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待漏院記》

《待漏院記》其實通俗一點又可以叫做“宰相論”,同樣點名了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人就能掌控許多人的命運。“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輔佐”之意,在宰相是為了輔佐一個王朝,而誕生的,成為宰相的人也是僅次於古代君王的存在。

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然而,在人們固有的印象中,宰相和丞相這兩個詞語密不可分,宰相好像又可以稱之為丞相,丞相稱之為宰相也無不妥,他們兩個詞語好像一樣,這其實是一個知識的誤區,宰相和丞相不僅不一樣,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將這兩個詞語混為一談了。

首先來了解一下丞相,丞相是古代的一個官名,不過他並非歷朝歷代都是一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存在,而是在三國之後,才成為百官之長的。而在先秦時期,有相國、相邦,然而,這時候的丞相僅僅只是相國和相邦的助手,地位完全沒有達到“百官之長”的位置。

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而在今後的歷史中,丞相作為一個官職,也是時有時無,公元前1年,漢哀帝時期,丞相完全被閒置了起來,被改名叫做“大司徒”,大概閒置了300多年的時間。到了後來,丞相也依舊是廢棄和設定的迴圈,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丞相這一職位完全被廢除,權力完全歸天子所有,最後得到三位丞相分別是李善長、胡惟庸、王廣洋。

而自古以來,丞相這一官職的權利也有高有低,要說真正能之人之下的人,那得是相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相國,秦朝的時候又叫做相邦,當年嬴政認為相國的權力太大了,所以暫時廢除,到了漢朝時期,劉邦有還是重新設立相邦,因為和自己的名諱“劉邦”衝突,所以改成了相國,擁有很高的權利。

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但是,無論是“丞相”、“相邦”、“相國”……這些都只是一個官職的名稱,他們有時候權力大,有時候權利小,而“宰相論”裡面也講到:“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宰相”二字才是對除皇帝外,官職最高者的稱呼,它不是一個官職,他在不同的時代可以指相國、丞相、中書令、大司徒、內閣大學士……等等。

“宰相”二字來源於伊尹和姜太公兩個人,他們兩個,一個做過“相”,一個做過“太宰”,並且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後來,大家把“宰相”二字連在一起,從而用來泛指擁有最高官職的人,同樣也對他們的尊稱。

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同樣,宰相也不是這麼好當是,儘管遇到賢明的君主也是如此,一個封建王朝,如果一位君王在朝的時間不是太短的話,往往不會只有一位宰相,在武則天時期,從690年起。先後擁有過5位宰相。691年9月,狄仁傑是第一位拜相的人,僅僅4個月時間,就被來俊臣誣告謀反,然後被貶入獄,之後成為彭澤縣令。直到697年才再次成為宰相。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用於犯顏直諫。之後,婁師德、王及善、李昭德、張柬之等人,也先後位居宰相。

由此可見,想成為一人之下的人,其實每天都得戰戰兢兢,這個位子也不能長久地讓同一個人來擔任。同樣,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宰相也可以有不同官職的人來擔任,甚至一些官名叫出來人們都感覺很陌生,但依舊可能是宰相。

丞相和宰相,二者有何分別?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丞相和宰相的區別,相信大家已經完全瞭解了,丞相不一定成為宰相,但宰相可能包括丞相,一個是官職,一個是泛指,完全就是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再也不要將二者混為一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