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梁濤檢討了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經文中“仁氣”、“義氣”、“禮氣”的概念,認為這是對古代氣論思想的一大發展,為孟子浩然之氣充實了理論基礎和說明。完成於孟子後學的《五行》說文,明確肯定仁義禮等均是一種氣,這些氣發動於心,貫穿於身,心——身、大體——小體統一為有機的整體。進言之,內心德氣的修養,是以德氣來制約血氣和清氣,才能打破心、身的對立與二分。所以在孟子一派,其所謂“氣”實際包括複雜的含義,它不僅指血氣、清氣,同時還指德氣。這一邏輯理路不僅繼承了孔子“三戒”思想,以志帥氣的觀念,同時進一步提出“持其志”和“養浩然之氣”兩方面的修養方法,以理智之氣來剋制血氣。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晁福林圍繞浩然之氣的命題,區分了北宮黝孟賁是悍然不顧之勇,孟施捨是銳意求勝之勇,曾子是為正義無敵之勇。這種合乎儒家道德標準的理性的思考,正是孟子浩然之氣說的根源所在。作者還將“直養”與孟子的“四端”聯絡起來,並指出“直養”就是徑直涵養其“四端”,讓其擴而充之以達到充塞天地之間的地步。孟子和道家的區別在於他們對心和氣在人體的定位不同。雖然孟子接受“氣,體之充也”,人體充滿著氣的觀點,關於氣和心的關係,他還是堅持古典的“心”義的,心是人體的最高主宰。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最值得重視的是徐復觀關於養氣說的闡述。首先徐復觀從認識論上指出,從知到能尚須一躍。所謂“躍”,是要把一部分的知性活動的結果融入進全部的生命之中,使所認知者不僅以知識而出現,而系以知、情、意等的整個生命力而出現;對被認知者,不是處於旁觀的地位,而系處於有責任的擔當者的地位。公孫丑向孟子所問的,即是孟子到底經過了由知到能的一躍沒有?而這一章主要的意義也便是指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特色的由知識走向人格修養,由人格修養以擔當天下國家責任之路。其中所談的道與義,固然是人自身的東西,但當我們對人自身的東西,只求作一瞭解時,依然是把它反射在客觀的位置上而加以認取,此時所得的依然是知識的性格。此知識性的道與義要成為行為性的道與義,須需要透過人格修養功夫的一躍。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生理的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力量,所以“氣”又解釋為“力”。因此,一般說北宮黝等是血氣之勇,即是把由生理所發生的原始的反抗性上升到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意志即順著原始的反抗性而加以堅持、充實,不使其發生躲閃逃避等其他的轉換反應。他們的活動中不是沒有意志乃至若干理智在裡面發生作用,而只是缺乏良心(道德理性)的自覺,所以他們的意志理智是順著生理的反應引起,引起以後又落到生理反應中去。不能發生由良心自覺而來的對生理反應的反省作用,因而不能節制生理反應,主宰生理反應。

曾子則是在此一連串過程中,多出一層良心的自覺、反省及其主宰性。良心一旦獲得了主宰性,則生理反應同時即上升而成為良心的判斷、行動,所以一般稱之為義理之勇。以生理反應為主的“勇”,只獲得個人生理作用的支援,外不能通於社會,得到他人精神力量的鼓勵,內也經不起自己良心的經驗;而每一人都會有良心,都會有良心的閃光。由良心所主宰的“勇”,個人的心常與萬人的心相通,所以常有看不見的無限的社會支援力量,並且自己越反省而越會堅強,所以曾子稱這是大勇。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大勇的形象即是浩然之氣。直接的講,孟子的“不動心”即是來自這種大勇。至如何達到此種大勇,須一段切實修養功夫。根據徐復觀的觀點,告子之所以如此是與他的“義外”說有關。“義”是對事情應當或不應當的判斷,及由此判斷而引發的行為。孟子的“義內”說,是出於吾人之內心,不但判斷標準為吾心所固有,否則不會作此判斷,並且以為吾心既有此判斷,即系吾心有此要求。人之行義,乃所以滿足吾心之要求,而為吾心之所不容自己。告子之意,則以為應當不應當,只是從客觀事物關係中之較量比擬而出。並且他似乎並不由此而求建立一客觀之義,而只是認為一般人所謂“義”者,與自己生命毫不相干,所以他便可以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由此而把自己從社會隔離起來,不受社會的影響。這與莊子“知止於其所不知,至矣”的態度甚為相合。告子生之謂性的觀念,也與莊子的性論非常相近。孟莊同時而未嘗相聞,告子或亦是莊子之徒。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乘載良心的生理作用(氣),事實上會有厚薄之殊,因而表現為乘載的大小。此種乘載力量的大小,自然會影響到良心實現的程度。尤其是會影響到良心向外實現的過程,亦即系從記憶體世界中所沒有的阻抗力量,可以給記憶體世界以反撥而使其發生動搖,此即公孫丑所問的動心。若將不動心的工夫做一比較,則勇士們是養氣而不持志,因此其養氣只是生理上的鍛鍊,而不是集義。告子則持志而不養氣,其持志又不肯知言,所以他所持的只是守住一點靈明,而將自己沉浸在這點靈明中,遺世而獨立,遺現實而獨立。孟子則持志養氣合二為一,他是在擔當現實、實現理想中的不動心。

孟子養氣說:持志而養氣,遺現實而獨立

孟子的養氣,便不能僅像攝生家的調節身體一樣,而系進一步將志與氣融合為一。這種合而為一,乃是由志的主宰性所給予氣的塑造力(養),使氣象志那裡昇華,使氣與道義不分,因而也具備了道義的普遍性、無限性。而此種普遍性無限性,不復是以觀念的形態存在,而是表現為具體的人格、生命。這即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由集義所塑造出來的。集義是行的工夫,是積累著行的工夫。道義是原始生命中的一點種子,浩然之氣是此種子向生理中生根擴大,最後與生理合而為一的生理上的昇華。此種子若只當作抽象的觀念去加以把握,則不論如何加以思辨推理構造,乃至堂皇壯麗的東西,但它依然只是人的知性向外漂出去一縷活動,與人的全部生命並不相關,因而它並不能給予生命以絲毫影響。要使道義的種子,在生理的生命中生根擴大,只有把種子透出而成為行的工夫才能做到。西方的哲學家是以知識系統來表現,而中國的儒家則是以人格來表現,以生活行為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