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在唐朝是什麼存在?他和來俊臣之間有何故事?

狄仁傑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清官,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長壽元年(693年)的一天,宰相狄仁傑因為被來俊臣等人誣陷謀反,而遭逮捕下獄。來俊臣審問狄仁傑,讓他承認謀反。狄仁傑知道自己若是不認,定會被白白折磨至死,於是乖乖承認謀反。來俊臣大喜,便不再提防狄仁傑。後來狄仁傑使計使武則天得知自己的冤情,才最終得以活命。當時狄仁傑是深受武則天器重的名相,那為何來俊臣還敢害他呢

一,出仕為官

狄仁傑出身官宦世家,為尚書左丞狄孝緒之孫,夔州長史狄知遜之子。狄仁傑少年時家裡有一個僕人被殺害,衙役因此到狄家調查此事,眾人都前來回話,只有他依然在書房讀書。衙役因此責備狄仁傑,他卻回答說:“書裡的聖賢都不能出來回答,我哪有時間受你們的責備。”

顯慶四年(659年),狄仁傑參加科舉,考中明經科,得以擔任汴州判佐。龍朔元年(661年),有人向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誣告狄仁傑貪贓枉法。閻立本查明事情原委,得知狄仁傑很有才能,於是推薦他為幷州都督府法曹,還稱讚他是海上的明珠,東南的遺寶。

二,直言敢諫

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舊唐書·三十九)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擔任大理丞,判案公正廉明,一年內處理了一萬七千人的案件,沒有一個人覺得不合理。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唐太宗昭陵的柏樹,使得唐高宗十分不滿,於是命狄仁傑處理此事。狄仁傑認為權善才是無心之失,所以上奏免職即可。唐高宗不高興,讓狄仁傑改為死刑,但狄仁傑繼續上奏稱權善才罪不當死。

唐高宗生氣地說:“權善才砍了先帝陵前的柏樹,讓我背上了不孝的罵名,必須殺了他。”皇帝的左右也暗示狄仁傑,叫他不要抗旨。但狄仁傑不為所動,以漢文帝採納張釋之的建議和魏文帝採納辛毗的建議為例,來表明權善才罪不至死,還表示自己之所以抗旨,是不願讓陛下背上無道的罵名。唐高宗聽了,只得赦免權善才。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而驕,恣意妄為,使得百官畏懼。狄仁傑因此上書彈劾王本立胡作非為,要求嚴辦,但唐高宗偏袒王本立,說他無罪。狄仁傑於是再次上書稱:陛下如果愛惜有罪之人而徇私枉法,那就請把臣流放到蠻荒之地,作為忠臣的教訓。唐高宗只得將王本立治罪,百官因此對狄仁傑肅然起敬。

狄仁傑在唐朝是什麼存在?他和來俊臣之間有何故事?

調露二年(680年),唐高宗想要巡行幷州汾陽宮,於是派狄仁傑為知頓使,負責沿途的衣食供給。幷州長史李衝玄見御道路經妒女祠,擔心衣著華麗的皇帝車隊路經該祠會引起妒女的嫉妒,引來風雷大宅,於是徵發數萬百姓另修御道。狄仁傑聽了說:“天子出行,千車萬馬,風神清掃灰塵,雨神清洗道路,妒女怎麼會加害?”於是立即命令李衝玄停工。唐高宗聽了,稱讚狄仁傑是大丈夫。

三,愛護百姓

永淳元年(683年),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妥善處理各族矛盾,使得百姓交口稱讚。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許多官員,到了寧州卻發現寧州百姓十分愛戴狄仁傑,還為他立碑訟德,於是向朝廷大力舉薦狄仁傑。朝廷因此徵召狄仁傑入京,擔任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不久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結果遭到宰相張光輔討伐,因此失敗。張光輔等人倚仗軍功,向豫州官府索取許多財物,遭到狄仁傑拒絕。張光輔生氣地說:“你難道輕視元帥嗎?”狄仁傑回答說:“擾亂河南的只是一個李貞,你這樣做只會導致上萬個李貞出現。”

張光輔大怒,質問狄仁傑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明公統帥三十萬大軍,平定了反賊李貞。如果對將士不加管束,讓他們胡作非為,那樣只會官逼民反,導致上萬個李貞出現。況且李貞是用武力逼迫百姓作亂,本就難以持久。官軍一來,百姓就紛紛歸附。你現在大肆勒索,殺良冒功,使得百姓怨氣沖天。我恨不得立刻拿尚方寶劍,斬了你這的人頭。”張光輔聽了無言以對,因此恨上了狄仁傑。

李貞事件使得六七百人受到牽連治罪,五千人被沒收家產。狄仁傑可憐他們,於是上奏稱:這些人本身都不想謀反,是無辜受牽連之人。武則天聽了,於是減輕了對那些受牽連之人的處罰。那些人因此對狄仁傑十分恭敬,於是為他立碑訟德。張光輔回京後彈劾狄仁傑不敬,使得朝廷貶其為復州刺史。

