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劉裕開闢了自東漢以來

“禪讓不殺帝”

的先河,而且還是殺了兩個,晉安帝和晉恭帝的血案,讓劉裕後世的評價難免滑向了“不仁”之稱。

都說亂世多出英雄,這確實是個千古不易的道理,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普通百姓出身的人傑都透過一次次的命運選擇和拼搏改變階級,成就帝王將相者並不在少數,但帝王將相併不是這些英雄的天花板,還有的人成為皇帝。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比如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在歷史長河中被人戲稱為“奴隸皇帝”,因為石勒曾一度被人逮捕為奴,供人買賣,連人權都沒了,比起所謂的“布衣”都還要不如,後來石勒在逆境中改變命運,步步為營,開闢了趙政權,成為一個奇蹟。

石勒是一個經典的例子,激勵了那一個時代很多普通人,而在東晉末年,一個誕生於徐州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將在數十年後,以庶人之身,成就帝王大業,他就是宋武帝劉裕,南朝的開啟者。

庶人出身,劉裕的能力和掌控欲成正比。

劉裕在古代的名聲還是很響亮的,南朝宋的知名度甚至不弱於北宋和南宋,而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比起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就顯得沒那麼勵志了,雖然都是篡位,可達到能夠篡位的這個位置,劉裕的攀爬之路,顯然更加引人入勝。

和石勒一樣,劉裕祖上是“皇族”,劉裕乃是劉邦之弟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也就是說,漢高祖劉邦就是劉裕的“伯祖”。

但問題是,都二十二代了,漢光武帝劉秀身為劉邦第九代孫,都被迫務農謀生了,漢昭烈帝劉備身為第二十一代玄孫,都曾經賣草鞋為生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劉裕這身份還差了一層,顯然沒什麼大用。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而劉裕自幼生活也是很苦,母親在生下他不久後病逝,父親劉翹又不是很負責任,一度因為貧窮要扔掉他,後來還是劉懷敬的母親不忍心看劉裕被拋棄,於是把劉懷敬的母乳分了一份給劉裕,這才得以長大。

長大後的劉裕,也沒有什麼好出路,做做小販、耕一耕田、到河裡打漁,以這種方式度日,而且劉裕的人生有一個巨大汙點,他自己也沒掩飾,那就是劉裕曾經迷戀賭博而導致傾家蕩產,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帝王歷史中,幾乎沒有人會記載自己這種低階的作風錯誤,但劉裕卻沒有掩飾。

這也是劉裕給後世很多普通人有“共鳴感”的根源,因為劉裕,曾經也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弱點的普通人啊。

但一個人若是人才,這世上很多東西是掩蓋不了他的光芒的,是金子總會發光,是太陽就肯定會升起,劉裕剛好生在了一個動盪的時代,他加入了強大新生的北府軍,開始親自目睹一個時代。

公元399年,孫泰之侄孫恩在浙江發動起義,完成了孫泰的遺志,此時的東晉王朝其實已經搖搖欲墜,在孫恩起義之後,八郡之民紛紛跟隨,這一場龐大的起義運動,動搖了東晉王朝的根基。

這也是亂世,而亂世,是要出英雄的。

孫恩起義,讓劉裕走到了戰場,也讓劉裕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爭智慧,此時的劉裕已經三十多歲了,人生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沉澱的階段,所以劉裕爬升的速度很快,在戰場上,劉裕沉著多智,一次次地擊敗起義軍。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後來孫恩自盡,孫恩的妹夫盧循接過起義事業繼續造反,本來盧循也很快會被朝廷軍撲滅,可此時的東晉朝廷卻出了問題,桓溫之子,大將桓玄已經控制了朝廷,逼迫晉安帝禪讓皇位,桓玄自立為帝,改晉為楚。

內外之亂,讓東晉的“爛”展露無遺。

桓玄敢這麼囂張,都因為晉安帝根本不懂做皇帝,桓玄多次稱晉安帝是個傻子皇帝,但桓玄敢嘲諷晉安帝,卻不敢小覷新晉的將領劉裕,於是桓玄也招攬劉裕,甚至桓玄在篡位前,還讓劉裕站隊,而劉裕很睿智地表達自己支援桓玄的想法,這才讓桓玄放心篡位。

可劉裕此時已經看到了自己命運的一絲生機,沉穩的他,顯然比別人想得更多,此時的劉裕執掌北府軍這支強軍,不久之後,劉裕以討伐桓玄叛逆為口號,發動了戰爭,果不其然,桓玄敗給了劉裕,最終不得不逃亡,而後被人殺害。

