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文/酒翁配享太廟有沒有什麼好處?肯定有好處啊,若沒好處,幹嘛這些大臣們拼了命地往裡爭啊。這就好比現在,出名能帶來什麼?出名了就能給你帶來利,要不怎麼“名利雙收”呢?大臣們配享太廟,也是一個道理,當然這個利,這個大臣是得不到了,獲益的則是子孫後代們。“太廟”是個什麼地方?讓這幫大臣們這麼拼命的往裡鑽?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宗祠,有點類似一些民間大家族的宗祠,但這個宗祠比那個等級高,因為是皇帝家的宗祠,正常這裡面供奉的應該是皇帝和皇后們,在封建時代,皇帝家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大臣們等到了皇帝的賞賜,那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何況,你的神主能放入皇帝家的宗祠呢?說完了“太廟”,咱們再接著說“配享太廟”,直白的說,就是將你的神主(牌位),放到皇帝宗祠裡,但卻和皇帝的又有區別,畢竟是皇帝家的宗祠,你一外姓人當然不可能和皇帝,甚至皇后們放在一起,外型人都是供奉在偏殿內,說白了就不是正堂,是在隔壁的偏殿,但這也可以了啊,你哪怕是放在太廟的門口,那也算是在太廟內,因為這是榮譽啊。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咱們可以查查,這明清兩代能夠進入太廟的大臣們,都有哪些人,在明朝,能進入太廟的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朱棣參與“靖難”的功臣,例如,徐達啊,常遇春啊,張玉啊,姚廣孝啊,籠統也就三十七人。而大清朝呢?更少,就二十六個人,例如多爾袞,拼命十三郎胤祥,乾隆的小舅子傅恆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張廷玉了。看看這都是什麼人物,放在那個時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啊,為什麼說太廟難進?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就沒進得了,所以說,這太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也不是你想辛苦就能進的。說到太廟,咋就不得不說清朝的張廷玉了,三朝元老,橫跨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就曾許諾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於張廷玉這個漢人來說,那是無上榮耀啊,畢竟大清是滿人的世界,漢人能夠進入,那是很厲害的了,可誰曾想,到了乾隆皇帝,卻硬是奪回了這個榮耀,為啥啊,因為年老的張廷玉不太符合乾隆的胃口,再加上張廷玉後來就為了這個配享太廟的事兒,竟然多次上書提醒乾隆:哎,你老子可答應我了啊,我死後是要讓我進太廟的。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這乾隆一聽就火了啊:我老子答應你怎麼了?現在是我做主,我讓誰進,誰就進,你不是要進嗎?我偏不讓你進。這給張廷玉打擊的啊,那是直接在家躺了好幾天啊。這一直到張廷玉死,乾隆都沒有同意他進太廟的事情,但在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同意了,畢竟張廷玉確實這一生對於他愛新覺羅家和這朝廷還是有付的,功大於過,而且倘若乾隆真不讓他進,豈不是乾隆不聽雍正的話?乾隆可不想因為張廷玉這個事兒,被後人落下不孝的把柄。當然有拼死拼活往裡擠得,也有好不容易進了,後來又被搞出來的,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這麼個主,因哥哥和珅的關係,乾隆將他配享太廟,但也因他哥哥和珅的關係,與嘉慶不對付,嘉慶一怒之下,就將和琳給搞了出來。

所以,這個外姓大臣們想配享太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非常不容易啊。開篇的時候,我說過配享太廟肯定有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子孫後代們可以靠著這個,得到一定程度的勳臣子弟的待遇,別人十年寒窗,經歷一層層考試,進入官場,你就可以靠著祖上留的待遇躋身官場,這個好處已經不錯了,所以說,配享太廟的好處有沒有?那必須有啊。