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四春之惜春“緇衣”透露了他的一切

今天我們就從惜春的判詞,和書中的相關情節,來看看這位四小姐的真相!

賈府四春之惜春“緇衣”透露了他的一切

她的判詞是:

畫了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

判詞雲: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一、勘破三春景不長

好像是說惜春勘透世事,遁入空門。但是作者這裡的“三春”,顯然是指“元迎探”三姐妹,是他們的悲慘身世讓四妹惜春有了出家的想法。我們前面聊過,這三人乃是朱元璋、建文和朱棣的暗寫。看來惜春此人與朱明的事業有關係。

賈府四春之惜春“緇衣”透露了他的一切

二、緇衣頓改昔年裝

“緇衣”,大概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衣服,如僧尼的服裝,還指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二是指《詩經》中一首詩——《鄭風·緇衣》。《詩序》謂系讚美 鄭武公父子的詩。那麼鄭氏父子是何許人?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兩段,西周周幽王被殺後,鄭武公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因功世襲周朝卿士。東周建立後,又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使鄭國逐漸強盛,為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

這裡要提一下“桓公寄孥”:西周末年,周幽王時期,周王室內憂外患頻發,周朝的實力和威望一落千丈。為了保住人民和親眷不受戰爭襲擾,鄭桓公於公元前772年把部族、家屬和重要財產遷移安置“京”地,打下鄭國在東方建國的基礎,史稱“桓公寄孥”。到第二任國君鄭武公時,更是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偉都城。京城雖然後來沒有成為鄭國最高統治者的統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規模,早已超過“百雉 ”,並且還有鄭桓公的宗廟所在。到第三任鄭莊公時,國力更加強大,成為春秋“小三霸”。

這段史實發生的時段、人物的經歷與鄭成功、鄭經和鄭克爽的明鄭政權極為相似。一是事件都發生在王朝的轉折點,東西周、南北明;二是都是在王朝衰敗時趁機建立領地,桓公寄孥於“京”、鄭成功擊敗荷蘭建立明鄭;三是雙重身份,鄭國國君也是周朝卿士、鄭成功一脈世襲明朝延平王且奉永曆為正朔。而鄭姓始祖正是鄭桓公。

再看書中惜春的住處便是“藕香榭”

建於水中,“穿雲”、“度月”,穿雲是一種箭的名字,不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之意!

74回惜春和尤氏爭吵,惜春說:

惜春冷笑道:“你這話問著我倒好。我一個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尋是非,成個什麼人了!還有一句話:我不怕你惱,好歹自有公論,又何必去問人。古人說得好,‘善惡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況你我二人之間。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從此以後,你們有事別累我。”

這段話,正是鄭氏復明無望,遠避臺灣時的心理描摹!

原來,作者正是透過“緇衣”多義性,塑造了惜春的僧尼形象,而這個僧尼形象與鄭成功一脈出走臺灣、歸降清朝的“出家”行為暗合。

但是,作者對鄭氏一脈是持肯定態度的,明鄭政權存在22年,對漢人來說,更是一種精神寄託!

賈府四春之惜春“緇衣”透露了他的一切

三、可憐繡戶侯門女

這裡面再一次暗示了明鄭,涉及到鄭姓的又一支來源,該支出自子姓。子姓鄭氏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因祭祀而有功,得侯爵。

廟,尊先祖貌也《說文》。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正因為鄭姓祖先祭祀之官,所以才讓惜春獨臥廟內。此時在名義上鄭氏奉明朝為正朔,且諸多明朝後裔寄養在臺灣!

“可憐”,對明鄭作者有一種可惜的意味,未能最終興復明朝,真的如脂批所說,實乃“武侯武穆遺恨”。

四、獨臥青燈古佛旁

這是對明鄭孤懸海外勢單力孤的形象描寫。脂批說其“緇衣乞食”正是暗指其最終降清,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惜春和水月庵智慧下棋,正是暗示鄭成功一脈和清朝的鬥爭。水月庵,就是饅頭庵,而妙玉所喜歡的“…終需一個土饅頭”,正是清人給漢人帶來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