打敗了桓玄的劉裕重新恢復了北府軍,北府軍此前因為桓玄的忌憚被一通清洗,將領以及一些核心人物紛紛被除掉,因此在恢復之後,北府軍就成為了劉裕的軍隊,劉裕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軍閥,還是那種實力、戰略、智慧面面俱到的強軍閥。

趕走了軍閥的劉裕,也得到了東晉的大權,公元405年,劉裕迎回晉安帝,成為了東晉的第一大功臣,此時的劉裕頗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但劉裕做的事情,要更多一些。

劉裕的領土意識很強,掌控欲也很強,不過此時的劉裕還沒對晉安帝怎麼樣,他的重心還是放在了對外,劉裕也很聰明,比起桓玄,他多了一分明悟,那就是靠“威信”來懾服眾人。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皇帝,他也想做,他要的是文武百官心服口服,而不是牽強,掌控欲極強的劉裕,不會給自己留下一點隱患。

加上東晉此時其實已經是一個偏安的小政權了,除了擁有著中原正朔這麼一個特點,根本不堪大用,劉裕心很大,他不願自己的勢力就這麼一點,於是擴張領土和打下威望,劉裕一起進行。

隨後,劉裕便開始了

滅南燕、滅盧循、滅劉毅、滅譙蜀、滅後秦

等一系列戰役,劉裕不僅把跟東晉朝廷虛與委蛇的軍閥都擊敗吞併了,還滅掉了燕、秦勢力,成為了一大霸主,除此之外,劉裕也開始了新的改革,史稱“義熙改革”,對內將一大群貴族門閥都論罪抄家,改變了土地兼併的亂象,這是劉裕對基本盤的改造。

對外有戰功,滅國之功、統一之功,對內有改革之效,那些不服從劉裕的人統統被換掉,劉裕雖然是一個貧苦人出身,但是做事卻滴水不漏、面面俱到,這個時候,劉裕已經有了充足的條件稱帝登基了,劉裕比桓玄實力和眼界都要強很多,還準備了十數年,此時的劉裕,已經穩到不行了。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連殺兩帝,改晉為宋。

義熙改革,是劉裕成功的一個很大根源,劉裕看似是篡位,被人道德指責,但在為君一道上,劉裕比司馬皇族做得更加到位,因為劉裕是窮苦人家出身,他知道百姓需要什麼,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才能得到民心。

這場改革的兩個主要內容,讓劉裕民心穩固:

一、肅清舉孝廉的壟斷現象,讓人才選拔公平化,打破貴族門閥壟斷。

二、打破貴族的土地封鎖,還地於民,削弱豪強,充實百姓。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劉裕接受了晉安帝以十郡之地建國所冊封的“宋公”爵位,並且被加九錫,效仿曹丕,開始了篡位的第一步。

本來大家以為劉裕會讓晉安帝禪讓皇位給他,但誰知道劉裕卻走了非一般的道路,他讓人把晉安帝給縊死了,這讓劉裕背上了“弒君”的名聲,而之所以會殺掉晉安帝,或許和晉安帝最後的“反抗”有關,殺了晉安帝后,劉裕還需要讓司馬皇族來完成“禪讓”大禮,於是他立了晉安帝之弟,司馬德文為皇帝,是為晉恭帝。

晉恭帝深知自己的作用是什麼,所以也沒有掙扎,老老實實地充當工具人,他登基不久,就將劉裕進爵為宋王,而且還給劉裕加了天子旌旗這種很敏感的東西,顯然劉裕做的準備,是加九錫篡位者中最足的。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次年,劉裕接受了晉恭帝的禪讓,劇本如期上演,終究成為皇帝,而劉裕一開始也沒殺晉恭帝,而是把他降封為了“零陵王”,如果只是這樣,劉裕還算是亡羊補牢,對晉恭帝好點,也能彌補此前殺掉晉安帝的大部分過錯。

但誰知道劉裕還是非常提防晉恭帝,晉恭帝顯然還有一定的支持者,庶人出身的劉裕此時心胸不可能那麼寬廣,走到這一步,他不允許出現任何差池,於是派人去給晉恭帝賜毒酒,而晉恭帝害怕自己飲毒酒不能投胎為人,於是被人用被子矇住臉窒息而死。

成就皇帝道路,劉裕用了兩個司馬皇帝的生命來祭旗,不可謂不殘忍。

劉裕下手快準狠,但也沒有滅司馬一族。

從劉裕掌握東晉的權柄,一直到劉裕成為皇帝,其實劉裕真正殺害的司馬族人,只有四個,梁王司馬珍之和西陽王司馬珣之早在劉裕削弱東晉皇族實力之前被除掉了,而後剩下的兩個人,便是晉安帝和晉恭帝。