四,蒙冤入獄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廢兒子李旦,自立為帝,建立大周。天授二年(691年),狄仁傑出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問狄仁傑說:“你在汝南用心辦事,政績優異,但卻有人誣陷你,你想知道他是誰嗎?”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認為臣有過錯,那臣改正就是了。陛下明白臣沒有過錯,那是臣的造化。臣不想知道那個人是誰,以免傷了我與他的交情。”武則天聽了,對他大加稱讚。

不久狄仁傑遭來俊臣誣陷,被捕入獄。來俊臣於是審問狄仁傑,要他招認謀反。狄仁傑知道朝廷規定:罪犯一經審問認罪便可以減緩死罪,也不想白挨來俊臣的酷刑,於是承認謀反。來俊臣大喜,因此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看管。判官王德壽為了謀求升官,要求狄仁傑招認楊執柔為同黨,結果狄仁傑一頭撞牆,死也不肯誣陷楊執柔。王德壽感到害怕,便不再逼迫狄仁傑。

狄仁傑在唐朝是什麼存在?他和來俊臣之間有何故事?

狄仁傑見獄卒放鬆對自己的看管,便向他們要來筆硯,秘密寫下書信,藏在自己的棉衣裡。當時天氣炎熱,狄仁傑便求王德壽將棉衣轉交給家人。王德壽沒有懷疑,便把棉衣給了狄仁傑之子狄光遠。狄光遠見了父親的書信,急忙向武則天伸冤。武則天於是詢問來俊臣此事,來俊臣回答說:“狄仁傑在獄中過得很好,如果沒有罪為何會承認謀反?”

武則天不信,便派人到獄中探視狄仁傑,來俊臣因此給狄仁傑穿得整整齊齊,讓他接見使者,還讓王德壽替他寫了謝死表交給使者。武則天還是不信,於是親自召見狄仁傑,問他為何招認謀反?狄仁傑回答說:“臣要是不招認謀反,恐怕早就死在來俊臣的酷刑之下了。”武則天又問他謝死表是怎麼回事?狄仁傑回答自己沒有寫,是別人代寫的。武則天於是免了狄仁傑的死罪,把他貶到彭澤當縣令。武承嗣多次上書要求殺掉狄仁傑,但武則天一直沒有答應。

五,勸諫女皇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作亂,攻陷冀州。魏州刺史獨孤思莊害怕契丹人前來,於是將百姓趕入城中,加強城防。不久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放百姓回家務農,稱自己有辦法抵禦契丹,不會騷擾百姓。契丹畏懼狄仁傑,於是退走。魏州百姓因此對狄仁傑感恩戴德。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兼納言,見百姓因為戍守安西四鎮而非常貧困,便上書武則天,請求放棄安西四鎮,但遭武則天拒絕。周軍擊敗契丹,李楷固、駱務整因此投降大周。眾臣因為二人屢次擊敗周軍,希望武則天處死他們。但狄仁傑認為二人有勇有謀,應該予以寬恕,讓其戴罪立功。武則天聽從。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一直為儲君問題猶豫不決,不知道是立侄子武承嗣還是兒子李顯。狄仁傑於是以母子比姑侄更親為由,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聽從。突厥入侵趙、定等州,武則天於是封狄仁傑為河北道元帥,讓他抵禦突厥。不久突厥撤軍,狄仁傑於是轉任河北道安撫大使。河北許多百姓因為受突厥脅迫而歸附,見周軍前來,害怕被殺,於是藏了起來。狄仁傑於是請求赦免逃匿之人,獲得准許。

六,舉薦賢才

狄仁傑在唐朝是什麼存在?他和來俊臣之間有何故事?

聖歷三年(700年),武則天對狄仁傑更加信任,賜予他一所豪宅。不久李楷固、駱務整擊敗契丹餘部,向武則天獻俘。武則天對此十分高興,稱讚狄仁傑有識人之明。狄仁傑經常留意賢才,予以舉薦,包括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

武則天要狄仁傑舉薦一名賢才來擔任宰相,狄仁傑於是推舉荊州長史張柬之,稱讚其為宰相之才,但一直懷才不遇,如果重用他,那他一定會盡心為陛下效力。但武則天只是升任張柬之為洛州司馬。武則天又要狄仁傑舉薦宰相之才,狄仁傑再次推舉張柬之。武則天回答自己已經升了他的官,但狄仁傑堅持讓他出任宰相。武則天聽從,於是讓張柬之當了宰相。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準備大造佛像,於是命令天下的和尚、尼姑捐錢資助。狄仁傑認為此舉勞民傷財,於是上書反對。武則天採納,下令停工。不久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為此悲痛不已。

總的來說狄仁傑為唐朝名相,判案公正,不懼權貴,直言敢諫,寧死不屈,善待百姓,知人善任,真不愧是千古名相。武則天篡唐建周,擔心臣民不服,於是重用酷吏,殘殺異己。狄仁傑心繫李唐,希望武則天傳位兒子李顯。引起武承嗣等人嫉恨。武承嗣聯絡酷吏來俊臣陷害狄仁傑,想要將其害死,幸虧狄仁傑隨機應變,能屈能伸,假意向來俊臣屈服,然後尋求武則天的幫助,才得以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