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古人一言重的下一句是什麼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自周公制定禮法、孔子克己復禮以來,“禮”就成為中國社會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禮不僅是人們交往的儀式,也是人們行事的道德準則。古代先賢為後人能夠更好地傳承禮儀,使民眾擁有更高的道德品行,他們還留下許多勸誡別人遵循道德的故事和良言。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都變成人們耳熟而詳的俗語,潛移默化中國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說到“三足鼎立有神”這句話,每個人都不會感到奇怪。這是關於道德標準的俗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神離我們很近,但更深層的意思是不要做壞事。畢竟,即使沒有別人看到,眾神都是一目瞭然。因此,如果有人在有邪念的時候想到這句話,就害怕再做。因此,這句話已作為生活的基本要求而傳世。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東漢著名大臣楊震認為石津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楊震曾任荊州州長,後調任東萊縣長。上臺途中,曾被楊震提拔為毛菜的茂名縣長王密悄悄地看望了他,並帶來了十根金條作為禮物。楊震不肯收下禮物,問他:“你知道你是誰,你不知道你是誰。”王蜜說,“晚上沒人知道。”楊震生氣地說,“天知道,天知道,我知道,兒子知道。什麼是無知!“王密聽了很慚愧。不得不說,楊震嚴於律己、永不突破底線的精神,非常符合“舉前三腳、有神”的道德要求。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抬起頭三英尺是上帝”不是一個完整的說法。後面有半句話,第二句是這句諺語的精髓。當然,這也與中國人的說話風格有關。更委婉含蓄,所以只說了一半。後半句是“無畏、無畏、自覺”。可以理解,面對利益的誘惑,人們也許不必擔心外人知道,但此時,如果人們想到“有神仙抬起頭三腳”這句話,就會擔心自己的祖先知道了。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放棄做壞事。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但是,“怕別人的知識,怕自己”的意思卻不是這樣的。眾所周知,在古人的意識中,一個人越高尚,就越需要有禮貌,人們對他的要求也會越高。一個沒有底線的人,不能用“抬頭三尺有神,怕別人知道,怕自己知道”的話,只能用強制法。然而,對於一個有地位、有地位的人來說,更多的道德標準被用來約束他,他也會約束自己。當他想做壞事的時候,雖然他不怕被別人知道,但他有良知,他無法走出內心的那道屏障,所以他不怕被別人知道,而是害怕被自己知道。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司馬遷曾在《官顏列傳》中寫道:“糧倉固,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知禮節者受禮節支配,有道德者受道德約束。孔子還說,“君子,慎獨”是指一個德高望重的君子,獨處時更要注意言行。因此,一個德高望重的紳士在面對誘惑時,不僅會想到自己的祖先和神,還會問自己,應該這樣做嗎?也許,他不會害怕自己的祖先,也不會關心神,但他的良心必須關心它,所以有一句話說“不怕人,不怕自己的知識”。

中國民間俗語集,漢末54卷,楊震傳(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