其實劉裕並沒有對司馬皇族進行大屠殺,這不是說明劉裕仁慈,而是司馬皇族其實在東晉末年,早已經不堪大用,東晉的弱,不是西晉“八王之亂”那種內部紛爭的弱,而是真真切切統治無能的弱,司馬皇族能人幾乎沒有,威脅不到劉裕。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劉裕庶人出身,對很多事情有著更獨到的思考,曹丕改漢立魏,沒有殺掉漢獻帝以示仁義,司馬炎改魏為晉,沒有殺掉魏元帝以示仁義,但這兩人都不是第一代篡權者,而且都是貴族出身,有顏面要顧及,有細節沒有注意到,劉裕不準備墨守成規,比如他覺得晉安帝有威脅,就迅速除掉,比如他覺得晉恭帝還不死心,就殺了晉恭帝。

這就是庶人的狠,可以說劉裕這是沒安全感,但劉裕是一步一個腳印打江山起來的人物,果斷、堅定是他的人生特點,如果沒有這些特質,劉裕也很難成功。

那既然劉裕根本沒有滅掉司馬一族,為什麼後世卻有人說劉裕滅了司馬一族了呢?

這都是因為,劉裕打破了“禪讓潛規則”,殺了皇帝,除此之外,劉裕在登基前後的改革,都大大地打擊了東晉貴族門閥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更多的寒門士子進入朝廷掌控權力,削弱了這些士族門閥,於是這些士族門閥對劉裕便是“百般抹黑”。

當然啦,在文人的世界,對劉裕一樣有“不仁”的定論。

比如南宋時期的文人王應麟,他是如此評價劉裕的:

“魏之篡漢,晉之篡魏,山陽、陳留,猶獲考終,亂賊之心,猶未肆也。宋之篡晉,年而弒零陵,不知天道報施,還自及也。齊梁以後,皆襲其跡,自劉裕始。”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王應麟正是用漢獻帝、魏元帝都得以善終的例子來說明一種“底線”,就算曹丕和司馬炎篡權,可稱之為“亂賊”,但他們還是有底線,沒有殺掉前朝末帝,而劉裕卻截然不同,他殺了晉恭帝,後來南朝政權效仿之,這都是劉裕開闢的不良局面。

所以劉裕在文人的世界裡,罵名是很盛的,因為儒家的思想中,劉裕曾經就是臣,不管你是不是當了皇帝,殺了前朝皇帝,仍舊是以下犯上、弒君之罪,而且劉裕還是殺了兩個,在很多人看來,連殺兩個皇帝,這份量和滅族沒什麼區別了。

而明代的王夫之則對劉裕下狠手有過很客觀的分析:

“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載而殂,自顧其子皆庸劣之才,謝晦、傅亮之流抑詭險而無定情,司馬楚之兄弟方挾拓跋氏以臨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於安帝,而二劉、何、孟挾之以興,故欲為子孫計鞏固而彌天下之謀以決出於此。”

王夫之認為,劉裕自身所處的一個局面也並不是很好,劉裕雖然讓大量的寒門進入官場,但頂級的官場中,劉裕還是沒能完成有利於自己江山延續的改造,有的大臣心思不純,而劉裕自己的幾個兒子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才能,也就是非常平庸,當時他的年紀很大了,為了避免他去世後有人給司馬皇族復辟,於是便殺掉了晉恭帝。

劉裕已掌握大權, 為何還要將司馬懿後代滅族?

其實王夫之的觀點,是很貼合劉裕的內心的,因為劉裕的祖先劉邦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在去世前立下白馬之盟,唯恐劉盈沒有能力鎮住天下諸侯,這都是布衣出身的通病。

劉裕摧毀了那個貴族門閥“高高在上”的東晉王朝,而且還斷絕了東晉復辟的希望,門閥士族恨他,後來的政權更迭,也變得血腥起來,這種“殘忍”似乎會傳承,讓篡位變成血腥的場面,讓文人都遷怒於劉裕。

客觀來講,劉裕適合當皇帝,因為劉裕改變了東晉這種扭曲的社會很多不好的東西,他是平民百姓出身,深知社會的良好發展需要什麼,而劉裕不讓晉恭帝善終,也是源於他自身的果斷。

而劉裕最大的詬病就是打破了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雖然未必有多重要,但正是因為介於重要和不重要的界限,才會被文人百般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