成了一種生機勃勃的現象。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五代十國雖然充滿戰亂,但其中卻醞釀著一種,新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體制的變革因素,特別是在政治中心方面,已經實現了轉移,即從唐朝的長安轉移到了河南地區的開封一帶。

而開封在唐朝時期,還屬於一個不是十分顯眼的城市,因為在它前面,有一個更為強大的城市洛陽。

北宋定都開封實際上,也是繼承了五代十國的政治傳統,這使得開封城不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城防建設上,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經歷多次翻修加固,開封城變得堅固無比

北宋的開封城,其實是在後周世宗的建設基礎上,繼續加固和建造的,公元955年,周世宗柴榮,為了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和政權建設,開始著重對都城的建設,此後周開始了大規模的開封城修建工作。

此次對於開封城的修建規模,不可謂不龐大,後周政府召集了十萬民工進行都城的修建,一個全新的、充滿戰略意味的都城橫空出世,整個建造過程柴榮本人都十分關注。

由於當時開封地區的土壤比較鬆軟,因此難以對高大的城牆進行加固,為此柴榮命令,從當時距離開封有著百里之遠的虎牢關地區,進行修城土壤的運輸,只為了能夠給予開封城,最為穩固的城防建設。

開封城修建完畢之後,一個由外城、內城以及皇城,三層防禦結構組成的都城正式竣工,這標誌著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開封城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北宋建立之後,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地,將都城定在開封,這不僅僅是因為繼承前朝的歷史傳統,更是因為開封城已經有了牢固的經濟基礎,特別是在城防建設和相關基礎設施上,已經比較完善。

不過這並沒有讓北宋皇帝感到滿足,由於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兩大遊牧政權的軍事威脅,特別是為了能夠防禦契丹人的南下,北宋對於開封城進行了全方面的加固,以備不時之需。

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開封城擴建和加固當為宋欽宗在位時期,此次加固和擴建成為了北宋時期,開封城的最終形態。

直至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前夕,開封城作為象徵北宋統治的最後標誌,還起到了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或者說前幾任皇帝的多次修建和加固,終於在此刻見到了成效,儘管這種成效是北宋上下最不想看到的。而北宋軍民能夠贏得開封保衛戰,很大程度是因為城防牢固的開封城。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堅固無比的開封城,給靖康之恥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開封城自五代十國開始,成為新一代的封建王朝統治中心,北宋王朝選擇定都在此,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對於開封城的大規模建設,因此北宋可以再前朝的基礎上,選擇開封為都城。

儘管在北宋建立之初,出現了遷都之議,即開封和洛陽二者選其一,但是開封城的重要性,在此時還是得到了凸顯。

堅固厚重的開封城牆,給遭受靖康之恥的北宋,留下了最後一點顏面

此後北宋統治者,對開封城的幾次擴建和加固,更加彰顯了北宋政府對於開封城的重視,在不斷髮展其政治、經濟功能的同時,透過加固城防的方式,來全面開發開封的軍事防禦功能,當然這也有當時北宋所面對惡劣局勢的長遠考慮。

不管怎樣,經過精心規劃和大規模建設的開封城,已經成為當時北宋在軍事防禦能力上,最為突出的城池。

十萬金軍對於開封的進攻,使其軍事職能得到了充分展現,這也使得雖然北宋蒙受了靖康之恥,但是恥辱之餘還有一次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